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河流中鱼类组成的eDNA监测效率:以长江武汉江段为例

来源 :中国水产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大型河流中的eDNA监测效率,以长江为大型河流的代表,以鱼类为水生生物的代表,分析传统捕捞监测和eDNA监测结果的差异,研究eDNA监测技术对长江武汉江段鱼类组成的监测能力、监测效率、平行样设置等问题.结果显示:(1)用1对eDNA宏条形码引物(mlCOIintF/jgHC02198R)共监测到89种鱼类,其中30种可与历史捕捞调查记录互相确认,另外59种需要更完善的条形码数据库来解决序列比对注释问题;(2)9月在武汉监测断面,可用单引物(mlCOIintF/jgHC02198R)eDNA监测到的物种最优估计约99种,单样品eDNA监测的鱼类物种检出能力约为26种,检出效率约为25.8%;(3)在80%的检出度目标下,需要约10个平行样,在95%的检出度目标下,需要约17个平行样.本研究在长江武汉江段鱼类eDNA监测效率和平行样设置的相关量化结果可为长江其他断面及其他大型河流的eDNA监测提供量化参考.同时,本研究表明,更完善的DNA宏条形码数据库和合适的平行样设置是未来eDNA监测作为常规监测手段进行运用的前提.
其他文献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模拟生态系统能量通道模型,比较分析了鲥鯸淀生态修复区和对照区的生态系统结构、食物网变化和能量流动特征.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同种鱼类营养
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也是我国传统的渔业对象.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导致现阶段湖泊、水库等大水面鳜自然资源衰退严重.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是实施净水渔业的重要增殖种类,依据增殖种类的生态容量进行科学放流,可保障净水渔业的实施
为了解丹江口水库在完成高位水蓄水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动态特征,于2017年5月、8月、11月对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了调查分析,
为分析洈水水库生态系统结构和能流特征,探讨鲢、鳙生态容量,根据2020-2021年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诡水水库Ecopath模型.洈水水库Ecopath模型由15个功能组组成,有效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