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7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践基地是劳动教育的一个大平台,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当紧紧围绕个性化研发、科学化实施、动态化调整这三环。
  关键词: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B-0079-04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20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所有教育者共同的责任。笔者以为,可以从奏好“个性化研发、科学化实施、动态化调整”三部曲入手。
  一、多角度评估,个性化研发课程
  实践基地没有现成教材,一切课程,均来自自主研发。自主研发课程,是基地永恒的课题,一定程度上来说,课程的个性化品质,是一个基地的标识,是基地的生命力。
  (一)对接学校,了解学生需求
  基地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有益补充,应与学校课程形成补位关系。同时,基地课程也要贴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对准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鉴于此,对接学校,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切实需求,是研发课程的必经之路,也是课程走向个性化和永葆生命力的基础。对接学校,从形式上来说,可以选择问卷和座谈;从内容上来说,可以是教材已有内容的深化,也可以是单元教学之后实践活动的落实,还可以是教材未及的空白填补,更可以是学校学生急需而自发列出的“菜单”。例如,某地区学校劳动教育除了劳技课上有手工制作之外,较多地体现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志愿服务,带领学生在校前路口值勤,开展校内大扫除、班级值日、整理书包、盆景养护等活动,学校及学生特别希望能够加强木工、农业劳动体验、职业体验、烹饪等方面的课程项目开发。实践基地顺势而为,研发出的课程就很有针对性,既受学校欢迎,又补足了学生的能力短板。
  (二)内外联通,广聚课程资源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使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更丰富,劳动体验更有深度,就要统筹社会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强自身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基地要以围墙内外相通、工农相宜、传统现代相融的视野,不断扩大“朋友圈”,形成“资源带”,以丰富的资源,为课程研发提供强劲支撑。例如:向基地内部挖潜——开辟出农业劳动区,设立亲子农场;开凿鱼池,为学生增添渔乐;配上木船,学生下水采摘菱角;配备烘焙房和烧烤区,为家政课程开辟专场;开放绿化养护权限,让学生做基地内环境亮化的主人;配备木工室、创客工作室等,为学生创造性劳动提供支撑……向基地外拓延——可以联系基地周边果农,开辟采摘区;与周边工厂、企业合作,设立职业体验链块;与属地社区街道合作,设立社区服务实践点;与银行联系,开展家庭理财互动学习;与周边农户合作,体验农家乐……这样不断加强资源开拓,打造出“农户 ”“村镇 ”“企业 ”“科技 ”“生活 ”模式,劳动教育课程的研发,必是自如中易见自我。
  (三)提升师能,实现人力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离开了教师这一环,则是无本之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势在必行。主要培训方向可以考虑纸工、木工、金工、烹饪、手缝、烘焙、编织、农耕、金融、科技创新等,提供教师必要的专技培训,实现懂几门、会几门、专一门这样不同梯次的目标。除了常态化、分层次开展专业培训外,还须在师资调配、人尽其才上做好文章。实践基地优先安排吃苦耐劳、对劳动充满热情、善于沟通协调的教师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组组长;把在上述专业培训中发现的功底好、上手快、思维活跃的教师,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组主力成员,以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高质开展;把在劳动教育领域有特殊才艺且具有教育情怀的老师,作为特定项目的领衔人,为其打造特色工作室,并组建工作室团队,以形成隐性激励、榜样引领,打造出富含本基地文化因子的劳动教育拳头项目。例如江苏张家港基地顾老师精通木工制作,课余时间都投入到木工作品创作及为周边学校志愿授课中去,创作出了许多构思巧妙的木工作品,令学生和同事们爱不释手。张家港基地为其量身定制木工工作室,促其專门从事榫卯工艺研究和地方特色作品展示,激发了身怀“绝技”教师的干劲,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平添个性和活力。
  二、多方面统筹,科学化实施课程
  课程得到实施,是静止文本走向生动实践的探索过程,科学有效,是该探索历程中的最大追求。
  (一)重视顶层规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顶层设计指从全局的角度,对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能实现目标。实践基地要统筹考虑劳动教育各要素,统揽全局,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遵循“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结合现代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特点,纵向统筹考虑各年段应达成的教学目标梯序以及与目标匹配的课程项目、形式、场景、评价指标,横向统筹考虑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公益性劳动、消费性劳动、创新性劳动等领域的有效分布,着力建构校本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是生活劳动实践,围绕学生个体自我服务的吃、穿、用、生活起居等展开。如宿舍内务整理方面,从分类储物置物开始,到打扫宿舍内外卫生、叠军队式被子、坚持垃圾分类;洗涤方面,从洗手洗脸洗碗筷开始,到学会洗自己的鞋袜、衣服、书包、被子;穿的方面,从系鞋带开始,到学会叠衣服、熨烫衣服,再到手缝围裙、编织围巾等。二是简单的生产劳动,涵盖纸工、泥工、木工、金工、种植、养殖、编织、缝纫等,各年段难易程度分出梯次。三是服务性劳动,从以自我服务为主线的劳动扩展到职业体验、健康与形象管理、家庭财务管理、社会公益服务、科学技术运用、智慧校园创建体验等。   (二)尊重发展规律,课程实施注重合理配置
  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在不同阶段匹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因此,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要在合理配置上动脑筋。可以这样思考:一是课程实施重视主题统揽,以“领域—主题—项目”的线索实施课程,形成大主题统整小项目的格局。如围绕“萝卜变形记”大主题,实施的项目有:探——我与萝卜来相识、种——我为萝卜找个家、护——我与萝卜同成长、腌——我给萝卜来变形、妆——我为萝卜做包装。做到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從直观到抽象。二是课程实施注重年段梯度,考虑同一领域下教学内容的难易梯度,进行有梯序的、有针对性的安排。比如,同样是劳动教育类的家政学习,小学五年级做糕点,小学六年级包馄饨,初二年级进行提供部分半成品的农家菜肴烹制活动,高二年级虽然也进行农家菜肴烹制,但他们从材料准备,到菜品搭配,所有事宜全部自主解决。这样,各年段内容不同,侧重点各异,抓住学生年龄特点,体现难易梯度和活动内容的广度。三是课程实施注重动静搭配,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尽量多地考虑时空设置,设计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室外课程。同时,又要兼顾到学生的体力,做好室内外、动与静搭配的文章。如五年级有室外劳动课程“七彩田园”,在其他模块考虑上,就可安排活动量小的室内内容,做到动静搭配、活动量适中。
  (三)实现观念转变,教学注重提升思想品质
  劳动教育,不能等同于单纯的工人做工、农民种地这样的具体事件,而是要经由劳动这个载体,实现从躬身到导行的转化,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此间关涉的思想认识有许多,但至少要引导学生抵达以下三处:一是劳动有价值。教师要导引学生经由劳动这个介质,经由劳动实践过程,理解一系列重要关系,如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生态关系等,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崇尚劳动、职业无贵贱的正确态度和看法,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二是劳动蕴创新。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由劳动者智慧双手创造出来的,没有创新性劳动,生活不会有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颠覆传统想法,变换思考角度,抛出奇思妙想,试错试新。三是劳动有章程。劳动章程是劳动者的守则,须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这包括动手前先了解安全操作规程、过程中遵照安全操作规程、树立节约资源观念、劳动结束时主动整理现场、关闭水电、归还工具、与人交接、认真填写日志或记录等。这些细节,不仅要认识到,更要不折不扣执行,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品行、素养。
  三、多维度反馈,动态化调整课程
  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因此,课程的动态化调整,是必然之势。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为课程增添弹性与张力。
  (一)落实三向评价,矫正式微调课程
  评价具有导向和诊断的功能。用好评价这把尺子,利于课程不断走向完善。可以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评价。经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完成。可以是广大学校、学生对基地课程的评价,以反馈信息表为载体,由学校师生不记名填写,由基地教学业务部门收集统计汇总。也可以是基地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开展研讨,对课程及教学提出评价与改进建议。三个层次的评价交互,促进教学难易程度、课程内容增减方面的调适。如“糕点制作”课程,对于市区学生,“参观烘焙坊”活动显得太熟悉、太浅显,则移出此板块或提高目标难度到“能对烘焙经济谈谈自己的看法”;对于农村学生,则调整为现场参访,目标设置调至“知道参访活动的准备工作要素,能在参访现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微调,类似于二次备课,能使课程更贴近学生。
  (二)顺应即时变化,因势微调课程
  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它游离于预定计划外,是一种应变挑战。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应对特殊变化(因时令转换、天气变化、遇重大活动等)而进行的课程调整,体现着基地课程的活力张力。例如某基地小学五年级劳动实践内容为“橘子采摘”,11月份组织学生到基地外围的橘园采摘橘子,但时间推移渐入冬,橘园资源慢慢耗尽,该基地将课程及时调整为“我为树木穿冬衣”,组织学生搓草绳,为橘树及基地内景观树“穿上衣服”,抵抗寒冬,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一次劳动实践体验。再如,接到突然出现的停水停电通知,原定的“飘香馄饨”不能如期进行,这时因势调整为“小菜园的中期管理”,为白菜青菜荠菜(馄饨馅用材)除草、捉虫、浇水,给了学生不一样的欣喜。
  (三)跟进时代步伐,更新库存课程
  与时俱进,才能不落窠臼。每个实践基地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储备一定量的课程。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学校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基地周边资源的更迭,教师专业培训的不断深化等,库存课程如果一直处在休眠状态,势必慢慢走向陈旧。更新库存,成了必然。更新时,可以是对其进行类别上的细化调整,也可以从体例上进行改变以契合时代新要求,更要注重内容设计上的修改更新,使课程不断加入时代的元素,当然,也莫忽视了抓取可用的新资源和亮点,及时设计出新颖实用的课程,储备到库存中,以便随时调用。例如2020年6月1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区域内实践基地完全可以对照新标准,设计出“我为垃圾找个家”劳动实践课程,丰富课程库。
  总之,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在劳动教育这段征途上,需要导游。没有导游,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作为教育者,积极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恰是在导游,而奏好“个性化研发、科学化实施、动态化调整”这三部曲,不可或缺,且须久久为功。
  责任编辑:石萍
  收稿日期:2021-03-19
  作者简介:李雪梅,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江苏张家港,215600)副主任,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研发。
其他文献
期刊名称 邮发代号 刊期 年定价/元 电话 邮编 地址  中国畜牧杂志 82-147 月刊 600.00 010-82893871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牧6楼一层C06室  畜牧兽医学报 82-453 月刊 600.00 010-62893836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动物营养学报 80-591
期刊
企业简介  潍坊市兴邦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是一家以生物制品和进口添加剂销售为主的贸易公司。  公司秉承“天道酬勤、实干兴邦、追求卓越、客户至上”的企业经营理念服务于国内广大的水禽养殖企业,主要提供水禽养殖技术资源对接和专业化检测服务平台。兴邦生物经过5年的发展现拥有博士以上技术顾问4人,硕士研究生技术服务专家2人,大专以上销售队伍20人。  企業文化  核心价值观:  天道
摘要:如何促进学校变革,与怎样看待学校有关。如果把学校看作机器,则学校变革呈现控制性;如果把学校看作有机体,则学校变革呈现生成性。学校变革的范式从控制走向生成,需要推动变革取向从工具到人本、变革机制从外控到内生、变革路径从线性到非线性、变革动力从竞争到协同的转变。  关键词:学校变革;有机体;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B-0004-0
摘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开发了小幼衔接学程,从环境适应、情感勾连、习惯培养、自我评价、集体成长等方面帮助一年级新生适应小学生活;开发了小初衔接学程,帮助六年级学生通过角色认知、课程衔接、校园体验等活动,从心理、学业、环境等方面适应初中生活。  关键词:衔接学程;小幼衔接;小初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