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应对学生渗透美育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tti_sq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笔者感觉到,在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对美的体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学生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本文论述了教师应如何在语文课中对学生渗透美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美育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笔者感觉到,在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对美的体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学生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樣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基于以上两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笔者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图画入境法。《火烧云》描写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烧云”之所以值得描写,就在于它美而多变的色彩和形状,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美的享受。可惜从出现到变幻、消失,时间极短,不易看到。如何再现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对文作画,评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如其境、会其情。如何作画,老师给作画提示如下:(1)画面要分天空,地面两个层次。(2)课文提到的地面人物、动物的位置及其身上的颜色,还有天空中的“马、狗、狮”的朝向、姿势、神态、背景都要与文字相吻合。(3)课文前半部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夕照图,要发挥想象与联想,给画面添上些背景物才能表现农村风情。学生作画后,开展评画学文活动。事先选择几幅代表作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鉴赏,然后边读文边评画。
  把画图引入语文课,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过评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的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在教学中,通过以上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这样,学生就会有了学习的兴趣。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在网络的强劲冲击下,教育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革命。针对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其具体意义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其具体开展过程。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网络的强劲冲击下,教育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革命。实践表明,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网络资源
在过去五年间,西安GDP年均增速达到14%以上,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在西安市市长董军看来,未来的“小康西安”应该是一座生态宜居、人民幸福、充满活力的美丽城市
为了加强社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使社区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区的各项建设 ,根据我省社区建设和档案工作的总体部署 ,我们及时制定了<辽宁省社区档案工作
目前,人事档案工作与人才开发、人才合理流动极不和谐,人档分离、弃档呈逐年上升趋势,人事档案工作必须冲破瓶颈,进行改革,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生物教学更要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乐
去年中国特别流行的一个词是土豪。从手机到时装,从婚礼到娱乐方式,从建筑到慈善方式,处处皆土豪。越是在土豪的丛林里,人们越是向往真正的贵族范儿。但究竟中国有没有贵族?中国式的贵族究竟是什么样子?  《红楼梦》里四大家族都是豪富之家、名门望族,但也难见真正有贵族范儿的人物。且不说贾敬那样沉迷炼丹的另类、贾赦那种荒淫冷酷的老朽、贾政那样胆小无能的官二代,就是威风凛凛、极具才干的凤姐,也因太过贪婪虚荣强硬
【摘 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也就是说,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老师讲出来的,主要是学生去读去悟。多元智能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更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增添了鲜活的力量,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如虎添翼,充满盎然生机。  【关键词】阅读能力 多元智能
医院为了提高医疗水平和促进医学的进步,用大量资金引进了高效率、高精度、高水平的医疗设备。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不断购置大型医疗设备,截止到2002年末,医院拥有
【摘要】新课标指出,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数学课堂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给数学找个“原型”,让学生感悟“生活数学”的巨大魅力,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课堂生活数学教学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
《小康》:“红二代”曾经是社会的先行者,后来您就淡出了公众视线,会觉得有心理落差吗?这次为“文革”时期行为道歉的举动,又让您成为名人。  陈小鲁:首先我想说一下,“红二代”是现在才有的概念,当年我们就叫干部子弟。过去我们不太强调这个身份,父亲教导我最多的就是不要搞特殊化不要有优越感。我在学校也没有干部子弟的架子,有人说你看谁穿的最破谁就是陈小鲁。我这样做很自然,因为没有特殊的追求。怎么会感到心理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