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滕尼斯迷思”:百年来西方社区概念的建构与理论证成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u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区研究和实践领域,滕尼斯式的共同体概念影响至深.与中国对“社区和居委会辖区”高度重合的绑定式理解不同,西方国家的社区概念繁杂且语义模糊.百年来,西方学界围绕“两圈一网”(人群、地域及网络)要素,先后产生了“社区孤存论、社区消失论、社区继存论、社区适应论、社区解放论”五种主张,形成了“所面即所存、所感即所存、所连即所存”的多样化社区认知.受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重大危机的影响,百年来西方的社区认知历经了“融入社会、接纳国家、面向网络”的三阶转型,冲破了“滕式共同体”的狭隘界定和地理局限.现实来看,西方国家的个体可以同属多个社区身份,其社区的最大公约数就是“独立于国家、市场的社群”,社区概念的变化显示出人们寻求“变动社会中的社会团结”的努力.中国应当在强调社区的基础意义之外,丰富对社会共同体形式的理解,重视塑造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区认知和实践,建构多种社会联结方式、纵横相辅的关联社区和关联社会.
其他文献
从新文化运动开启至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图书世界呈现出复杂的流通与阅读图景.经由报刊鼓吹、教材收录等途径,新文化运动旗手们撰译的书籍,在各地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晚清编纂、译介的一些书籍,继续被重印和流通.新出售书账簿、民众读物调查与实体书籍遗存进一步显示,清代大众文本文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仍颇具影响,清代大众文本文化三大板块——教育类、实用指南类和小说与纯文学类——的不少书籍仍旧被改编、重印.在晋南、粤东、河南开封、香港新界等内地乡村乃至上海、北京等都市的下层社会,与传统知识、思想与信仰相关的书籍仍然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