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自学与思考能力是激发小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思考能力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只知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思维在人认识客观世界乃至于科学的发明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更应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正如人摄取食物一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牛顿思考苹果落地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波义尔思考紫罗兰发明了指示剂……。今天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海潮的知识海洋,只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光明的彼岸的。因此,我们今天的学生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世界得以崛起的希望。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要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师的教学或学生的学习中,易走入一个误区,死记硬背。教师忽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生依赖心很重,不加思考、消化,久而久之,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在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思想中,就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要求,里面引用普朗克名言: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说明了思考是多么的重要,从小就应该培养,而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去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1]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个工具就是教给儿童学习的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匮乏,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自学和思考能力低下,以致于许多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便不知如何学习。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语文的教学一般分单元,单元的教学都有一个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有几篇课文,学生习惯于预习一篇课文。在平通时教学中,在学习每个单元前,让学生先把整个单元的课文通读几遍,在脑海中思考共同点。根据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放手让学生借助资料,自行预习并消化,教师不必要干涉太多,学生这个时候具备了一定生字学习能力,学生在预习时,也在思考记忆。
正确的自学和思考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需要教师“安排”,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因此,教给学生自学和思考的方法是培养自学和思考能力的关键。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课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你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次日同学交流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是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持学生的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如《尊严》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的特点。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思考能力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只知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思维在人认识客观世界乃至于科学的发明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更应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正如人摄取食物一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牛顿思考苹果落地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波义尔思考紫罗兰发明了指示剂……。今天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海潮的知识海洋,只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光明的彼岸的。因此,我们今天的学生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世界得以崛起的希望。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要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师的教学或学生的学习中,易走入一个误区,死记硬背。教师忽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生依赖心很重,不加思考、消化,久而久之,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在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思想中,就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要求,里面引用普朗克名言: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说明了思考是多么的重要,从小就应该培养,而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去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1]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个工具就是教给儿童学习的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匮乏,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自学和思考能力低下,以致于许多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便不知如何学习。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语文的教学一般分单元,单元的教学都有一个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有几篇课文,学生习惯于预习一篇课文。在平通时教学中,在学习每个单元前,让学生先把整个单元的课文通读几遍,在脑海中思考共同点。根据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放手让学生借助资料,自行预习并消化,教师不必要干涉太多,学生这个时候具备了一定生字学习能力,学生在预习时,也在思考记忆。
正确的自学和思考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需要教师“安排”,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因此,教给学生自学和思考的方法是培养自学和思考能力的关键。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课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你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次日同学交流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是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持学生的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如《尊严》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