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视觉损害的流行病学调查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_ju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全面认识视觉损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世界开展了许多以中老年人群为基础的眼病流行病学调查,报道了视觉损害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及主要病因.我们应密切关注中老年人群的视力健康,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不可矫治的视觉损害。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手术中运用负压吸引圆环与椭圆环对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视激光中心行SBK患者51例(102眼),在制作角膜瓣时,分别采用圆环和椭圆环,其中圆环组23例,椭圆环组25例,另外3例左右眼分别使用圆环与椭圆环,圆环眼纳入圆环组,椭圆环眼纳入椭圆环组.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患者术前、术后水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51(102眼)例近视眼患者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在角膜中央4 mm区域将角膜分为4个象限(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每个象限取7个点,分别分析4个象限和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角膜中央4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IVB)联合小梁切除术、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保守治疗均无法控制眼压NVG患者17例(18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先行IVB,待虹膜新生血管(NVI)消退后,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术后补充或完成PRP.比较IVB术前,小梁切除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
目的 探讨青年近视患者的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前的青年近视患者162例(162眼),平均年龄(27.0±4.6)岁,等效球镜度-0.75~-11.00 D,平均(-4.98±2.64)D.其中,低度近视组54例,平均等效球镜度为(-2.27±0.64)D;中度近视组55例,平均等效球镜度为(-4.54±0.79)D;高度组53例
目的 探讨色觉对比敏感度阈值测试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82只可疑开角型青光眼作为可疑青光眼(SOAG)组,80只已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作为青光眼(POAG)组,75只正常眼作为对照组.3组均采用计算机图像辅助系统检测双眼红-绿色轴和蓝-黄色轴上四个象限的色觉对比度阈值,6个月后对SOAG组进行随访.组间及组内象限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OAG组
说明:(1)姓名顺序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2)作者、文题后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止页。(3)因篇幅所限,仅收录第一作者姓名。
期刊
目的 研究不同非球面单焦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调节幅度的比较.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2例(102眼),将其分为3组:Rayner组植入Rayner Superflex 920H型IOL (Rayner),SN60WF组植入Acrysof IQ SN60WF型IOL
目的 探讨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与正常角膜的形态变化以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根据Rabinowitz诊断标准将35例圆锥角膜患者分成临床期圆锥角膜组16例(16眼)、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19例(19眼),并选取有近视散光的患者29例(29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3组患者的角膜前表面形态学参数:表面变
目的 分析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除术后残留膜的预后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北京协和医院眼科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由同一医生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增殖膜剥离手术的Ⅴ或Ⅵ期PDR患者资料,共550眼,其中明确有残留增殖膜并且随诊半年以上的患者43例(50眼).总结有残留增殖膜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对残留
目的 探讨纤溶酶对后发性白内障(PCO)形成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将20只健康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只.两组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术毕对照组给予0.2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前房内注射,实验组给予注射用纤溶酶1 IU前房注射.分别于术后1、3、7、14、30、60 d进行眼部裂隙灯检查,观察前房炎症反应、PCO的发生时间及手术后60 d时PCO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