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强磁场对平行粒子束汇聚的两类情况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ping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匀强磁场对平行粒子束的汇聚作用,即为粒子经过磁场的偏转后,能聚焦于场中的某点.为达到汇聚的目的,在粒子基本属性(质量和电量)相同的前提下,一般地,粒子射入的速度矢量(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磁场边界的形状需要满足一些特殊的要求.涉及此种问题,在习题中比较常见的有两类情况.
  1两类汇聚情况基本原理
  在xOy平面内存在有界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一质量m,电荷量q(q>0)的粒子组成的平行粒子束,在第Ⅰ象限内沿着-x方向射入该磁场,经偏转汇聚于坐标原点O.依据磁场边界和粒子速度的不同情形,可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圆弧边界——等速、不同向粒子;第二类是直线边界——不等速、同向粒子.
  1.1圆弧边界——等速、不同向粒子
  若以y 轴上点O1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构成圆弧磁场边界,射入粒子的速度大小v0.如图1所示,选取第Ⅰ象限磁场边界上的任意一点P(x、y),一粒子过P点后,经偏转汇聚于O点.
  设对应粒子运动半径r,圆心O2.其轨迹如图1中虚线所示,P点为轨迹的最高点.连接PO2延长交x轴于A点,在Rt△AO2O中,各边关系满足勾股定理x2 (y-r)2=r2,此即为磁场边界满足的方程.分析可知:只要磁场边界在第Ⅰ象限内是以O1(0、r)为圆心,r为半径的半圆,那么粒子必将被汇聚于O点,也就是说,粒子运动的半径r与已知圆形边界的半径R相等是平行粒子束被汇聚的条件.被汇聚于O点的粒子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分布在与 x轴夹0°~180°范围内.
  1.2直线边界——不等速、同向粒子
  若过坐标原点O的直线构成磁场边界,如图2所示,设直线方程y=kx,选取磁场边界上的任意一点P(x、y),粒子过P点偏转后,汇聚于O点.设对应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r,圆心O1,其轨迹如图2中虚线所示,P点为轨迹的最高点.
  连接PO1交x轴于A点,在Rt△AO1O中,各边关系满足勾股定理
  x2 (r-y)2=r2,
  再结合直线方程y=kx,得x=2kr1 k2.
  设∠AOO1=θ,则cosθ=xr=2k1 k2.
  为一定值,即汇聚于O点的粒子具有相同的速度方向.该方向为与 x方向夹π2 θ角,且斜向左下.为保证射向直线边界的粒子能被汇聚于O点,要求平行粒子束具有不同的速度大小,其速度大小v沿y轴纵向的分布满足v=(1 k2)qB2mk2y,相应的运动半径r应满足1 k22k2y,其值与边界射入点的位置及直线边界的斜率等有关.被汇聚于O点的粒子速度大小不等,方向相同.
  2两类汇聚情况比较
  3.1圆弧边界——等速、不同向粒子题型变式
  (1)粒子源射出的粒子偏转为平行粒子束
  只要改变粒子的电性或使磁场方向反向,由处于坐标原点O的粒子源向各个方向射出的等速粒子,经磁场偏转就会形成平行粒子束,如图3所示.若粒子射向第Ⅰ、Ⅱ象限,或只在第Ⅰ象限,那么相应的磁场边界只需要第Ⅰ象限内的半圆或四分之一圆即可.
  (2)汇聚情况的最小磁场面积
  要能够使粒子汇聚或者形成平行粒子束,对于不同向、等速的粒子而言,存在着磁场最小面积的问题.一个典型的变式如图4所示,射向第Ⅰ象限的粒子经磁场偏转后均沿 x方向,那么磁场的最小面积应是由两个等半径的四分之一圆弧围成的面积.其中上边界恰好为沿 y方向射出的粒子运动的轨迹,下边界是其余所有粒子轨迹最高点的集合,恰好构成以(0,r)为圆心,运动轨迹半径为半径的圆弧.类似的,如粒子向其他方向射出,也同样存在最小磁场的问题.
  据可逆性,对平行粒子束的汇聚磁场最小面积也可依据相同的方法得出.
  3.2直线边界——不等速、同向粒子题型变式
  (1)粒子源射出的粒子偏转为平行粒子束
  只要改变粒子的电性或使磁场方向反向,由处于坐标原点O的粒子源向确定方向射出的不等速粒子,经磁场偏转就会形成平行粒子束,如图5所示.粒子的速度随y轴坐标的增大而增加.
  (2)汇聚情况的速率极值
  如果对直线边界的端点加以限制,那么就存在着平行粒子束的速率极大值问题,常见的是直线与其他图形构成三角形、矩形等的情况.如图6所示,从△OCD的顶点C射出的粒子具有速度的极大值,我们可以通过平行粒子束的最大运动半径来确定这个最大速率值.
其他文献
职业教育要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寻求自身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全走向市场.本文对我国职业教育市场化的作用和已具备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
传送带问题的本质是摩擦力的问题,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从性质上看有两种情况,一是滑动摩擦力,二是静摩擦力,从效果上看,一是动力,二是阻力,因此,对与传送带接触的物体,摩擦力的作用决定物体的运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摩擦力的分析.传送带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类型一传送带和物块在一条直线上运动  例题1如图1示,质量m=1 kg的物体从传送带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物体和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版)》的修改尽管在知识内容上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方面却有了一定提高,增加了不少相关的条目.为了进一步落实“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我们的物理课堂尽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接近,加强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这就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师:构建源于生活的知识体系,呈现物理知识;探索贴近生
期刊
电路分析的核心是欧姆定律U=IR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U=E-Ir,借助U-I一次函数图象的斜率、截距可巧解很多电路问题.  1对于定值电阻R=UI=ΔIΔI,如果R变化,则R=UI,但R=ΔUΔI,此时可用全电路欧姆定律U=E-Ir,写出关于R的U-I表达式,用斜率k=ΔUΔI可求.  例1如图1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R1、R2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
转化是物理解题常用的思维策略之一,“像-线”转化策略是指在求解几何光学问题时将“成像法”求解转化为“光线法”求解或将“光线法”求解转化“成像法”求解的思维策略.所谓“成像法”指利用像的性质(像的位置、大小等)来确定光线并进行解题的方法;所谓“光线法”指利用光线性质(反射、折射等规律)来确定成像并进行解题的方法,“成像法”和“光线法”是求解几何光学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事实上“成像法”求解要用到光线知
在物理教学中,对于课堂的把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好的课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课后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明得失,析成败,进一步指明努力目标,促进以后课堂的简练高效.所以,课后反思也不容忽略,它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一种延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课后反思的内容  教学课后反思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
期刊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如何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真正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学生”的角色,以学生的年龄
期刊
本期奉献给读者的是三篇有关创建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的报道文章。理论认为,特色是品牌、是形象,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广大职教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无论是学校和专业,
1课题的提出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重要地位,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上好实验课显得尤为重要.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讲得多,学生动手操作的少,再加上实验分工混乱,个别学生包揽实验.  在近几年中考实验操作中,女生实验成绩比男生差,平时老实的学生(包括文科成绩很好的)实验成绩明显较其它科差.面对如此的教学效果,不能不令人深思,问题出在哪里?笔者通过不断研究,发现传统实验教学中出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