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

来源 :教师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angk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十年时间的历史了,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有更多艺术爱好者投入到民族声乐艺术的学习当中,更好地发扬了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传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 艺术性;艺术鉴赏;文化特质;民族语言
  
  1 中国民族声乐的概况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这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这门闪耀着中华文化灿烂光华的演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中国民族声乐是从民间走来,从群众中走来,从历史中走来的,它是在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艺术,包括民歌、戏曲、说唱的演唱精华和历代有关演唱方面的理论著述并加以总结,经过几代民族声乐工作者的演唱、教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不懈努力与探索,以及近百年的具体艺术实践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整鸾的声乐教学理论。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以它特有的审美品格和绚丽多姿的动人形象独领风骚,在中国人民的审美文化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然而,任何艺术形式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只由一种文化特质构成。追溯民族声乐艺术的生成、演变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的风格独异正体现在其综合特质和鲜明的“多元血统”。它构筑在中国传统戏曲、民歌的基础上,吞吐诸殊,并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参照互融互补,形成了鲜明统一的个性,是多元风格给予了它恢宏的气象和勃勃的生机,铸造了它迥异的艺术品格,滋润了它充满神韵的民族风貌。
  
  2 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性
  
  中国民族声乐不仅具有科学的内涵,也呈现出极高的艺术品位。要提高民族声乐的艺术性,除了要加强歌曲一度创作的艺术性之外,作为二度创作的主体一一演唱者需要有各方面的修养和积累,如音乐修养、艺术修养、文化修养、生活积累和感悟等。要学好音乐的基础知识,同时要多接触戏剧、戏曲、舞蹈、美术、话剧、电影等姊妹艺术,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不但要感性的去体验,更要理性的分析,从自然科学中获得更多相关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了这些积累,才不会在演唱歌曲时就只有技巧和单纯的情感表达,而为其深刻内涵的挖掘和表达提供可能。中国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源于中国传统声乐,又不同于中国传统声乐。经过多年在教学中的探索,歌唱首先在于音量、音色的表现上,只有掌握了相对科学合理的声音,才能赋予作品以思想内涵和审美体验。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在耐力、音色、音域、音质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声音的合理性和艺术性方面,已远远高于传统声乐演唱。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优秀音乐文化的审美追求上。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品质,主要表现在演唱者为表现具有一定艺术高度的声乐作品需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在演唱方法上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在情绪表达上具有较高的艺术张力。中国民族声乐包括民歇、艺术歌曲、创作歌曲、中国歌剧,甚至包括戏曲、说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这个范围,不是民间歌手所能达到的。所以,称谓为中国,民族声乐,而非“民歌”。所谓民族唱法,只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一种演唱方法,而不能代表全部。中国民族声乐源于生活,并且艺术的再现了生活,使之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在这方面,中国民族声乐从古代音乐文化中汲取了营养,也从西方音乐文化中受到启迪,形成了这种高于生活的艺术概括力。所谓高于生活,主要表现在:高于生活中的艺术构思、高于生活中的艺术概括、高于生活中的音乐素材、高于生活中的声音表现,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更富表现力。王志信改编的《兰花花》、《孟美女》,于学友改编的《小白菜》等作品,这些本源于北方的原始民歌经过艺术加工后,成为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声乐作品。在演唱时,随着人物命运的发展,情绪和演唱风格也在不断的变化,既如泣如诉,又荡气回肠。这样优秀的声乐作品,不胜枚举。中国民间音乐特有的旋律音调和表演形式,使中国民族声乐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中国古代的五声音阶,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国民歌、艺术歌曲、创作歌曲、民族歌剧等演唱形式特有的旋律特色。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把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和合唱曲,以其特有的五声旋律使西方听众感到耳目一新。就是在今天,以五声音阶为特色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仍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内心情感和外在表演的有机结合,使中国民族声乐具有浓郁的艺术风格。比如,东北民歌《丢戒指》,在作品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上既一往情深,又幽默风趣,配合形体、表情、眼神,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少女脉脉多情的内心独自和寂寞渴望的情思。
  
  3 传统声乐的文化特质
  
  中国传统声乐是指建立在中华民族语言基础之上,采用适合中国民族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表现中国传统音乐的腔词律调和精气神韵,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品格和人文精神的用嗓方法与演唱风格。声乐是语言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语言的存在不仅是它区别于器乐的最重要的标志,并且对声乐艺术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是歌唱艺术风格的核心,是形成声乐文化特质的重要因素。西方音乐艺术流派及作曲技法,如古典、浪漫、印象、表现、先锋及后先锋的乐派在中国文化内部先后进行了融合和适应,构成了一种“新音乐”的历史。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与创作方法。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它包括器乐和声乐两种形式。由乐器演奏的,叫做器乐;由人声演唱的,叫做声乐。就声乐来说,它又是以歌声和语言结合来传达思想感情、表现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中国各民族语言虽然分属五个不同语系,但绝大多数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代表了中华民族语言的主要特点,并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传统音乐的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汉藏语系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有声调的变化,如汉语普通话就包括阴、阳、上、去四声的变化,其语言兼有辨义功能和音乐性特点。这种语言音乐性的特点,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生成首先必须以“字调”规律为参照,充分发挥唱词的音乐韵律美。反映在声乐上,使得中国的传统声乐理论特别注重对语言、润腔等富有人文意味的研究,特别把“字正”放在歌唱的首位加以强调,以至于形成“字领腔走,腔随字行”,“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声乐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声乐强调“字”在演唱过程中的首要地位,并非是说“字”在“美歌”学派中不重要,更无“美歌”学派唱法可以轻视“字”的功用的不良暗示。实际上,西方语言之于西方音乐与中国语言之于中国音乐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西方语言重节奏,每个词的音节有轻重变化。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一个是富有高低起伏的音乐性语言,一个则是富有强弱变化的节奏性语言,在吐字、发声、表现、审美等诸多声乐观念上有“质”的差异。虽然决定一个声乐学派的因素很多,我们亦反对所谓“语言决定论”,但语言对声乐学派的建构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这既是文化传统的结构功能力量使然,亦是传统文化的魅力之所在。这种中西音乐文化上的本质区别,具体延伸到声乐艺术领域,就意味着中华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具有以下不同与西洋“美歌”学派声乐艺术的文化特质:语言(特别是方言)声调、韵味在歌唱中的主导地位;强调声音本身音高、力度、音色等的变化,即所谓的“音腔”;强调相同或相近音区内的音色变化来确定人物角色;强调“精、气、神、韵”等具有人文精神的演唱技术理论体系;强调演唱的即兴性与个体创造性,声乐风格的民间性和地域性;强调整体演唱风格的多姿多彩和个人演唱风格的独具特色。
  这些文化特质,反映了中国传统戏曲以音色区分角色。西洋歌剧则以声部安排人物。因此,中国戏曲舞台生、旦、净、丑诸行当,西洋歌剧舞台是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等声部;中国传统声乐的线性思维特点能够充分表现唱词声调的横向感、旋律美,西洋“美歌”学派的多声协作特点能够尽情发挥歌唱音响的立体感、和声美。所以,这种中西声乐在声音审美观念上分别表现出的线性思维和多声部协作思维,充分说明在两种不同人文、历史背景下生成的声乐艺术品类。其文化和艺术内涵是不尽相同的,这种不同是“不同之不同”,而非“不及之不同”。
  
  参考文献
  [1] 刘辉,关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J],中国音乐,1998,1
  [2] 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2005,1
  [3]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2
其他文献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而创新教育核心是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
期刊
[摘要] 指针是c++程序设计语言的重点和灵魂,但该部分因其概念复杂、形式多样、使用灵活并且大部分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组织较为分散,因此,大多教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太好。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利用“整体化”的教学手段对此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 教学改革;指针;整体化教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对传统的施教模式带来了一些冲击。老师们在深感课件好处的同时,迷失在两者重要性的选择上,一度认为一个贯穿始终的课件完全可以取代备课过程,于是在备课时,先依据教材的文字排列顺序,开始挖掘组织课件素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习题等等,不加选择的按顺序堆积成一个课件。可以想象,这种课件已完全左右了教师的备课,课件会主导课堂的设计,传统设计思路会被打乱,而不再是我们要求的备教材、备教
期刊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来了教育的重大变革。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在实践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到传统的
期刊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期刊
数起源于数,一个一个地数,也就有了自然数。然而,自从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计数起,直到19世纪以前的漫长历史中,几乎没有人感到需要给数加以严格的定义。随着数学的发展——尤其是17、18世纪,数学分析蓬勃发展——到了19世纪,由于分析学本身逻辑基础不严密,在前进中出现了困境,特别是B·Bolzano,K·Weierstrass,B·Riemann等人先后举出了处处连续而不可微函数的例子,使数学界大为震惊
期刊
【摘要】 舞蹈艺术的灵魂存在于舞蹈本体,反映和表达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情感,构成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韵律,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韵律之美的艺术形象特征。  【关键词】 舞蹈;韵律;艺术形象    1 舞蹈的灵魂——韵律    “音乐是舞蹈灵魂”作为形容音乐与舞蹈的亲密关系,这句话似乎无可厚非,自古以来乐舞即为一体,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确是十分密切。舞蹈艺术并不是没有“灵魂”的躯壳,音乐以声传情,舞蹈以形传情
期刊
我校是封闭式寄宿制初中,从2000年网点布局调整后,大量单亲家庭的学生因为种种的原因来到我校就读。由于家庭原因,大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闭锁心理,在集体中显得格格不入,但我却从中发现了教育契机,利用集体力量打开单亲家庭学生心里的锁。  2011年我参加我校《寄宿制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与课题组成员学习、讨论、研究,加深了我的理论认识,促进了我在这方面的理论研
期刊
【摘要】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融入生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
期刊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能借助计算机画出函数y=Asin(ωχ+φ)的图象,观察并研究参数A,ω,φ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结合具体实例,了解其实际意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