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者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势在必行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qwsqwsqw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阳医院急诊科唐子人主任于美国成功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游客,被誉为“中国好游客”,成就了最美中国医生救人于危难的国际佳话。盛赞之余,我们不免冷静思考我们的国情,反思我国面对类似情况的心肺复苏盲区,并以此为契机,寻求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之妙法。为此本刊特邀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候任主委,全军十二五心肺复苏重点项目首席专家,中国腹部心肺复苏学创始人,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立祥教授,深入探讨中国心肺复苏普及大业,强调医务者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技术的迫切性。王立祥教授曾对万名医务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1%的人将心肺复苏传授给其家庭成员,因此他呼吁医务者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势在必行。
  心脏骤停是一类直接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急症,约80%发生于医院外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往往是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是恢复心脏规律舒缩和泵血功能的主要抢救方法,在黄金抢救时限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故而,向家庭成员普及心肺复苏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一项重要保证。
  英美等国因其民众心肺复苏普及率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可达28.7%;而我国民众一味依赖医院或院前急救组织(如120等)被动等待,导致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不到1%。基于我国现状,靠专门机构普及心肺复苏不适于现今国情;调动社会各方因素深入发掘普及潜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医务工作者理应率先其范,利用闲置的心肺复苏普及专业资源,完善心肺复苏普及的制度建设,并且传授心肺复苏普及的可行方法。
  医务者传授家庭成员心肺复苏不到1%
  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心肺复苏技能,导致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极低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中国有194万名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5万名注册护士。医务者人数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能从家庭入手,于日常生活中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对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具有着重要影响。以每名医务工作者教授5-10人计算,即可有3290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这个数字将使我国的心肺复苏普及率增加0.25%,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应该看到在心肺复苏普及方面,发达国家多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贯彻实施,比如美国法律规定18岁以上公民都要掌握心肺复苏,其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在80%以上;而在中国某市4160名居民中,其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普及率甚至低于0.82%。
  在对上万医务者进行了其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技能的调查后,针对医务者传授家庭成员心肺复苏<1%的现状,我们在科室建立了“以一带五”的心肺复苏普及考核举措,即每一名医务者都是一个传授心肺复苏的执行者,要对其身边的至少五名家庭成员每隔一年就要进行一次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普及。
  医务者是心肺复苏普及的工作者
  心肺复苏普及一方面要求每位医务者要有主动进行心肺复苏普及的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卫生急救体系制定相关制度引导医务者的行动。
  目前我国急救界同仁为促进心肺复苏普及,降低心脏骤停致死率已提出有益倡议,包括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起草类似"Good Samaritan Statutes”的法律,注重提高偏远农村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工作等。针对高危人群、特殊人群(警察、消防员、司机等)以及高校学生的心肺复苏普及活动日渐增多。
  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高达54.4万人,居全球之首;而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却低于1%,归结这一令人堪忧的比例,与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不无相关。有调查研究显示,心脏骤停发生4分钟内给予心肺复苏,并于8分钟内给予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可达到43%。国外有30%的心脏骤停患者接受第一目击者提供的院前心肺复苏,而我国对心脏骤停患者行院前心肺复苏的比例为4.48%。当亲人或朋友发生心脏骤停时,79.0%的居民愿意对其实施心肺复苏进行抢救,而当陌生人发生心脏骤停时,仅有29.9%的居民愿意实施心肺复苏。由此可见,以家庭或以亲情为纽带,进行心肺复苏普及,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而且将极大地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实施率,切实增加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通过医务者传授亲友心肺复苏这种以点带面乃至“滚雪球”的方式,即以突破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的瓶颈,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肺复苏普及之路,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心肺复苏的推广与普及。
  传授心肺复苏普及的可行方法
  毋庸置疑,我国心肺复苏的普及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由于专业急救半径过长,使大部分患者因得不到早期救治而死亡;探求全新的家庭自助急救体系,是当今急诊人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医务者应教会人们掌握一些简易的急救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挽救濒危的生命。
  1.建立家庭自助急救基本体系
  家庭自助急救是指家庭成员通过专业培训掌握基本急救技能,于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内实施以心肺复苏为主要内容的初级救治,为后期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奠定基础。家庭自助急救在院前急救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给予最初级的救治,为专业人员进一步实施救治赢得了黄金时间,可谓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之所在。
  明确家庭是院前急救最基础单元:
  家庭作为一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心脏骤停大多发生于家中,家中成员间紧密关系便于现场施救,故家庭是展开急救挽救生命最前沿的场所
  规范家庭自助急救的基本程序:
  学会心脏骤停判断→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寻求专业救援
  组织家庭成员最初级的急救培训:
  要充分利用社区医院等医疗资源,不定期开展以心肺复苏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家庭自助急救有别于专业急救,要求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
  颁发家庭自助急救最权威的证书:
  由医疗卫生机构或专业急救组织给予培训合格者颁发证书,证明其具有初级心肺复苏资格,这是将家庭自助急救健康有序开展的有力保证
  2.掌握家庭自助急救的基本方法
  心脏骤停发生时,心脏停止收缩,失去排血功能。作为第一目击者的家庭成员首先应识别心脏骤停。




  诚然,我国的院前急救体系尚不完善,国民心肺复苏普及率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这是导致心源性猝死救治存活率低的重要因素。如何开展好家庭自助急救,有赖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正确领导,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响应,有赖于民众的共同参与,有赖于急救专业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我们呼吁:1名医生培训5-10名亲朋,我国200万医生即可让1000-2000万人掌握家庭自助急救的基本技能,以此构建一个家庭自助急救、社区干预急救、120专业急救、医院高级急救“四位一体”的院前急救新模式,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心脏骤停的救治存活率。
其他文献
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们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生产或生活活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介质,水体、大气、土壤等也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状况的污染,各种有害污染物被动、植物吸收、富集、转移,造成食物或食品的污染。这些污染使人身体产生毒素,常见的表现有便秘、头痛、皮肤粗糙、暗沉长痘、疲倦无力、经常烦躁易上火,甚至诱发身体的损伤,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  苹果、甜菜、鲜姜、洋葱是营养丰富的食物,
在1日龄兴国灰鹅的日粮中添加100mg/kg的半胱胺,饲喂9周。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鹅体重提高了8.3%,饲料转化效率提高了9.5%,且差异显著(P〈0.05);鹅胸肌重和后躯重分别增加10.7%和10.8%,
南半球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激起的气流,到北半球有可能形成一场龙卷风,这种混沌学里著名的"蝴蝶效应",谁说它不会出现在全球纺织产业中?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