上山文化水稻植硅体研究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st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rn(一)上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rn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地处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北岸的二级阶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该遗址自2000年考古调查发现,经过多个年度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协同研究,向学界展现了浙江地区一种新的史前文化面貌.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主要包括上山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跨湖桥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最初的放射性碳十四测年分析了4个数据,其树轮校正值距今11400~8600年[2],由此引起学界更为广泛的关注.结合其他上山文化遗址的测年结果,发掘报告《浦江上山》将上山文化的绝对年代定在距今约10000~8400年的范围内,其中上山文化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年代分别为距今约10000 ~9500年、9300~8800年、8600~8400年.虽然学界对于上山文化的绝对年代还存有争议,但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以下涉及上山文化年代的论述暂以《浦江上山》的结论为基础.
其他文献
一rn自仰韶文化发现以来,其独具特征的彩陶图像即为研究的热点.西安半坡遗址发掘获得丰富的半坡类型彩陶图像资料,1963年出版的发掘报告对半坡风格鱼纹进行了开创性的详细研究,确立了写实鱼纹和由直线三角、弧线三角等元素组成的抽象鱼纹为半坡彩陶最重要主题的基本认识[1].张朋川此后又有系统的归纳分析,深化了对此主题的理解[2](图一).
白音长汗遗址环壕围合的聚落是兴隆洼文化最小的社会单元,同时期仅约25座房屋,除正中一座大型仪式用房外,其他房屋从室内空间分割来看,每座大致住4~5人.这种聚落人口在百人上下,是氏族公社一类的社会单元,往往还与其他氏族组成部落,因此,兴隆洼文化时期应是氏族-部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