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应用型本科生源多样,学习基础条件不同,人才培养差异化发展的要求,提出并构建既适合所有类型学生又针对不同生源进行分类导学模式,探讨全程导学与分类导学内容模块的构成及相互间的关系,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相关问题。通过阶段性导学改革实践说明该导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方案。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应用型本科提高教育质量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全程分类导学 模式构建
近年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大多体现在培养体制、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目前在人才培养中以第二课堂为主体的导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等评估审核要素及专业认证要求明确了对课程体系外的第二课堂建设的要求[1][2]。导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牛津大学即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3],后在歐美国家得以广泛应用和不断完善[4]。国外高校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导学方面比较成熟,普通大学还建立了公共的导学机构,对学生进行各种内容的导学,如选课及安排,导学人员指导学生选课、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教授讲座、项目导师制、毕业论文导师制等,我国某些高校在入学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加强导学[5][6]。但某些导学模式仍旧局限于某一导学内容或某一阶段,缺乏涵盖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整体导学。另外对应用型本科学校来说,由于生源多样,学习基础条件不同,制订的培养方案一般都提出差异化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构建既适合所有类型学生的全程导学又针对不同生源进行分类导学的模式,更加系统地进行导学,有针对性地导学,增强导学效果。
1.全程分类导学
全程分类导学,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课程体系内的教学,根据导学需求分析、调查,梳理出不同生源类型或不同培养要求的学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导学内容体系,然后在整后培养过程中进行常规导学结合个性化需求的导学。各类型生源的导学内容有些是共同的,如入学教育、综合素质拓展、专业思想教育、实践创新训练、创新创业指导、创业就业指导等,同时某些导学内容只有某些类型生源需要。
由于应用型本科学校目前是高等教学大众化的主力军,师生比较高,同时生源类型多,如何提高资源、力量的使用效率,同时有针对性地导学,增强导学效果,需要在导学模式的构建上加以重视。
2.全程分类导学模式的构建
导学模式构建既要有力增强导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办学资源。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实际,生源的学习基础条件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不同,特别是职业高中基础水平的学生,更需要全程导学。由于应用型本科教师资源不充沛,为了达到既要全程导学又要分类导学的目的,在导学模式设计上采用公共导学模块集中导学,其他导学模块分类导学,再结合学业导师制进行补充,即“集中导学 分类导学 学业导师”的模式,既有利于导学资源的利用,又能够关注到所有类型的学生,甚至是个别学生。
这种模式要求梳理出公共的导学内容模块、各类型生源特殊需要的导学内容模块,以及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此必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对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的调查认真梳理与分析,从而较准确地确定基本的导学内容,再进行分类归纳得到。
这种模式的使用要求学校政策以导学的重视与支持为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导学效果不好,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其他影响学习的因素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那么对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经过较长的教学实践及调研分析表明这些因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突出。因此,在全校达成共识,将导学看得与教学同等重要,并且在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学奖励政策上得到体现,这样才有可能使学校从各职能部门到二级学院再到普通教师转变观念重视导学,同时积极参与导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对于本导学模式应有相应的导学组织体系建设与政策、措施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3.全程分类导学模式的实践
盐城工学院自2013年以来在汽车工程学院等教学单位进行了全程分类导学模式的建设与试点实践。
(1)全程分类导学内容梳理。以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配合课程体系内的教学,通过对师生的调查、教学质量分析等方法梳理出从学生进校到毕业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需要导学的主要内容,然后归纳整理,确定在课程体系外设置入学教育、综合素质拓展、专业思想教育、实践创新训练、创新创业指导、创业就业指导等连贯为一体的全程导学公共模块,明确公共模块导学的具体任务和导学目标,结合课程体系教学,安排导学课程,增强公共模块的导学效果(图1)。
根据不同生源的培养要求及导学调查,分析导学需要,找出除公共导学模块外各类生源个性化需求。以汽车工程学院为例,有车辆工程、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三个专业,生源既有从普通高中学生参加高考录取的“普本”学生及“国际合作班”学生,又有从职业高中、技校学生参加单独高校招生考试的“单招”学生,还有从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层次高招录取的“转专本”学生,更有近年在部分省区试点的从3年职业高中、技校学生不参加高考升入4年制本科的“3 4”直升本科学生及3年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升入本科的“3 2”直升本科学生等。经过调查分析,得到各类生源的差异化的导学需求,最后形成全程分类导学内容模块(图2)。
(2)全程分类导学的实施。在“集中导学 分类导学 学业导师”这一全程分类导学模式下,公共导学模块采用集中导学,如入学教育模块,结合在校级层面上的实施,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类平台及相关资源,集中全校各方的力量,合理安排导学内容,设定导学目标,制订进程安排表,细化实施方案,促进入学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图3)。
对于个性化需求的导学,则在二级学院层面上、专业层面上加强组织实施。如对国际合作班学生普遍要求强烈的国际交流能力的提高模块,则在入学后到出国前的三年时间里安排全程性的导学,既有院级层面上的集中辅导,如举办专场国外学校介绍及出国辅导报告,已出国学生的留学体验报告、假期短期出国体验营等,又有学业导师的个性化辅导。每个班级到少配备两三名学业导师,条件允许可以4名。利用导师制的优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集中加面导的方式(如下表)。 (3)阶段性实践的效果。自2013年以来,盐城工学院在汽车工程学院对导学进行改革,构建全程分类导学模式,梳理各专业不同生源类型导学内容、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制度,进行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育中心、大学第一课、省级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学校等校级平台,加强学院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基地的建设,对各专业各类型生源的學生进行全程分类导学,有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据麦可期研究分析报告(2016)[7],各专业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近4年来实现年底就业率98%以上,考研率稳定在13%左右。
在学生整体能力增强的基础上,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屡获全国大奖,5年来各类学生10次获得省优秀毕业设计优秀奖及团队奖。用人单位如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中汽中心盐城汽车试验场有限公司、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都给予我校毕业生高度赞誉。认为我校各类型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综合素质较好,敬业精神强,能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
4.结语
全程分类导学模式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对学生不同群体的导学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特出,导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更好地发挥这一模式作用,必须加强运行机制建设、政策制度激励、导学平台建设的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的源流,不断研究导学中的新问题、探索导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增强导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M].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4.
[3]杜智萍.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6).
[4]骆素君,柴树峰.中美大学教育比较的思考与启示[J].大学教育,2013(3):14-16.
[5]汪家惠,贾天钰.新生第一年导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5).
[6]孙雷.新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以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为例[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7]夏祎晨.盐城工学院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M].北京: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6.
资助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盐城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教高司函〔2015〕51号)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导学模式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 JSJG263)。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全程分类导学 模式构建
近年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大多体现在培养体制、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目前在人才培养中以第二课堂为主体的导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等评估审核要素及专业认证要求明确了对课程体系外的第二课堂建设的要求[1][2]。导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牛津大学即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3],后在歐美国家得以广泛应用和不断完善[4]。国外高校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导学方面比较成熟,普通大学还建立了公共的导学机构,对学生进行各种内容的导学,如选课及安排,导学人员指导学生选课、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教授讲座、项目导师制、毕业论文导师制等,我国某些高校在入学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加强导学[5][6]。但某些导学模式仍旧局限于某一导学内容或某一阶段,缺乏涵盖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整体导学。另外对应用型本科学校来说,由于生源多样,学习基础条件不同,制订的培养方案一般都提出差异化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构建既适合所有类型学生的全程导学又针对不同生源进行分类导学的模式,更加系统地进行导学,有针对性地导学,增强导学效果。
1.全程分类导学
全程分类导学,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课程体系内的教学,根据导学需求分析、调查,梳理出不同生源类型或不同培养要求的学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导学内容体系,然后在整后培养过程中进行常规导学结合个性化需求的导学。各类型生源的导学内容有些是共同的,如入学教育、综合素质拓展、专业思想教育、实践创新训练、创新创业指导、创业就业指导等,同时某些导学内容只有某些类型生源需要。
由于应用型本科学校目前是高等教学大众化的主力军,师生比较高,同时生源类型多,如何提高资源、力量的使用效率,同时有针对性地导学,增强导学效果,需要在导学模式的构建上加以重视。
2.全程分类导学模式的构建
导学模式构建既要有力增强导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办学资源。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实际,生源的学习基础条件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不同,特别是职业高中基础水平的学生,更需要全程导学。由于应用型本科教师资源不充沛,为了达到既要全程导学又要分类导学的目的,在导学模式设计上采用公共导学模块集中导学,其他导学模块分类导学,再结合学业导师制进行补充,即“集中导学 分类导学 学业导师”的模式,既有利于导学资源的利用,又能够关注到所有类型的学生,甚至是个别学生。
这种模式要求梳理出公共的导学内容模块、各类型生源特殊需要的导学内容模块,以及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此必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对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的调查认真梳理与分析,从而较准确地确定基本的导学内容,再进行分类归纳得到。
这种模式的使用要求学校政策以导学的重视与支持为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导学效果不好,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其他影响学习的因素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那么对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经过较长的教学实践及调研分析表明这些因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突出。因此,在全校达成共识,将导学看得与教学同等重要,并且在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学奖励政策上得到体现,这样才有可能使学校从各职能部门到二级学院再到普通教师转变观念重视导学,同时积极参与导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对于本导学模式应有相应的导学组织体系建设与政策、措施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3.全程分类导学模式的实践
盐城工学院自2013年以来在汽车工程学院等教学单位进行了全程分类导学模式的建设与试点实践。
(1)全程分类导学内容梳理。以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配合课程体系内的教学,通过对师生的调查、教学质量分析等方法梳理出从学生进校到毕业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需要导学的主要内容,然后归纳整理,确定在课程体系外设置入学教育、综合素质拓展、专业思想教育、实践创新训练、创新创业指导、创业就业指导等连贯为一体的全程导学公共模块,明确公共模块导学的具体任务和导学目标,结合课程体系教学,安排导学课程,增强公共模块的导学效果(图1)。
根据不同生源的培养要求及导学调查,分析导学需要,找出除公共导学模块外各类生源个性化需求。以汽车工程学院为例,有车辆工程、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三个专业,生源既有从普通高中学生参加高考录取的“普本”学生及“国际合作班”学生,又有从职业高中、技校学生参加单独高校招生考试的“单招”学生,还有从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层次高招录取的“转专本”学生,更有近年在部分省区试点的从3年职业高中、技校学生不参加高考升入4年制本科的“3 4”直升本科学生及3年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升入本科的“3 2”直升本科学生等。经过调查分析,得到各类生源的差异化的导学需求,最后形成全程分类导学内容模块(图2)。
(2)全程分类导学的实施。在“集中导学 分类导学 学业导师”这一全程分类导学模式下,公共导学模块采用集中导学,如入学教育模块,结合在校级层面上的实施,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类平台及相关资源,集中全校各方的力量,合理安排导学内容,设定导学目标,制订进程安排表,细化实施方案,促进入学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图3)。
对于个性化需求的导学,则在二级学院层面上、专业层面上加强组织实施。如对国际合作班学生普遍要求强烈的国际交流能力的提高模块,则在入学后到出国前的三年时间里安排全程性的导学,既有院级层面上的集中辅导,如举办专场国外学校介绍及出国辅导报告,已出国学生的留学体验报告、假期短期出国体验营等,又有学业导师的个性化辅导。每个班级到少配备两三名学业导师,条件允许可以4名。利用导师制的优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集中加面导的方式(如下表)。 (3)阶段性实践的效果。自2013年以来,盐城工学院在汽车工程学院对导学进行改革,构建全程分类导学模式,梳理各专业不同生源类型导学内容、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制度,进行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育中心、大学第一课、省级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学校等校级平台,加强学院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基地的建设,对各专业各类型生源的學生进行全程分类导学,有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据麦可期研究分析报告(2016)[7],各专业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近4年来实现年底就业率98%以上,考研率稳定在13%左右。
在学生整体能力增强的基础上,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屡获全国大奖,5年来各类学生10次获得省优秀毕业设计优秀奖及团队奖。用人单位如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中汽中心盐城汽车试验场有限公司、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都给予我校毕业生高度赞誉。认为我校各类型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综合素质较好,敬业精神强,能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
4.结语
全程分类导学模式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对学生不同群体的导学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特出,导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更好地发挥这一模式作用,必须加强运行机制建设、政策制度激励、导学平台建设的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的源流,不断研究导学中的新问题、探索导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增强导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M].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4.
[3]杜智萍.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6).
[4]骆素君,柴树峰.中美大学教育比较的思考与启示[J].大学教育,2013(3):14-16.
[5]汪家惠,贾天钰.新生第一年导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5).
[6]孙雷.新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以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为例[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7]夏祎晨.盐城工学院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M].北京: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6.
资助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盐城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教高司函〔2015〕51号)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导学模式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 JSJG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