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太苦了,吃点儿炸鸡快乐一下

来源 :中学生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wy1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哟,各位小伙伴好呀,这里是左一~欢迎来到我的【未必】小栏目,一起了解心理学,和各种有(奇)趣(奇)好(怪)玩(怪)的小知识。
  以下是太长不看小总结:
  1. 依靠控制饮食减肥不成功,不一定是因为既懒又馋,有可能是因为大脑控制不住呀。
  2. 为什么有人在网络上那么尖酸刻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非实名制、博关注、心理负罪感降低等,所以,在这里释放出恶意,往往比在现实世界里容易。
  3. 整洁的环境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提高效率,减少焦虑,但电脑桌面到底要不要整理,当然是看心情咯。

Part One


  吃炸鸡的时候,脸上会出现什么?笑容!
  对于嗜吃如命,对吃有着非常执着且坚定的信念感的人而言,通过采用限制性进食(减少摄入、控制饮食甚至节食)的方法来减肥或者维持体重,绝对是一种泯灭人性的行为。更何况,这种方式,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
  比如说我!
  出于健康考虑——是的没错,能让我主动减肥的只有健康,如果单纯只是为了瘦的话,它不配。
  通常情况下,我都是采用运动 健康饮食这样的减肥模式,虽然运动这一块经常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但健康饮食方面,大多数时候还是控制得挺好的。
  那少数时候是什么个情况呢?差不多也就是前功尽弃这么个形式吧。
  比如,在坚持了一个月没吃蛋糕等甜食后,会忍不住想奖励自己一个巧克力千层、甜甜圈、芝士蛋糕。或者会突然疯狂想吃,那种抓心挠肝坐立不安就是疯狂想得到的心情,不知道你们体验过没?
  那蛋糕都吃了,干脆再来杯奶茶吧,反正也没差,吃什么不是吃呢?!
  或是学习压力太大的时候,容易焦虑,一焦虑就不开心呐,生活太苦了,就不要为难自己了,吃点儿炸鸡高兴高兴吧。
  得,最后这种突击式的吃法,基本就让之前的努力全打水漂了。
  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行为的话,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怎么说呢?就是当采用这种方法时,人对食物的探测(反应)速度更快,对食物相关的认知也更敏锐些,有限的注意力可能都不自觉放在了食物上,反倒违背了一开始的初衷,只想吃吃吃。嗯,大概就是所谓的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吧。摊手.jpg
  二是缺乏对食物线索的抑制控制力。就是当你的目标是控制饮食时,潜意识里却都是与之相反的关于吃的欲望,你的大脑在执行这个抑制控制功能时,有点儿力不从心。基本屬于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啊。
  毕竟让人快乐的食物,相对来说都不是很健康,谁能拒绝一块皮脆肉嫩多汁的炸鸡呢?

Part Two


  Why are you so mean?
  近来常听朋友吐槽的一句话是:远离微博保平安。
  因为网上杠精太多,不好好说话尖酸刻薄的人也太多。很多事情明明是有讨论空间的,但有些人就是听不得不一样的声音,大有“顺我者异父异母好兄弟,逆我者骂不死你算我输”的架势。
  那么问题来了,是尖酸刻薄的人都常驻互联网,还是因为隔着屏幕,人们没法顺着网线去揪人,所以有些人就变得尖酸刻薄,言论极具攻击性呢?
  在《科学美国人》杂志早前的一篇文章《Why Is Everyone on the Internet So Angry》里,心理学家Markman总结了一些可能的原因:
  一、在网络上,评论者们通常都是匿名的,这就意味着不需要为他们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且网络上和其他人的距离也会让评论者对于自己发布的攻击性言论不再有负罪感或者顾忌。
  二、现实生活中很难说出口(或者没有机会说出口)的话,比如一长串的内心独白(往往只存在于电影中),向聆听者输出的长篇大论,或者恶毒的话语,用书写打字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容易很多。所以人们在网络上释放出恶意时,往往比在现实世界里容易,也更肆无忌惮。
  三、网络上的言论,很少是实时性互动的,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交谈双方面对面,可以即时作出反应,网络言论更像是一种个人观点的疯狂输出。当这种输出接收到同样来自网络的言论反馈时,评论者会变得更为极端,越发使用自以为是的表达。而其目的,往往不是为了讨论,只是为了驳倒对方。
  四、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有真正作出行动时,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在网络上,只需要抬杠,或者言辞激烈,写一些观点极端的话,就能轻松获得关注和影响力。
  五、有些自媒体或者大V的错误引导,让人们以为愤怒和仇恨才是交流中的常态,或者进行让人讨厌的人身攻击,才能让人接受自己的信息。
  虽然网络是个虚拟世界,但说出去的话,给别人造成的心理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你永远不知道,在网线另一端看着你的言论的人,正处在什么样的风浪中。
  希望大家都能平心静气,不舍爱与和平。

Part

其他文献
植物卡片:  芥菜,别名盖菜、芥、挂菜。  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常无毛,有时幼茎及叶具刺毛,带粉霜,有辣味;茎直立,有分枝。  中国各地栽培。叶盐腌供食用;种子及全草供药用,能化痰平喘,消肿止痛;种子磨粉称芥末,为调味料;榨出的油称芥子油;本种为优良的蜜源植物。  欧美各国极少栽培,起源于亚洲。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了医用芥菜的医用价值。  春天似乎永远是新鲜的,冬雪消融,田野初绿。
摘要:对我国石斛属植物资源分布及其主要种类观赏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石斛属植物资源极其丰富,花色多样,色彩艳丽,多数种类具有香气,花朵多达35朵,花期长达30 d,假鳞茎独特,观赏效果极佳,既可作切花,也可作盆花,在营造室内氛围以及室外园林应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石斛属植物;资源分布;观赏特征;中国  中图分类号: S682.1 90.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
摘要:采用西瓜与水蕹菜、慈姑和茭白3种水生蔬菜进行轮作栽培,研究连续早春大棚西瓜—水生蔬菜轮作模式,以期解决设施大棚西瓜的连作障碍问题。总结西瓜与3种水生蔬菜的水旱轮作模式的特征特性,提出克服设施大棚西瓜连作障碍的措施及相应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西瓜;水生蔬菜;连作障碍;水旱轮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S344.1 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205-02 
小鱼,一个靓丽文静的女孩。高二分班到我班,她的学习成绩持续下滑至年段末尾,情绪一度陷入低谷。除去成绩外,作为卫生委员,能干细致,每日提前到校安排值日,每日关闭班级电源,最后一个离校,是一个挺省心的学生。  我一直关注这个学生,希望能寻机给予她切实的帮助。但就在开学第二周,她毫无预兆地没来学校。  我马上联系家长,了解到小鱼逃学在家不肯上学,父母也很着急。  说起小鱼,话匣子便打开了。从小学起,父亲
周末大早上一起床,发现家里没有人投喂我,于是我心血来潮去超市买菜,打算祸祸一下厨房,为自己那尚且青涩的厨艺解除封印。  超市蔬菜区正在做活动,所以我一进去就看到买菜的叔伯姨婶们正里三层外三层地抢白萝卜,好像每人都逮住了一群《捉妖记》里面的胡巴,那喜气洋洋的氛围,如我线下抢自家爱豆代言般情绪高涨,是“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才能形容的恢弘壮观场面,真令人叹为观止。  我晃悠到豆角区,东瞅瞅西看看
就算已经饿得奄奄一息,在见到偶像出来的瞬间,也能化身为霸王龙疯狂咆哮。追了那么久终于看到真人了,感觉像是做梦一样。------学校------  “你们俩,到底是要去干什么?”  办公室里蔓延着令人窒息的安静,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在此时都格外明显。眼角的余光瞟到班主任手里拿的那两张请假单,又慌乱地低下头去。良久,我才克制住失控的心跳,低声说:“就,就家里有点儿事情。”  在学习氛围紧张的高二,这种请假
妈妈去公园锻炼身体的时候遇见了邻居王阿姨,到家的时候她跟我说,两个人聊着聊着,王阿姨哭了,由于那时还是寒冬腊月,王阿姨脸都哭僵了。问是因为什么哭,说是因为从小带大的小孙女不听话,说话还很伤人,伤了她的心。  我问妈妈:“咱俩吵架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出去遛弯儿偷偷哭膻了脸?”  妈妈说:“没有。”  我说:“喊,骗人的,肯定哭了。”  我又说:“是不是很伤心?”  她苦笑了一下。  我说:“我們以后再
摘要: 采用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扇贝外套膜及脏器的剥离机理进行研究,从能量角度揭示剥离机理,利用SPS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拟合建立剥离力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剥离力与扇贝壳长呈正相关,而与剥离速率无明显相关关系。  关键词: 海湾扇贝;外套膜;脏器;剥离机理;剥离力;加工机械  中图分类号:S985 3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2
我姐比我大6岁。小时候,妈妈为大家庭买来一式的的家居拖鞋,只有姐姐会拒绝穿那双款式流行遍全国的拖鞋,然后自己拿钱骄傲地再买一双漂亮的。  那时我总是怯怯的,以为我姐是很特别的人。她长得高,漂亮,有一群一样漂亮的好朋友,有不少男生追求。她要風得风,要雨得雨。房间里贴满了我梦寐以求的漫画海报,放满了一摞摞流行的爱情小说。每次她去上课时,我就提心吊胆地溜进她的房间,蹲在书柜下,入迷地看她的爱情小说。  
上次我们提到,考场作文要有个积极明确的立意,仅仅是发泄情绪又流于表面,得分肯定是不会高的。当我们读懂了材料中深层次的含义,并在不断追问中获得最后的结论时,一类文的高分已经向我们招手了。  人靠衣装马靠鞍,在我们没有披条麻袋都能引发时尚界轰动的美貌时,穿上华服是提升颜值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所以,为了让我们的作文更好看,不得不给它加点儿包装,简单的道理也变得高深莫测起来。最极端的例子不就是某省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