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对教师“教”、学生“学”的反思.是指教师以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为反思对象,进行主动探究,寻找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监控,调动教学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这一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科学教师拥有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现就反思性教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实施阐述已见.
1 反思教学积累,优化教学设计
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的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三是能否预测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例如:自己或他们以前在教授这一教学内容(或相关内容)时,曾遇到哪些问题?是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其次是反思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新课标将教学目标设定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求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作为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标要求,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一方面要依据课标要求,使学生了解、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依据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积极倡导能力培养,使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经历实验研究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反思,一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二是可以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三是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
2 反思实验得失,突现科学探究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最有效、最轻松的学习途径.实验中学生不仅能接受新鲜的事物,而且能动手动脑,观察到奇异的现象.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不断反思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要反思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优化实验设计,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经常设计一些能突破教学难点的家庭小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推进素质教育,迈向创新教育.
例如,在分子间有间隙的教学时,我准备了二只100毫升的量筒,分别倒入50毫升的水和酒精,然后把50毫升的水倒入酒精中,发现总体积略小于100毫升,从而说明分子有间隙.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向我提出:“老师,我发现盛水的量筒壁上还有一部分水珠,是不是水没倒净,所以总体积减小了?”.确实筒壁上是残留了部分水珠,无疑同学们对新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任凭你老师怎样解释,学生就是半信半疑.事后我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二处不足:一是容器太大,现象不明显;二是液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时会残留一部分,影响了实验的可信度.反思后,实验改进如下:把全班分成若干个组,二人一组,为每组准备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一根,中号注射器一只,水和染成红色的酒精各若干.启发学生运用这些器材探究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如何变化?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有可能发生变化?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了,他们进行了热烈的探究,绝大多数小组的探究过程为:先用注射器向细玻璃中注入一定量的酒精,再注入一定量的水,在水面处做一记号,用手指堵住管口,反复来回振荡,发现液面下降了,说明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为什么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减小,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能避免实验本身的不足,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反思教学方法,促进学法转变
新课标反复强调应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这从根本上要求教师反思教学方法,选择最佳途径和手段进行教学,以教会学生善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探究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不断反思教法上的得失,着力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上下功夫.鼓起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让我“试一试”的勇气,培养探究能力.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把被动的记忆性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共同讨论关键的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有了失败的教训,第二次试教时,我先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探究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非常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4 反思教学组织,突出主体参与
以班级为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经常走入一个误区,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写,学生记.长此以往,巩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首先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教师的作用重在“唤醒、激励和鼓舞”,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要特别关注的是适时恰当地介入学生的活动,充分为他们提供合作讨论、发表见解的机会,以学生为主角,教师做配角,将传统的演“教案剧”改为谱“教育诗”.其次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授人以渔”的基础上,必要时“与之同渔”,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还要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要鼓励学生讨论,使其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低效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真正“会学”而不是“学会”.
例如,“密度”一节的教学,有的学生2节课就可以掌握得非常好,但有的学生需要3课时甚至4课时.如何使这种“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认真反思,特别要反思造成“吃不饱”与“吃不了”的根原,反思自己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反思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与探究能力中存在的不足.经多次反思改进,设计如下:上课时,教师首先给学生设置情景问题:“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哪一杯质量大?”再让大家把它们同时放到已调节好的天平上,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结果天平向盛水的一边倾斜,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提出各种猜想.比如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否相等?……接下来,把学生分成4个大组,若干小组,,第一组测若干杯体积不同的水的质量与体积,第二、三、四组分别测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要求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选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记录相关数据,分别算出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讨论并归纳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相等的,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是相近的或相等的.最后教师总结指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顺势提出“密度”的概念.这样,整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让事实说话,使学生对密度概念有了本质的理解,从而为“吃不了”的同学,进行密度的计算与应用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吃不饱”同学的探究能力,使他们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5 反思教学评价,发挥激励功能
“教育的功能不是为了挑选,而是使大多数学生都得到发展.”而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恰恰和它是背道而驰的,纸笔测验使少数人得到高分而“成功”,却使绝大多数学生处于紧张和失败的情境中,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新老评价方式的转换过程中,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已在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评价的理念是否符合新课标要求;评价的方式是否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是否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只有注重了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评价结果.要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成长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绩;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感评价方式,有意识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使学生自觉发展.
教后知不足,只有依靠实践的验证,才能保证反思结果的合理性.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教学过程要求我们教师在实践中反思,进一步把反思赋予实践,验证反思结果的合理性,在反复循环中得到提升,不但可以使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上得到落实,还可以使年轻的教师加速成长,更重要的是使中年教师渡江“高原期”,在知识和教学能力上有更大的突破.
1 反思教学积累,优化教学设计
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的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三是能否预测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例如:自己或他们以前在教授这一教学内容(或相关内容)时,曾遇到哪些问题?是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其次是反思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新课标将教学目标设定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求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作为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标要求,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一方面要依据课标要求,使学生了解、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依据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积极倡导能力培养,使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经历实验研究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反思,一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二是可以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三是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
2 反思实验得失,突现科学探究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最有效、最轻松的学习途径.实验中学生不仅能接受新鲜的事物,而且能动手动脑,观察到奇异的现象.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不断反思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要反思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优化实验设计,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经常设计一些能突破教学难点的家庭小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推进素质教育,迈向创新教育.
例如,在分子间有间隙的教学时,我准备了二只100毫升的量筒,分别倒入50毫升的水和酒精,然后把50毫升的水倒入酒精中,发现总体积略小于100毫升,从而说明分子有间隙.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向我提出:“老师,我发现盛水的量筒壁上还有一部分水珠,是不是水没倒净,所以总体积减小了?”.确实筒壁上是残留了部分水珠,无疑同学们对新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任凭你老师怎样解释,学生就是半信半疑.事后我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二处不足:一是容器太大,现象不明显;二是液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时会残留一部分,影响了实验的可信度.反思后,实验改进如下:把全班分成若干个组,二人一组,为每组准备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一根,中号注射器一只,水和染成红色的酒精各若干.启发学生运用这些器材探究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如何变化?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有可能发生变化?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了,他们进行了热烈的探究,绝大多数小组的探究过程为:先用注射器向细玻璃中注入一定量的酒精,再注入一定量的水,在水面处做一记号,用手指堵住管口,反复来回振荡,发现液面下降了,说明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为什么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减小,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能避免实验本身的不足,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反思教学方法,促进学法转变
新课标反复强调应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这从根本上要求教师反思教学方法,选择最佳途径和手段进行教学,以教会学生善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探究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不断反思教法上的得失,着力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上下功夫.鼓起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让我“试一试”的勇气,培养探究能力.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把被动的记忆性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共同讨论关键的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有了失败的教训,第二次试教时,我先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探究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非常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4 反思教学组织,突出主体参与
以班级为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经常走入一个误区,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写,学生记.长此以往,巩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首先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教师的作用重在“唤醒、激励和鼓舞”,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要特别关注的是适时恰当地介入学生的活动,充分为他们提供合作讨论、发表见解的机会,以学生为主角,教师做配角,将传统的演“教案剧”改为谱“教育诗”.其次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授人以渔”的基础上,必要时“与之同渔”,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还要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要鼓励学生讨论,使其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低效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真正“会学”而不是“学会”.
例如,“密度”一节的教学,有的学生2节课就可以掌握得非常好,但有的学生需要3课时甚至4课时.如何使这种“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认真反思,特别要反思造成“吃不饱”与“吃不了”的根原,反思自己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反思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与探究能力中存在的不足.经多次反思改进,设计如下:上课时,教师首先给学生设置情景问题:“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哪一杯质量大?”再让大家把它们同时放到已调节好的天平上,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结果天平向盛水的一边倾斜,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提出各种猜想.比如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否相等?……接下来,把学生分成4个大组,若干小组,,第一组测若干杯体积不同的水的质量与体积,第二、三、四组分别测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要求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选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记录相关数据,分别算出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讨论并归纳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相等的,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是相近的或相等的.最后教师总结指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顺势提出“密度”的概念.这样,整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让事实说话,使学生对密度概念有了本质的理解,从而为“吃不了”的同学,进行密度的计算与应用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吃不饱”同学的探究能力,使他们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5 反思教学评价,发挥激励功能
“教育的功能不是为了挑选,而是使大多数学生都得到发展.”而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恰恰和它是背道而驰的,纸笔测验使少数人得到高分而“成功”,却使绝大多数学生处于紧张和失败的情境中,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新老评价方式的转换过程中,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已在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评价的理念是否符合新课标要求;评价的方式是否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是否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只有注重了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评价结果.要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成长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绩;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感评价方式,有意识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使学生自觉发展.
教后知不足,只有依靠实践的验证,才能保证反思结果的合理性.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教学过程要求我们教师在实践中反思,进一步把反思赋予实践,验证反思结果的合理性,在反复循环中得到提升,不但可以使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上得到落实,还可以使年轻的教师加速成长,更重要的是使中年教师渡江“高原期”,在知识和教学能力上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