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重组抗原检测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价值的比较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rkm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对3种重组抗原检测HCV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了比较。3种重组抗原分别是核心区抗原C11、非结构NS3区抗原C7、NS3—NS4区抗原C100—3。170例各类肝病患者的血样,其中HCV抗体阳性104例,阴性66例。C11、C7、C100—3的检出率分别为91.3%、88.4%、56.7%;假阳性率分别为1.5%、1.5%、15.1%。联合应用核心区及一种非结构区抗原,C11+C7、C11+C100—3检出率分别为100%、97.1%;假阳性率分别是3%、16.6%。比较结果表明C11、C7检测HCV抗体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明显高于C100—3。联合应用C11、C7制备酶联免疫试剂检测738例各类肝病患者血样,输血后肝炎HCV抗体阳性率达83.3%,表明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GPT升高者HCV抗体阳性率均在40%~60%之间,HCV感染是引起这些肝病的重要因素。HBV标志阳性者HCV抗体阳性率为40%,表明HBV、HCV双重感染也相当普遍。某地血站42名单采浆献血员伴GPT升高全部为HCV抗体阳性,这将对临床用血及血液制剂的安全性构成很大威胁。

其他文献
LAK细胞前体来源和归属是肿瘤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B.C.B—17scid—beige小鼠(T、B、NK细胞联合缺陷)、C.B—17scid小鼠(T、B细胞联合缺陷)和C57BL/6N—bg小鼠(NK细胞缺陷),研究它们体内LAK细胞诱生动力学,确定LAK细胞前体来源。scid和bg小鼠脾细胞能针对白细胞介素—2(IL—2)的刺激而产生LAK细胞活性,LAK细胞活性随效靶细胞比例
期刊
期刊
本文报道测定了用Zn与Cu词养的老年大鼠、老年及成年对照大鼠的血清溶菌酶、抗绵羊红细胞抗体、脾脏抗体形成细胞(PFC)、E—花环形成率、血液淋巴细胞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率、血清总抗氧化活性与红细胞SOD活性等。结果表明,老年大鼠除血清溶菌酶活性与成年大鼠相近外,其余各项实验指标均明显低于成年大鼠。经给Zn与Cu饲养后的老年大鼠,上述所有指标均明显高于老年对照大鼠。提示Zn与Cu可恢复老年大鼠的免疫功能
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转移人IL—2基因在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中稳定表达,并观察其体内的抗肿瘤作用。将人IL—2 cDNA插入连接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所构建的重组病毒载体经序列分析表明所插入的人IL—2 cDNA全长774bp。用磷酸钙法将重组病毒载体转染病毒包装细胞PA317,经G418抗性选择,获得了滴度为1×105CFU/ml的重组病毒活性,用其感染(即基因转导)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使外源插入
本文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对4株不同来源的艰难梭菌(Cd)分别以电镜技术和传统的细菌学方法特别是荚膜肿胀试验等,特异性地显示了4株Cd菌荚膜的存在,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先前的发现,而且为深入研究Cd荚膜的生物特性及致病性等提供了实验依据。
期刊
用抗R.conorii Morocco株和抗R.conorii Simko株小鼠免疫血清分别对来自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株R. conorii的抗原性多肽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发现R.conorii不同株的抗原性多肽不同,除共同的抗原性多肽126kD外,各株都有其独特的抗原性多肽。这一结果证明R.conorii不同株间存在抗原异质性。
期刊
应用三对寡核苷酸引物和多重PCR扩增法对16例人外耳道乳头状瘤组织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分型检测。结果显示,HPV—6型DNA阳性率为100%(16/16),HPV—11,—16型DNA均为75%(12/16),三者均具有较高的感染率,表明HPV可能是外耳道乳头状瘤的致病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