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此失彼等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shuang_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秋天,李老师带领幼儿在院子里拣落叶。因为园里种的都是常绿树,所以落叶不多。到了一棵大树下,李老师抬头看了看,自言自语道:“树上有一些发黄的树叶,何不把它们摇下来?”只见李老师双手拉住树干使劲摇了摇,“哗哗哗”掉下了很多树叶,孩子们欢呼雀跃。随后,李老师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拣着落叶。快拣完时,几个男孩子立即跑去摇树,边摇边喊:“哈哈,树叶掉下来了,快来拣呀!”听到喊叫声,有的孩子赶紧跑过去拣落叶,更多的孩子则加入了摇树行列。有的一起拉住一棵树使劲摇;有的专挑小树摇。见此情景,李老师赶紧制止:“大家赶快停下来,不能摇树!”此时,孩子们根本听不进老师的话,他们奔跑于大树小树之间,摇完这棵摇那棵,十分兴奋。手足无措的李老师只能用铃声把大家召集起来,并与孩子们围坐在草地上,诚恳地向他们说明刚才自己摇树的原因并作检讨,还与孩子们交流摇树的危害性,这场摇树风波才得以平息。
  李老师出于教学需要摇了树,这一行为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是“树是可以摇的”,造成幼儿见树就摇的后果。还好李老师勇于承认错误,平息了摇树风波。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影响着年幼天真喜好模仿的孩子们,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谎言”
  沈紫霞
  
  每周一,我都会在晨间谈话时让孩子们说说双休日做了哪些快乐的事。每当那时,那些双休日去游玩的孩子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快乐的经历,令其他孩子羡慕不已。
  今天,我忽然发现平时不太举手的涛涛竟把手举得很高很高:“老师,我来说。”从他那异常激动的神情中我猜涛涛肯定也去游玩了。不出所料,涛涛大声地描述起来:“星期天,我和妈妈、姐姐到了儿童公园,公园门口挂了许多气球,可漂亮了。我还开了赛车,乘了小火车,玩得真开心……”
  突然,彬彬站了起来,打断了他的话:“他是骗人的,他妈妈和我妈妈在一起工作,星期天没放假,他没去玩。”顿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指责涛涛的:“他是撒谎的。”“说谎可不好,这种事也要撒谎,真滑稽。”也有表示疑问的:“或许,他妈妈请了假陪他去玩了呢。”……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议论,涛涛涨红了脸,低头不语。于是,我大概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我请孩子们安静下来,说:“不管怎么样,今天涛涛能大胆发言,还能把话说得很完整、很清楚,老师还是要表扬他。”听我这么说,涛涛的神情放松了很多。
  事后我了解到涛涛妈妈工作确实很忙,双休日加班。我想肯定是因为涛涛对儿童公园向往已久,并盼望成为被小伙伴羡慕的人,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这件事也提醒了我,在类似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并做好引导工作。如果我能及时引导幼儿扩展讲述内容,使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那么涛涛的“谎言”也许就可以避免了。
其他文献
多数家长认为,家长的配合只是在帮助教师完成任务,而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和孩子一起学习,引导孩子探寻多种学习途径,培养孩子探究问题的兴趣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在实施活动时应注意:活动目标要明确,对具体方法不要规定过死,提倡多样化;任务不能过于频繁,每月一两次较为适宜,每次要保证足够的时间;重视活动成果的展示,让教育资源真正为幼儿共享。  (浙江金华 卢杰群)
【案例】  星期三下午第一节课后,我像往常一样整理好课本向教室走去。刚到拐角处,眼保健操的音乐响起。但是,教室里传来的吵闹声盖过了音乐。身为班主任的我,不禁有些着急,也有些担心:出什么事了?这么反常!我快步走到教室门口,看见全班同学有的站着,有的坐着,都在大声地议论着什么。班长林燕(化名)站在讲台上,有些委屈地看看大家,又看看我,其他孩子则有些愕然地看着突然出现的我。看到每个孩子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
设计意图:  “打开来”是一个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在设计时,我们对“小班幼儿能探索什么,能探索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将活动重点确定为“探索打开不同食品包装的办法,感知食品包装及打开方式的多样性,体验探索的快乐”,将活动与郊游时的食品品尝会结合起来,引导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多次感知、探索,重视幼儿的观察与思考、操作与交流、归纳与提升,并自然地渗透健康、社会、语言等多方面的教育。我们还设计
《2020年中国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白皮书》显示,游戏行为在未成年人中较为普及,各年龄段渗透率已无明显差异;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网游时间向低龄化发展。在15到17岁未成年人群体中,约49%的人在11岁前初次接触游戏。在12到14岁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中,11岁前初次触游比例升至78%。  在家长对未成年人游戏内容的认知方面,26到30岁及31到40歲家长完全了解未成年人游戏内容的人数比例已超过三成,主要原
摘 要研究者从自身的寄宿制生活经历中认识到学校德育应该基于关爱。从做母亲的家庭生活中,发现寄宿制学校管理因缺乏“家庭感”而使儿童陷入“宿而不家”的境地。学校和家庭具有共同的成人—儿童关系结构,应从家庭中的“父母教育学”来建构学校里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爱关系,使学校成为“寄宿而家”的道德环境。母爱关联孩子的童年是社会的道德源点,道德的寄宿制學校管理是用具有关爱品性的寄宿生活呵护人类的童年。  关 键
3月21日至23日,全国“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教研员研修会在北京召开,这是首次以幼教教研员为参加对象、专门研究幼教教研工作的全国会议。本次会议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新时期教研工作的特点及价值取向;项目推进过程中教研员的角色和任务,教研员工作的实践与反思;园本教研中的问题诊断,教研员在园本教研引领中的组织策略和技能以及网络使用技术等。会议安排了专家专题报告、地区教研工作介绍、北京市幼儿园
摘 要 规则意识教育是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基础。循着低年级儿童不断拓展的生活空间,围绕“共有与共享”这一核心主题,厘清规则的学习价值,借助现场体验活动和情境思辨等活动,引领儿童认识规则,感悟“共有”生活的价值,解决规则困惑。由此,让儿童养成规则意识,学会“享有”公共生活,为公共生活奠基。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教育;公共生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
目标:  1.在爬爬滚滚、找找猜猜、玩玩说说中发现地毯下面的秘密。  2.感受与同伴一起玩的乐趣。  准备:  1.地毯一块,上面覆盖一块大布,布上有需要用各种方法开启的洞口,布下藏有各种玩具和生活用品。  2.生活用品若干,如百洁布、浴花、硬刷子、响声玩具、硬球、软球等。  3.鸡、兔、猫的大幅画片。  过程:  活动一  一、爬爬滚滚  1.教师和宝宝在大布上自由爬、滚2~3分钟,引导宝宝说说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自媒体平台强势走进教育生活,打破了传统师生生态的平衡。依托道德与法治教学,师生通过对网络事件的真实求解,对纷杂网络信息的有效甄别,对多元网络评价的巧妙引入,学会互相关爱,相互信任,相互激励,共同发展,构建网络环境下“共生”的师生关系。  关 键 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自媒体时代;师生生态;共生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平民化浪潮席卷而来。博客、微博、微信、百
我来到人世间的全部意义是为他人的痛苦哭  在以考试为王道的教育,还有没有哪个父或者母,能够真正地教育自己的儿郎?哪个教师又能够实施真正的教育?彼时,教育是“为天地育英才”,结婚是“为祖宗延血脉”,堪称人世间最庄严的事情。此时,结婚则近乎游戏,教育是时代刮风。这是后本质时代,一个中学生之所以选择某所高校,是因为那所学校的大门好看!一个人看上另外一个人,是因为那个人穿了一件好看的衣服。当代学校教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