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hmao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正是有了怀疑和问题才能激励学生去学、观察、实践和发展知识。质疑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质疑;课堂教学
  初中物理属于科学教育。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是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中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往往是抽象的,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时,必须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思维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往往能反映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存在的思维误区,这就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时的困惑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提供帮助。
  一、营造民主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创设课堂教学的民主环境,首先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倡教学民主、师生平等。为此教师需要用语言导趣、设疑启趣、实验激趣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构建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唯有如此,学生才敢于挑战、敢于质疑。其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大胆质疑,大力倡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探索,对书本、对以往的结论进行质疑。
  如在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教学中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二、营造问题情境,提供“质疑”的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护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倘若在某种新的情境中,出现了与人们原有的观点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这时就出现了认知冲突,问题意识便油然而生,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认知冲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信息交流,准确地把握学生错误产生的原因、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放矢,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对学生认知结构有强烈震憾的问题。使之在学生的头脑中激发认知冲突,使他们面临的错误观念与现实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学生受矛盾问题的困扰,必然要想办法摆脱矛盾,从矛盾中解脱出来,于是便产生了迫切解决矛盾的质疑意识。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讲汽化液化时,让学生回忆冬天洗热水澡,镜面上有什么变化?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镜花水月”,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光的折射时,先让学生讨论“潭清疑水浅”,学生会提出:“水为什么会变浅?看到池底是什么?”讲光的直线传播时,让学生讨论“井底之蛙所见甚少”,学生会提出:井底之蛙为什么见到的天小?人们所看到的物体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三、培养学生思考习惯,指导疑问的方法
  要想发现问题,提出独立见解,就必须有一双慧眼,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提出疑问。因此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凡事多问“为什么”,要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才能使学生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
  四、设计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教材中看似无疑而大可质疑的例子很多,现在学生使用的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一一展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选择某些内容,提供素材,展示科学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进行探索,体验科学家研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浅处问深,“无中生有”,不畏权威,突破思维定势,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实现思维的创新。
  《摩擦力》的教学中,学生对“被推而未动”的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与推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判断上总是出错,总认为推力小于摩擦力,而且即使告诉了他们答案也时常感到难以理解。为此,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①我们要把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推动起来,推力必须比摩擦力大还是小?(学生答:大。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成问题的)②这就说明当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大小不相等的力作用时,将朝哪个力的方向运动?(学生答:朝较大力的方向运动)③那么当我们推一个物体而未能推动时,如果根据日常所谓的“经验”认为是推力太小,小于摩擦力,那么物体将朝哪个力的方向运动?(学生答:朝摩擦力的方向运动)④这与事实相符吗?(学生答:不相符)⑤可见,推物体而未推动时,摩擦力和推力是什么关系?(学生答:相等关系)当然,这个问题在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后,再理解起来要容易些。师生问答进行到了这里,可能不用老师再提问,学生自己就会进一步提出如下一些问题:比如若加大推力,物体仍然未被推动,又是哪个力大呢?静摩擦力是不是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呢?静摩擦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才不能再增大了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果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一直讨论下去,最终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作者简介:
  杨永炟(1984—)男,汉族,甘肃省临洮县人;甘肃省临洮县站滩初级中学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洮县站滩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瘦素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83例足月新生儿脐血瘦素、胰岛素水平进行测定,测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记录性别及分娩方
目的探讨脂肪乳剂的输注方式与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30例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10例。A组予氨基酸加葡萄糖加水乐维他混合输注,200g/L脂肪乳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联合干扰素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采用氧化苦参碱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对照组予干扰素α-2b,治疗3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RV肠炎65例。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先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0.5 h后,再口服蒙脱石散和妈咪
目的 观察人血管瘤裸小鼠移植模型超微结构动态变化。方法 将手术切取的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组织移植到裸小鼠皮下,于移植后d2、d5、d15、d30、d45及第2、3、4、6个月切取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