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稻产量是由每亩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就是要从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特别是抽穗后的光合能力来考虑,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协调好穗、叶、茎、根的关系,使穗部能蓄积淀粉更多的淀粉,才能实现水稻高产、优质。
关键词:水稻;提质增效
1 培育壮苗是高产优质的前提
1.1 建设“旱育”高台集中秧田 选择地势高燥、土质肥沃的地块,建设“旱育”高台集中秧田,秧田必须集中,集中有利于秧田管理,有利于培育壮苗,,有利于参观学习技术交流,有利于科技培训,有利于试验示范,有利于新技术推广。基地规模如上图。
1.2 鹽水选种 比重选种,坚持盐水选出率小于2%,100%使用种衣剂包衣,保证选种质量。
1.3 集中浸种催芽
1.3.1 破胸 箱内浸好的种子,依据品种、重量、登记、入箱。浸种水温应保持11-12℃,浸种10天。催芽箱内浸好的种子,排净箱内浸种用水,清水洗种一次。调温至32℃,保持10-12小时。
1.3.2 催芽 破胸后的种子,立即转入催芽阶段,温度调整到25-28℃,保持8-10小时。芽长2毫米以内,呈双山型,达到芽齐芽壮。
1.4 晾芽 出箱后的种子,常温阴凉处晾芽一天,提高种子抗寒能力。
1.5 统一供芽种 催好的芽种由作业区统一拉回分给农户,保证供种的到位率。
1.6 置床和床土处理 “双调酸:使置床和床土PH值达4.5--5.5之间;双消毒:置床和盘土各浇育苗青15---20毫升/平方米,再各浇水3公斤/平方米;双施肥:置床每栋棚(360㎡)施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6公斤粉碎均匀施在置床上拌入土中,营养土配制:使用配套肥与床土混拌均匀即可使用。
1.7 摆盘标准 秧盘摆放横平竖直,盘间衔接紧密,盘土厚度1.8-2厘米,厚薄均匀一致。
1.8 播种 机械播种100%,芽率95%的稻种播量100克/盘,确保秧苗素质,播种后将种子压入土中覆土厚度0.5厘米,上面盖上地膜然后盖小棚,达到三膜覆盖,(苗期千金除草)。
1.9 秧田管理标准 要早通风炼苗,炼小苗,防治水稻立枯病,发现中心病株及时防治并在秧苗1.5-2.5叶期,叶面追施增产菌、酿造米醋等微肥一次。
1.10 移栽前的准备 做好‘三带’,移栽前3-5天,每100平方米苗床用70%艾美乐5克加益微150克加康凯30克喷雾。
2 促进分蘖、保证足够穗茎数达到600穗/亩。
2.1 水整地 水整地要“平”,格田内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做到灌水棵棵到,放水处处干整地结束后,沉淀7-10天,搅浆平地需沉淀15天以上,保持水层5-7厘米,尔后即可进入插秧。
2.1.1 适时插秧 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2.5℃,泥温15℃时开始插秧,高产插秧期是5月15日-25日。
2.1.2 插秧密度 坚持“少本密植”,插秧规格30×10厘米,33穴/平方米,每穴3-4株,确保基本苗数120-150株/平方米。
2.2 施肥技术
2.2.1 施足基肥 氮肥总量3.5公斤/亩;磷肥总量6公斤/亩;50%钾肥总量5公斤/亩,生物硅肥5公斤/亩,在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层施入,耙入土中8-10厘米做底肥。本田增施硅肥,增强植株抗性,叶片上举,透光性好,使水稻后4叶光合能力增强,提高了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
2.2.2 蘖肥 水稻返青后(水稻4叶期)立即施入,施肥量氮肥总量30%,分二次施入,80%全面积施,其余20%哪黄施哪。
2.2.3 调解肥 氮肥总量10%,水稻倒4叶前后,11叶品种8叶前后,水稻抽穗前30天左右,功能叶明显褪淡2/3时,哪黄施哪。
2.3 综合增温
2.4 除草 选用安全高效除草剂30%阿罗津加10%草克星,保持水层3-5厘米,时间5-7天。
2.5 水层管理 水稻插秧后及时放水扶苗,水深苗高2/3,以水护苗,以水增温,促进水稻分蘖,水稻返青后,进行浅水灌溉3-5厘米,以浅水增温促蘖,早生快发。
2.6 控制水稻分蘖 在6月25日达到基本苗数及时控制水稻分蘖,保证水稻的成穗率,使水稻在7月25日安全抽穗。
3 保好后四片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3.1 做好病、虫害的预防 确保每片叶的完整,不受病菌浸染、虫害侵袭,提高每片叶的光合作用,“防病三遍”,选用75%稻艳、2%加收米、25%咪鲜胺等。
3.2 穗肥 穗肥必施,保证叶片长度达120厘米以上,11叶品种在10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用,氮肥总量的20%,钾肥总量的50%,5公斤/亩,施肥时观察田间是否出现拔节黄,底叶有无枯萎,有无稻瘟病害,作好诊断后再施肥;穗肥施用做到“三看”施肥,看天、看地、看苗。
结语
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首先是培育壮苗,壮苗分蘖力强能够早期达到基本苗数为高产奠定了基础;其次是加强中后期田间水肥管理,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提高叶片光合能力,特别是在抽穗后上部片叶的光合能力,即剑叶和倒2叶、倒3叶是主要的产量积累叶片,三片叶的平均综合灌浆能力,约为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承担1粒稻米所需的营养,倒4叶叶片参与灌浆极少,但对保持根系活力有作用;这样调好穗、叶、茎、根的关系,使穗部能蓄积更多的干物质达到活棵成熟;所以培育壮苗;促进分蘖、保证收获穗数;保护好后4片叶;增加穗重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最终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水稻;提质增效
1 培育壮苗是高产优质的前提
1.1 建设“旱育”高台集中秧田 选择地势高燥、土质肥沃的地块,建设“旱育”高台集中秧田,秧田必须集中,集中有利于秧田管理,有利于培育壮苗,,有利于参观学习技术交流,有利于科技培训,有利于试验示范,有利于新技术推广。基地规模如上图。
1.2 鹽水选种 比重选种,坚持盐水选出率小于2%,100%使用种衣剂包衣,保证选种质量。
1.3 集中浸种催芽
1.3.1 破胸 箱内浸好的种子,依据品种、重量、登记、入箱。浸种水温应保持11-12℃,浸种10天。催芽箱内浸好的种子,排净箱内浸种用水,清水洗种一次。调温至32℃,保持10-12小时。
1.3.2 催芽 破胸后的种子,立即转入催芽阶段,温度调整到25-28℃,保持8-10小时。芽长2毫米以内,呈双山型,达到芽齐芽壮。
1.4 晾芽 出箱后的种子,常温阴凉处晾芽一天,提高种子抗寒能力。
1.5 统一供芽种 催好的芽种由作业区统一拉回分给农户,保证供种的到位率。
1.6 置床和床土处理 “双调酸:使置床和床土PH值达4.5--5.5之间;双消毒:置床和盘土各浇育苗青15---20毫升/平方米,再各浇水3公斤/平方米;双施肥:置床每栋棚(360㎡)施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6公斤粉碎均匀施在置床上拌入土中,营养土配制:使用配套肥与床土混拌均匀即可使用。
1.7 摆盘标准 秧盘摆放横平竖直,盘间衔接紧密,盘土厚度1.8-2厘米,厚薄均匀一致。
1.8 播种 机械播种100%,芽率95%的稻种播量100克/盘,确保秧苗素质,播种后将种子压入土中覆土厚度0.5厘米,上面盖上地膜然后盖小棚,达到三膜覆盖,(苗期千金除草)。
1.9 秧田管理标准 要早通风炼苗,炼小苗,防治水稻立枯病,发现中心病株及时防治并在秧苗1.5-2.5叶期,叶面追施增产菌、酿造米醋等微肥一次。
1.10 移栽前的准备 做好‘三带’,移栽前3-5天,每100平方米苗床用70%艾美乐5克加益微150克加康凯30克喷雾。
2 促进分蘖、保证足够穗茎数达到600穗/亩。
2.1 水整地 水整地要“平”,格田内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做到灌水棵棵到,放水处处干整地结束后,沉淀7-10天,搅浆平地需沉淀15天以上,保持水层5-7厘米,尔后即可进入插秧。
2.1.1 适时插秧 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2.5℃,泥温15℃时开始插秧,高产插秧期是5月15日-25日。
2.1.2 插秧密度 坚持“少本密植”,插秧规格30×10厘米,33穴/平方米,每穴3-4株,确保基本苗数120-150株/平方米。
2.2 施肥技术
2.2.1 施足基肥 氮肥总量3.5公斤/亩;磷肥总量6公斤/亩;50%钾肥总量5公斤/亩,生物硅肥5公斤/亩,在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层施入,耙入土中8-10厘米做底肥。本田增施硅肥,增强植株抗性,叶片上举,透光性好,使水稻后4叶光合能力增强,提高了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
2.2.2 蘖肥 水稻返青后(水稻4叶期)立即施入,施肥量氮肥总量30%,分二次施入,80%全面积施,其余20%哪黄施哪。
2.2.3 调解肥 氮肥总量10%,水稻倒4叶前后,11叶品种8叶前后,水稻抽穗前30天左右,功能叶明显褪淡2/3时,哪黄施哪。
2.3 综合增温
2.4 除草 选用安全高效除草剂30%阿罗津加10%草克星,保持水层3-5厘米,时间5-7天。
2.5 水层管理 水稻插秧后及时放水扶苗,水深苗高2/3,以水护苗,以水增温,促进水稻分蘖,水稻返青后,进行浅水灌溉3-5厘米,以浅水增温促蘖,早生快发。
2.6 控制水稻分蘖 在6月25日达到基本苗数及时控制水稻分蘖,保证水稻的成穗率,使水稻在7月25日安全抽穗。
3 保好后四片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3.1 做好病、虫害的预防 确保每片叶的完整,不受病菌浸染、虫害侵袭,提高每片叶的光合作用,“防病三遍”,选用75%稻艳、2%加收米、25%咪鲜胺等。
3.2 穗肥 穗肥必施,保证叶片长度达120厘米以上,11叶品种在10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用,氮肥总量的20%,钾肥总量的50%,5公斤/亩,施肥时观察田间是否出现拔节黄,底叶有无枯萎,有无稻瘟病害,作好诊断后再施肥;穗肥施用做到“三看”施肥,看天、看地、看苗。
结语
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首先是培育壮苗,壮苗分蘖力强能够早期达到基本苗数为高产奠定了基础;其次是加强中后期田间水肥管理,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提高叶片光合能力,特别是在抽穗后上部片叶的光合能力,即剑叶和倒2叶、倒3叶是主要的产量积累叶片,三片叶的平均综合灌浆能力,约为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承担1粒稻米所需的营养,倒4叶叶片参与灌浆极少,但对保持根系活力有作用;这样调好穗、叶、茎、根的关系,使穗部能蓄积更多的干物质达到活棵成熟;所以培育壮苗;促进分蘖、保证收获穗数;保护好后4片叶;增加穗重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最终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