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在美国的丹佛城获悉武昌首义的消息,立即着手争取列强支持中国革命的外交活动。他于11月2日离开纽约前往伦敦,21日由伦敦到达巴黎,24日由马赛乘船回国。
12月21日,孙中山到达香港,广东军政府都督胡汉民及廖仲恺等人乘兵舰前来迎接。在船上,他们讨论了目前的局势和应行的对策。孙中山认为,当务之急是赴沪宁成立和主持临时中央政府。他说:“现在各国政府士夫,均望文速归,组织中央政府,此事一成,财政、外交皆有头绪。此外问题,亦因之迎刃而解。当今政策,莫大于此。”
12月25日清晨,孙中山一行乘英国邮轮丹佛号驶抵吴淞口,受到了上海军政各界及中外人士的热烈欢迎。当时盛传孙中山携带巨款回国,他一上岸就有记者问:您这次带回了多少钱?孙中山回答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
孙中山的到来,使首义以来久未落实的政府元首问题终于有了众望所归的人选。各地纷纷致电“各省代表会”,要求选举孙中山为大总统。海内外舆论也盛赞“孙先生才、德、望,中外相孚”,“先生归国,国基可定”。
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到会的共有17省43名代表,2名华侨列席代表。正式选举之前,当众揭晓了前一天预选产生的孙中山、黎元洪、黄兴3名候选人。正式选举以每省一票的原则进行投票,选举结果为:孙中山以16票当选,浙江代表投黄兴1票,黎元洪得票为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令大家激动不已,“众呼中华共和国万岁三声,是时音乐大作,在场军学各界互相祝贺,喜悦之情,达于极点。”
随后,“各省代表会”即向孙中山发出贺电,并请他“即日移驾来宁,组织临时政府”。孙中山则复电表示接受,愿竭诚服务,与国民共创理想之未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传向海外。全国各地纷纷集会庆祝,海外贺电更是“为日盈尺”。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乘火车由沪赴宁,当晚10时在临时大总统府举行就职典礼。孙中山举手向全国国民宣誓:“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誓毕,他被授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当天,孙中山还发布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通告海陆军将士文》等。
1月3日,各省代表会选举黎元洪任副总统,经讨论和修改后通过孙中山提出的各部总、次长名单。1月28日,由各省都督府派参议员组成的临时参议院举行正式成立大会。在京畿地区,许多报纸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尤其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情况,作了及时报道。天津《大公报》于1912年1月1日刊登题为“南京公举总统消息”的要闻,报道了孙中山从海外回国,由香港赴沪,再到南京的行程,及其当选临时大总统的情况,文称:……查孙文到沪一节已见唐大臣电告,兹据上海函述较详言,孙与美大将郝末里、粤军都督胡汉民乘英国邮船“台维海定”由香港赴沪,于初六晨九时驶抵吴淞口三夹水。孙等即换乘拖船于九点四十五分钟,在南京路公司码头起岸,一时西人持快镜摄影,脱帽示敬者纷纷。当乘汽车由英大马路至哈顿花园中膳。然后至爱文义路,与伍廷芳晤商一切,再赴戈登路寓所。刻间孙已赴南京,预备一切进行事宜。
《顺天时报》在“时事要闻”栏中报道:新任大统领孙逸仙举行就任礼,“颇极一时之盛”。该报还介绍“孙文就职总统及组织内阁之概略”和所谓“孙逸仙之政见”。
2月9日,《大公报》连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次日,该报又发表评论文章《迁都问题之研究》。
2月12日清帝退位,京津多家报纸及时刊载了“清帝退位诏书”。13日,孙中山通电全国称:“现在清帝业已退位,民国统一,兹定于本月十五日举行国民统一大庆典。”
响应孙中山关于举行国民统一大庆典的号召,京津各地出现前所未有的庆贺共和政体的热烈气氛,到处张灯结彩,人们欢欣鼓舞,开展了许多庆祝活动。
自宣布实行共和国体后,位于东单迤北路东石大人胡同的袁世凯办公处,“即将大门上龙旗撤去,由壬子正月初一日,改换红黄蓝白黑五色新国旗。所有守卫并各处驻扎军队,自中上级官,一律剪发。”京城“所有内外城铺户,家家悬灯结彩,极表欢迎”。作为“京师庆祝共和之先声”,北京的商会与警厅协定在阴历正月一日(2月18日)举行隆重的庆祝共和的活动,并在外城搭建花彩牌楼。筹备活动的一切经费,均由商家“协济”。
2月26日清晨,许多警察挨门通知各商家住户,称:“奉市政厅命令,从明天起,为中华民国成立,庆祝三天,晚上还要举行提灯游行!”
27日,各商号均派一名伙计参加提灯游行,但居民参与者甚少,多在周围观看。当晚,正阳门前搭起高高的彩楼,五色旗迎风飘扬,琉璃厂一带也像过节一样热闹,有演新剧的、舞狮子的、放焰火的,熙熙攘攘,五彩缤纷。
28日,经当局派警察挨门挨户劝说,参加庆祝游艺活动的居民逐渐多起来,热烈的气氛令人感叹:大汉民族光复啦!
2月29日和3月3日,北京内外城等地还举行了提灯音乐会,庆祝共和,并以前门外天桥为“总会所”。与此同时,由北郊二区自治会发起,联合四郊十七区,于2月28日、29日和3月1日连续三天举行提灯会。
在天津,庆祝共和的活动也搞得异常热闹。据《顺天时报》报道:天津绅商学各界闻知朝廷允认共和政体,永弭兵祸,欢喜无极,于二十六日[2月13日]晚七钟举行提灯大会,以表庆贺。女学界亦参列,共计二千余人,齐集结队,由英租界启行,经日本租界,迳赴都署门前,高呼共和万岁。列内有某国军乐队,鼓奏乐器,每人提灯一具,光辉照耀如昼,亦有爆竹队连响不绝。至十一点钟后,各灯队始陆续散毕。当时,杨观察特添派巡警数十名,警备沿途,甚为严密。
2月23日,《正宗爱国报》发表署名竹园的演说《万象更新》一文称:四五千年的君主专制国,一变而为民主共和国,自有中国以来,这总是第一次万象大更新。今年是中华民国建国的第一年,万象不新而自新。不但我们国民的精神一新,耳目一新,知识见解一新,思想志向一新,就是全球的观瞻,亦必为之一新……今虽万象更新,我但祝精神之更新,勿徒为形式之更新,且使通国人民,实沾更新之利益,实享更新之幸福。官绅痛除旧染之利己私心,真心为公仆之责任,人民振刷新精神,留心有用之学问,不避嫌怨,实行监督官府,勤求本业,使生计富裕,实行负担新国民之义务。必如此,方对得过为国流血死去的众烈士,方对得过刮目相待的众友邦,方对得过推位让权的隆裕皇太后与宣统大皇帝,方不愧为中华民国的大国民,亦不枉流血革命,亦不枉万象更新。愿诸君勉力前途,勿谓大功告蒇,须知建设之难,难过破坏十倍百倍不止。
1912年7月,参加全国临时教育会议的代表,在会上提出关于确定民国纪念日的议案。经热烈讨论,代表们一致赞成以武昌起义爆发之日作为民国纪念日。
9月16日,黄兴在北京致电各省都督称:……数十年来,仁人志士应世界之潮流,牺牲生命,亟谋改革,屡起屡仆,屡仆屡起,至去岁八月十九日,时机正熟,武昌义旗一举,全国赴助,竟高成功。推原民国成立之基,当以是日为国民一大纪念日。
与此同时,旅京鄂籍人士聚会,认为“共和祝典为民国盛仪,万国观听所系,不可不悉心商议”,力主以辛亥首义日为中华民国的国庆日。
9月24日,北京民国政府临时参议院的第80次会议,通过《国庆日及纪念日咨询案》,确定:法国、美国分别以革命爆发和宣布独立之日为国节,我国国节亦应效法法、美两国,故提出以武昌起义爆发之10月10日为中华民国之国庆日,应举行之事有放假休息、悬旗结彩、大阅、追祭、赏功、停刑、恤贫、宴会等。同时提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元月1日和北京宣布共和南北统一之2月12日为纪念日。该决议于9月28日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命令发布施行。
1912年10月10日,是中华民国第一个国庆日,举国欢庆。其庆典活动以北京和武昌两城市最为隆重。在北京,清晨6时,首先举行“中华门开幕”仪式,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各团体代表到场庆祝,届时军乐齐奏,全体行三鞠躬礼。当日上午,临时政府在北京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检阅台搭建在总统府所在的新华门前,受阅部队约一万一千人,其中拱卫军6000人,禁卫军3000人,游辑队1000人,补充队1000人,均列队于东单牌楼至雍和宫的路旁。10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特派陆军总长段祺瑞“乘马巡视一周”。10时25分,袁世凯着军服登上检阅台,11时,阅兵仪式开始,受阅部队依次通过检阅台,“历时一时许始毕。”
同日,北京各政府机关均放假一天。临时政府分上、下午两班在国务院举行“国庆茶会”。国务院内的空场中,“高搭彩棚,饰以松柏,下列几案数十,茶馔悉备。”上午出席者为政府部门的官员、各国驻京公使、各省代表、中外记者、京城绅董等。下午参加者为驻京军警官佐。其间,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曾到场,“巡视一周而去”。
“共和纪念大会”的会场设在琉璃厂,这里到处“悬旗结彩”。 东西两门各扎松牌坊一座,复以结彩,楼顶中嵌攒花五色匾,匾中书“万邦协和”、“普天同庆”等字,四周嵌以电灯。会场内外还有四座牌楼,其中三座分别扎有“于万斯年”、“尊重人道”、和“发扬国光”等字样,另一座的前面是“裕隆太后宣布共和之明诏”,后面是“五族同庆”四个大字。号门内,中央设蓆楼一座,命名“黄鹤楼”,以取武昌起义之纪念。北门内有番菜馆一座,两门均以松枝彩结,中嵌袁大总统及孙中山之摄影。
内务部在琉璃厂布置了一个追祭死义烈士会场,北面正中有蓆搭祭坛一座,外面高置国旗,坛中有白缎灵牌,上书“中华民国为国死难诸烈士灵位”十三字,前供鲜花、果品,炉焚檀香,灵台系三级式,灵位上放置国旗及陆海军旗,周围均用彩花及万国旗组织之。
7时许,各国务员及其他参祭人员步入追祭会场,气氛庄严隆重。8时,追祭仪式开始,参祭人员列队致哀,同时奏乐,接着献花果。随后,国务总理赵秉均代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宣读祭文,行三鞠躬礼,复奏乐后仪式结束。
会场的西面,设立了一个革命纪念陈列馆。进中厅,均为陈列死事、诸烈士之写真及革命战事各摄影约千余枚,中陈玻璃匣内,有革命之印信、文札、刀矛、枪械,烈士遗物,如发辫及被难之衣帽,更有某女士输送北京炸弹之特别背心,又汪兆铭等在监禁时所系之铁链、镫铐等件,又王天纵君起义时之旗帜等物。会场内还设有运动场和演剧场,演剧场内上演“革命新剧”,剧目有武昌起义、南京政府成立及南北统一等。会场西北两门外有少年数人持剪,遇有垂辫者,即代剪除,致未剪发者均未敢逾雷池一步。更有见此情景,将发辫紧握,飞跑出场者甚多。此外,西郊农事试验场在国庆期间“不收票价,任人游览”,天坛则于10月10日至12日开放三天,“俾便游览,而伸庆祝”。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12月21日,孙中山到达香港,广东军政府都督胡汉民及廖仲恺等人乘兵舰前来迎接。在船上,他们讨论了目前的局势和应行的对策。孙中山认为,当务之急是赴沪宁成立和主持临时中央政府。他说:“现在各国政府士夫,均望文速归,组织中央政府,此事一成,财政、外交皆有头绪。此外问题,亦因之迎刃而解。当今政策,莫大于此。”
12月25日清晨,孙中山一行乘英国邮轮丹佛号驶抵吴淞口,受到了上海军政各界及中外人士的热烈欢迎。当时盛传孙中山携带巨款回国,他一上岸就有记者问:您这次带回了多少钱?孙中山回答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
孙中山的到来,使首义以来久未落实的政府元首问题终于有了众望所归的人选。各地纷纷致电“各省代表会”,要求选举孙中山为大总统。海内外舆论也盛赞“孙先生才、德、望,中外相孚”,“先生归国,国基可定”。
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到会的共有17省43名代表,2名华侨列席代表。正式选举之前,当众揭晓了前一天预选产生的孙中山、黎元洪、黄兴3名候选人。正式选举以每省一票的原则进行投票,选举结果为:孙中山以16票当选,浙江代表投黄兴1票,黎元洪得票为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令大家激动不已,“众呼中华共和国万岁三声,是时音乐大作,在场军学各界互相祝贺,喜悦之情,达于极点。”
随后,“各省代表会”即向孙中山发出贺电,并请他“即日移驾来宁,组织临时政府”。孙中山则复电表示接受,愿竭诚服务,与国民共创理想之未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传向海外。全国各地纷纷集会庆祝,海外贺电更是“为日盈尺”。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乘火车由沪赴宁,当晚10时在临时大总统府举行就职典礼。孙中山举手向全国国民宣誓:“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誓毕,他被授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当天,孙中山还发布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通告海陆军将士文》等。
1月3日,各省代表会选举黎元洪任副总统,经讨论和修改后通过孙中山提出的各部总、次长名单。1月28日,由各省都督府派参议员组成的临时参议院举行正式成立大会。在京畿地区,许多报纸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尤其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情况,作了及时报道。天津《大公报》于1912年1月1日刊登题为“南京公举总统消息”的要闻,报道了孙中山从海外回国,由香港赴沪,再到南京的行程,及其当选临时大总统的情况,文称:……查孙文到沪一节已见唐大臣电告,兹据上海函述较详言,孙与美大将郝末里、粤军都督胡汉民乘英国邮船“台维海定”由香港赴沪,于初六晨九时驶抵吴淞口三夹水。孙等即换乘拖船于九点四十五分钟,在南京路公司码头起岸,一时西人持快镜摄影,脱帽示敬者纷纷。当乘汽车由英大马路至哈顿花园中膳。然后至爱文义路,与伍廷芳晤商一切,再赴戈登路寓所。刻间孙已赴南京,预备一切进行事宜。
《顺天时报》在“时事要闻”栏中报道:新任大统领孙逸仙举行就任礼,“颇极一时之盛”。该报还介绍“孙文就职总统及组织内阁之概略”和所谓“孙逸仙之政见”。
2月9日,《大公报》连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次日,该报又发表评论文章《迁都问题之研究》。
2月12日清帝退位,京津多家报纸及时刊载了“清帝退位诏书”。13日,孙中山通电全国称:“现在清帝业已退位,民国统一,兹定于本月十五日举行国民统一大庆典。”
响应孙中山关于举行国民统一大庆典的号召,京津各地出现前所未有的庆贺共和政体的热烈气氛,到处张灯结彩,人们欢欣鼓舞,开展了许多庆祝活动。
自宣布实行共和国体后,位于东单迤北路东石大人胡同的袁世凯办公处,“即将大门上龙旗撤去,由壬子正月初一日,改换红黄蓝白黑五色新国旗。所有守卫并各处驻扎军队,自中上级官,一律剪发。”京城“所有内外城铺户,家家悬灯结彩,极表欢迎”。作为“京师庆祝共和之先声”,北京的商会与警厅协定在阴历正月一日(2月18日)举行隆重的庆祝共和的活动,并在外城搭建花彩牌楼。筹备活动的一切经费,均由商家“协济”。
2月26日清晨,许多警察挨门通知各商家住户,称:“奉市政厅命令,从明天起,为中华民国成立,庆祝三天,晚上还要举行提灯游行!”
27日,各商号均派一名伙计参加提灯游行,但居民参与者甚少,多在周围观看。当晚,正阳门前搭起高高的彩楼,五色旗迎风飘扬,琉璃厂一带也像过节一样热闹,有演新剧的、舞狮子的、放焰火的,熙熙攘攘,五彩缤纷。
28日,经当局派警察挨门挨户劝说,参加庆祝游艺活动的居民逐渐多起来,热烈的气氛令人感叹:大汉民族光复啦!
2月29日和3月3日,北京内外城等地还举行了提灯音乐会,庆祝共和,并以前门外天桥为“总会所”。与此同时,由北郊二区自治会发起,联合四郊十七区,于2月28日、29日和3月1日连续三天举行提灯会。
在天津,庆祝共和的活动也搞得异常热闹。据《顺天时报》报道:天津绅商学各界闻知朝廷允认共和政体,永弭兵祸,欢喜无极,于二十六日[2月13日]晚七钟举行提灯大会,以表庆贺。女学界亦参列,共计二千余人,齐集结队,由英租界启行,经日本租界,迳赴都署门前,高呼共和万岁。列内有某国军乐队,鼓奏乐器,每人提灯一具,光辉照耀如昼,亦有爆竹队连响不绝。至十一点钟后,各灯队始陆续散毕。当时,杨观察特添派巡警数十名,警备沿途,甚为严密。
2月23日,《正宗爱国报》发表署名竹园的演说《万象更新》一文称:四五千年的君主专制国,一变而为民主共和国,自有中国以来,这总是第一次万象大更新。今年是中华民国建国的第一年,万象不新而自新。不但我们国民的精神一新,耳目一新,知识见解一新,思想志向一新,就是全球的观瞻,亦必为之一新……今虽万象更新,我但祝精神之更新,勿徒为形式之更新,且使通国人民,实沾更新之利益,实享更新之幸福。官绅痛除旧染之利己私心,真心为公仆之责任,人民振刷新精神,留心有用之学问,不避嫌怨,实行监督官府,勤求本业,使生计富裕,实行负担新国民之义务。必如此,方对得过为国流血死去的众烈士,方对得过刮目相待的众友邦,方对得过推位让权的隆裕皇太后与宣统大皇帝,方不愧为中华民国的大国民,亦不枉流血革命,亦不枉万象更新。愿诸君勉力前途,勿谓大功告蒇,须知建设之难,难过破坏十倍百倍不止。
1912年7月,参加全国临时教育会议的代表,在会上提出关于确定民国纪念日的议案。经热烈讨论,代表们一致赞成以武昌起义爆发之日作为民国纪念日。
9月16日,黄兴在北京致电各省都督称:……数十年来,仁人志士应世界之潮流,牺牲生命,亟谋改革,屡起屡仆,屡仆屡起,至去岁八月十九日,时机正熟,武昌义旗一举,全国赴助,竟高成功。推原民国成立之基,当以是日为国民一大纪念日。
与此同时,旅京鄂籍人士聚会,认为“共和祝典为民国盛仪,万国观听所系,不可不悉心商议”,力主以辛亥首义日为中华民国的国庆日。
9月24日,北京民国政府临时参议院的第80次会议,通过《国庆日及纪念日咨询案》,确定:法国、美国分别以革命爆发和宣布独立之日为国节,我国国节亦应效法法、美两国,故提出以武昌起义爆发之10月10日为中华民国之国庆日,应举行之事有放假休息、悬旗结彩、大阅、追祭、赏功、停刑、恤贫、宴会等。同时提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元月1日和北京宣布共和南北统一之2月12日为纪念日。该决议于9月28日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命令发布施行。
1912年10月10日,是中华民国第一个国庆日,举国欢庆。其庆典活动以北京和武昌两城市最为隆重。在北京,清晨6时,首先举行“中华门开幕”仪式,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各团体代表到场庆祝,届时军乐齐奏,全体行三鞠躬礼。当日上午,临时政府在北京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检阅台搭建在总统府所在的新华门前,受阅部队约一万一千人,其中拱卫军6000人,禁卫军3000人,游辑队1000人,补充队1000人,均列队于东单牌楼至雍和宫的路旁。10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特派陆军总长段祺瑞“乘马巡视一周”。10时25分,袁世凯着军服登上检阅台,11时,阅兵仪式开始,受阅部队依次通过检阅台,“历时一时许始毕。”
同日,北京各政府机关均放假一天。临时政府分上、下午两班在国务院举行“国庆茶会”。国务院内的空场中,“高搭彩棚,饰以松柏,下列几案数十,茶馔悉备。”上午出席者为政府部门的官员、各国驻京公使、各省代表、中外记者、京城绅董等。下午参加者为驻京军警官佐。其间,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曾到场,“巡视一周而去”。
“共和纪念大会”的会场设在琉璃厂,这里到处“悬旗结彩”。 东西两门各扎松牌坊一座,复以结彩,楼顶中嵌攒花五色匾,匾中书“万邦协和”、“普天同庆”等字,四周嵌以电灯。会场内外还有四座牌楼,其中三座分别扎有“于万斯年”、“尊重人道”、和“发扬国光”等字样,另一座的前面是“裕隆太后宣布共和之明诏”,后面是“五族同庆”四个大字。号门内,中央设蓆楼一座,命名“黄鹤楼”,以取武昌起义之纪念。北门内有番菜馆一座,两门均以松枝彩结,中嵌袁大总统及孙中山之摄影。
内务部在琉璃厂布置了一个追祭死义烈士会场,北面正中有蓆搭祭坛一座,外面高置国旗,坛中有白缎灵牌,上书“中华民国为国死难诸烈士灵位”十三字,前供鲜花、果品,炉焚檀香,灵台系三级式,灵位上放置国旗及陆海军旗,周围均用彩花及万国旗组织之。
7时许,各国务员及其他参祭人员步入追祭会场,气氛庄严隆重。8时,追祭仪式开始,参祭人员列队致哀,同时奏乐,接着献花果。随后,国务总理赵秉均代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宣读祭文,行三鞠躬礼,复奏乐后仪式结束。
会场的西面,设立了一个革命纪念陈列馆。进中厅,均为陈列死事、诸烈士之写真及革命战事各摄影约千余枚,中陈玻璃匣内,有革命之印信、文札、刀矛、枪械,烈士遗物,如发辫及被难之衣帽,更有某女士输送北京炸弹之特别背心,又汪兆铭等在监禁时所系之铁链、镫铐等件,又王天纵君起义时之旗帜等物。会场内还设有运动场和演剧场,演剧场内上演“革命新剧”,剧目有武昌起义、南京政府成立及南北统一等。会场西北两门外有少年数人持剪,遇有垂辫者,即代剪除,致未剪发者均未敢逾雷池一步。更有见此情景,将发辫紧握,飞跑出场者甚多。此外,西郊农事试验场在国庆期间“不收票价,任人游览”,天坛则于10月10日至12日开放三天,“俾便游览,而伸庆祝”。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