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时代(三)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q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失眠了,工作之后的第一次失眠。
  跟林穗留了一句“晚安”,关了灯,闭上限,却怎么也睡不着,只在床上翻来覆去,颇有些“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诗经情愫,但我想今晚失眠并非是“求之而不得”这样直白的原因。我大学时有失眠的毛病,毕业之后就很少出现,现在竟然复发了。大学时,每天都有无尽的事要做,每天都有无尽的人要见,更何况,还有那些让我动心的姑娘,那些“求之而不得”的姑娘,她们一颦一笑,足以撩动我整个神经系统。姑娘,加上学业、社团,撩得我久了,我的神经就变得有些衰弱,于是便有失眠和头疼。工作后,固定的日程,固定的作息,安稳下来,倒是缓解了我的病症,但面对姑娘,我已提不起什么兴致。姑娘多好啊,可以抚慰人心灵,可姑娘的美貌隔着冰冷的屏幕,总让人觉得是一种幻觉,偶尔屏幕也会发热发烫,不过一般都是手机的锂电池运作不正常所致,不正常才会发热发烫,正常的都冷得可怕。就像林穗,她像一块不正常的锂电池,开始发烫了,可我一点兴致都没有,即便她是个美丽的好姑娘,即便她成了我的女朋友,即便她是我微信置顶的联系人,我不想接触她。
  一想到林穗,耳边、眼前似乎总现出那句:“你有理想吗?”我突然有些恼,既然已经吃了烤肉,看了电影,又何必追问理想这类有的没的!我始终放心不下睡前和林穗的那番对话,便打开手机,打开微信。林穗的头像右上角那里多了个提示,我盯着鲜红的圆圈里那个白色数字:她也回了我一个晚安,除此之外,别无他话。我点开对话,重新扫了一遍睡前的对谈,对话从她开始:
  “你有理想吗?”
  “或许有。你的理想是什么?”
  “我的理想就是跟我爱的人们好好生活在一起。”
  “这很好啊。”
  “你是不是觉得这根本不算理想?”
  “这当然算理想。”
  “ ”
  “晚安。”
  “晚安。”
  仔细看了几次,我发现这种对话很随便,不夹杂我脑中那些自言自语的话,单看文字,平淡如水,莫若说,无趣。无趣的文字,无趣的问题。事实很有趣,而对话就是这样无趣。我莫名地生起气来,并不是闷气,而是大发雷霆。
  “和我爱的人们好好生活在一起。”这算个什么理想!和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怎么可能呢?所爱的人,在哪里呢?好好生活,难道“生活”这种中性词定要区分一个好坏吗?若这就是理想,那我的理想早就实现了,我“爱”我,我和我“好好”生活在—起。若我所爱的人是别人,若我想“好好生活”,这种追求或许会让自己和他人都遍体鳞伤,人们何必耍互相伤害呢?!达不到的,这就是“理想”吧,这理想定是个害人的东西,和真情一样,害人不浅。
  微笑的表情,微笑的表情,微笑的表情。这微笑让我感觉受了羞辱和巨大的嘲弄。
  我有点控制不住自己,在对话栏里,把上面的所想一股脑打了上去,用强烈谴责的语气批判了林穗一番,说她天真、妄想,没有追求,同时加上了六个“呵”字,以示我最大限度的人身攻击。
  但在按发送那个按钮之前,我迟疑了。我和她,谈不上认识多久,并不熟,为什么这样呢?我,这么生气,为什么这样呢?我和她…一为什么这样?她……是谁呢?最终,我还是删了那些话。只是不甘心,于是按着左边的说话按钮,带着压低的语调,有些生硬和冰冷地说:“晚安。”松开拇指,声音随着屏幕的转动传了过去。屏幕上显示,凌晨1点34分,我头像旁边多了一条绿色的语言条。
  我扔开了手机,再不去看它。
  2
  强行让自己躺下,闭上眼后,脑子里开始胡思乱想:
  男女朋友,名号,古人,孔老夫子,男女朋友。“名不正则言不顺”,阳明先生,朱夫子,天理,人欲,人欲,人欲……
  文化的影响实在太强,中国的古人重礼,要先明媒正娶,敦了伦,实现了人生的大和谐,然后才开始在闺房中试探性恋爱。这习俗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其实也没什么变化,也是先确立了“男女朋友”名号,仿佛古时两家确认婚事,然后才开始正式恋爱。只不过敦伦一事,时序发生了变化,词序也有变化,从向往敦伦,到向往伦敦,轮着敦。也有敦伟大友谊的,把友谊敦来敦去。
  确立名号这个事,林穗和我都没能免俗。她首先向我表白——若那种询问能算作表白的话——这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宣称,就好像国家的外交部总要说xx地是某国的固有领土一样,根据其他国家的反应再来调整外交的政策。她叫我一声,我答应了,“我”是“她”的了,而我答应之后,“她”也是“我”的了,我和她互相占有。仔细想想,真是无聊的举动。明媒正娶的仪式,简化为并不确定的一句试探之语,礼崩乐坏,不正是如此么。可是,我们真的互相占有了吗?她究竟长什么样子,我还是记不得,模模糊糊的。
  人欲,人欲,欲……
  “你有理想吗?”“这种问题,我的理想为什么要让你知道?你是谁呢?”“是你的女朋友。”“女朋友是什么?”“是……关心你的人。”“我也关心你,那我也问你,你的理想是什么?”“跟我爱的人们好好生活在—起。”“那你爱我吗?”“……”
  脑中的声音停了,世界瞬间安静下来。香港的夜晚喧闹,但在深夜的房间里,只能听到手表秒针的滴答声。时间流逝,每一次滴答连成一条虚线,切断了过往与未来,逼人关注着现在。
  天理,天理,理……
  几近死一般的沉默带来了空虚。爱是什么?我是什么?你是什么?为了填补这空虚,我开始思考了。
  是什么时候,我变得絮絮叨叨,怕词不达意,怕让别人产生误解呢?
  大约是在每一次回想自己冲动带来的后患时,暗笑自己痴得厉害的时候吧。
  是什么时候,我变得小心翼翼,变得不肯将“真心”交付给别人呢?
  大约是在每一次和不想接触的人聊天时,心里都会鄙视自己的言不由衷吧。
  是什么时候,我把我自己封闭得完完整整,不愿意去和人接触的呢?   大约是在每一次的赤诚表达下,听多了别人的嘲讽,见多了别人的白眼吧。
  而且,很多的白眼,都来自至亲的亲人们。有可能是他们的无心之言,但那些话语、眼神如同刀刃一样,能刺透我本就不坚实的肩膀。爱情也是美好的事物,像金阁寺一样,口说不出的美。但我并不像三岛,我不想看到那种美在我手中毁灭。
  张爱玲说,人们在空虚时需要印刷物,要不然就会开始思考了,而思考是—件痛苦的事。大卫·依格内托则说,一个具有自由的权利的人像我一样被训练思考,我的思维是另一种网,因为这个自由的权利是一种折磨。我思考了,自由思考,天马行空,现在头疼得要命,我很想去看手机,看朋友圈的刷新,或者打开电脑,看社交网络上的刷新,但我还是忍住了。忍住的代价则是继续胡思乱想。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格致,天理,人欲;理,欲……约会吃烤肉,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俗,俗,阳明格竹,格竹,格竹。
  心中突然一紧,好久没有看过竹子了!好,明天是周日,去大学看看竹子!我暗暗记下这句话,像是寻到了真言一般,默念了几遍,仿佛一天才完结,一看时间,已经是凌晨4点。“大人的世界真无聊。”我嘟囔了一句,倒头昏昏睡去。
  3
  六点钟我就醒了,这是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虽然只睡了2小时,精神还可以。小何和其他几人还在睡觉,年轻人一般不会这么早起床的。洗漱完毕,穿好衣服,系上运动鞋带,我准备出发去大学。我出了门,除了拿了三片面包外,两手空空,没带手机。在现代社会,想凭空消失实在太简单了,只要把手机一关,离开网络,别人就找不到你。若不是什么要紧事,便只得作罢,转头,就忘了找不到你的事。就算在同一个城市,那又怎么样呢?香港这么大,高楼这么多,茫茫中要找到一个熟人,无异于天方夜谭。就算在一个中文大学里,不在一起上课,生活轨迹不一样,也不一定能遇到。
  清晨的港铁人很少,三三两两,和上下班高峰时的摩肩接踵相比,这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我扫视周围:几个年轻人,带着强打精神的疲惫,倚在靠椅上,一看就是通宵了,可能是唱K或看球。一对夫妻,带着旅行箱,估计是往口岸,去深圳。
  到了大学,也一样安静,只有鸟鸣声。我决定去天人合一看竹子,天人合一在山顶,合一亭旁有竹子,有榕树,有小池,远眺的话还有海,还有山。那是我大学时常去晒太阳、睡觉的地方。由于是周日,没有校巴可以坐,于是我开始爬山,往山上走。
  我和林穗说我的兴趣是看看书,上上网,这只是部分真实,其实我还很喜欢散步。没有必要和她说,这是只属于我个人的爱好,一个人散步是散步,两个人散步就是哕唆的社交了。早几年,下了课,我会绕中文大学走一走,中文大学在山上,偏僻的角落很多,风景也很好。晚上失眠的时候,在山里散步更是助眠的利器。中大角角落落的地方我大都走过了,知道很多好去处。但我现在一心想登顶,到天人合一去,去看海和竹子,没有电脑和手机劳神。
  天人合一还是一样的美,山、海、天、池、榕相接,亭、竹相倚,石阶相连。咚,咚,我躺在石板上,敲击旁边的竹节。没有其他的声音,最让我宽慰的是,没有嘈杂的消息提示——没有人。
  风吹过,带来了睡眠不足加上徒步上山的疲累,我慢慢闭上眼,任凭身体放松,时间流逝。
  “在这里睡觉会着凉的……”蒙咙中听到很熟悉的声音,但我不想把眼睁开。
  “怎么在这里睡着了呢?”声音持续着在耳边响着。我听出是谁了,睁开眼,只见林穗半蹲着,手撑在膝盖上,歪头看着我,脸离我很近。我的思考好像停止了,在这个地方,不适合和人交谈,更何况是刚刚睡起,脑子基本上处于半呆滞的状态。我坐起身,她则顺着半蹲的势,索性蹲着了。
  “我在这里,就在这里啊。”说出后,觉得这句话很搞笑,什么也没说,倒是毫无保留地显出了我的不清醒,我后悔没有唱出来,唱出来就有《生如夏花》的韵味,至少不会尴尬。
  “嗯?啊?”她盯着我的脸。
  “在这里看竹子。”我转向竹子,扯下一片尖长的竹叶,不看她。
  “你还有这种爱好?果然是怪人。”
  “谢谢,现在几点了?”我没回应她的赞美,径直问道。没带手机,也没带表,我想确认我睡了多久。
  “十一点一刻。”听着时间,我心里暗自计算,大概3小时。肚里的面包早就消化殆尽。她接着说道:
  “我听到你的‘晚安’了,给你回了消息。”
  “嗯,好啊。”
  “不过你没回复我。”
  “抱歉呐,我没看到……我没带手机出来。你怎么来这了?”
  “起床了来走走。你饿了吗?”
  “……不饿。”
  “真的不饿?你跟女孩子一样……女孩子有时候会逞强的。”她笑着说,笑里有一丝落寞。
  “这样吗?我想我没有逞强。”我仍在否认,话语并不慌乱。
  我习惯性否认很多事物,比如否认自己的理想渐渐消失,否认自己终究会长大。现在,我仍在否认,否认一个日渐明晰的事实——我可能爱上她了。
其他文献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其实你不用去远方,风景就在你身边。前一段网络上炒得轰轰烈烈的女教师辞职信是这样写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两个句子说明一个道理,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可是,我想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中还是向往远方,还是对遥远的世界和陌生的奇遇充满期待和憧憬。李白离开长安,粪土王侯,浮云富贵,不屑忍气吞声、点头哈腰寄人篱下,只为心中的梦想,浪迹大半个中国。徐霞客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
期刊
本单元的教学篇目是几首中国新诗词,包括《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一我的保姆》。诗词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尤其是抒情诗,其内容就在一个“情”字:革命豪情、朦胧爱情、绵绵别情、赤子之情……陆机有言:“诗缘情而绮靡”,此或比孔子所言之“诗言志”更贴近诗歌内核,“志”是一种理性的认知力量,是“思想”;而文学更富于感性化的特点,重在“情感”。  然而,“情”与“志”并不能完全分割,
期刊
我轻轻走过去关上窗  我的于扶着自己像请风扶着空空的杯予  我摸黑坐下询问自己  杯中幸福的阳光如今何在?  我脱下破旧的袜子  想一想明天的天气  我的名字躺在我身边  像我重逢的朋友  我从没有像今夜这样珍惜自己  1985-1986  薦诗/汉叔  失恋的晚上会做什么。是一个人的时候,还仍然“轻轻走过去关上窗”,不知道是不是怕惊动了自己。喝完水的时候不敢叹气,咳嗽的时候又怕哭出声音。以莫名其
期刊
……  然后他吩咐他们都离去,只留一个侍者来陪他,这个侍者的年龄比他还小一岁。少年国王留下他来为自己干活,国王在清洁的水中洗了个澡,打开一个上了漆的箱子,从箱中他拿出皮衣和粗羊皮外套,这些都是当年他在山腰上放羊时穿过的;他穿上它们,手里又拿起那根粗大的牧羊杖。  这位小侍者吃惊地睁大一双蓝色的眼睛,笑着对他说:“陛下,我看见你的长袍和权杖,可你的王冠在哪儿?”  少年国王从攀附在阳台上的野荆棘上折
期刊
那一年我们相遇。  纵享年轻的容颜,不羁的热望,喷薄的野心,骄傲的才情,奔驰的自由。最好的年华,登高开怀,舒啸散郁,诗酒趁年华。  我是如何走到此刻,你我她他,又何故走到此地?  那么多错。我吝惜陪伴计较得失,于是错过了参与你的生活。你用冷漠偷换了珍惜,因而未及抚平她内心的巨流。她将自己对幸福的期许建立在他身上,却忽略了时间对自身的碾压。他为一刹沉沦凝滞了脚步,然后,被陌生的时代吞没。明明将初心锁
期刊
听到电话铃声,他穿着睡衣和拖鞋,从书房里跑了出来。已过了十点,肯定是他妻子打来的电话。她外出时,每晚都打电话回来(总是这么晚,在喝过几杯以后)。她是做采购的。  “喂,亲爱的,”他说,“喂。”他又说了一遍。  “你是谁?”一个女人问道。  “哎,你是谁?”他说,“你打的是哪个号码?”  “等一下,”女人说,“273-8063。”  “这是我的号码,”他说,“你怎么弄到的?”  “我不知道。我下班回
期刊
崇拜应该是人类最古老的情感之一。而在任何力图勾起人类崇拜之情的场合,音乐总是必不可少。无需赘言古代各种祭祀和宗教仪式,哪怕把视野收回现代,音乐与崇拜的关系依然紧密:想想演唱会上的观众,狂热而忘我,如同朝拜一般向舞台致敬;更多的时候,只需戴上耳机,独自听着一首歌,音乐与心灵奇妙地产生了共鸣,就好像被拯救了。  一首歌就可以拯救人生甚至拯救世界只是妄想。但是,对音乐的崇拜,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可以
期刊
芋老人传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
期刊
一个空旷陈旧的礼堂,一台老旧的电扇,一张长桌,十二把椅子,故事从这样的场景切开,十二个职业背景各异的人聚集于此,他们互不相识聚集在此只为了在模拟法庭中审理社会上饱受争议的“富二代弑父案”。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十二票全票通过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十一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犯罪嫌疑人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但因为未达到十二票全票,这个模拟
期刊
“崇”,篆书作“”一“山”一“宗”,那就是“山”之“宗”呗,也就是众多的山中最高耸的山。《说文解字>也正是这样解释:“崇,嵬高也。”当然《说文解字》还说它“从山,宗声”,看来,这个“崇”字既是会意字,也是形声字。“崇”本是形容山之高,今天最稀松常見的成语“崇山峻岭”的“崇山”、《滕王阁序》的句子“访风景于崇阿”的“崇阿”都是指高山。由此,就很自然地引申出一般的“高”的意思,今天常用的“崇高”就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