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共同体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新课程的实施,我校在校本教研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索,针对学校实际和教育现状,确立了“基于问题,优化资源,共同行动”的校本教研指导思想,完善了校本教研管理体制,着力打造互助合作的校本教研共同体,形成了“聚焦问题、立足课堂、优化资源”的三大策略,开展了方方面面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校也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现在,回顾头来看这几年的工作,客观审视校本教研和教师成长方面的内在联系,我们觉得校本教研的成功之处,在于紧紧立足于教师实际,跟随教师需求,给予了以师为本的培训和研究,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一、创建一个背景——目标驱动,确立个人发展的规划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教师对现状安逸,只求得自己的安身立命,少有个人发展的规划,淡化了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需要给教师确立奋斗的目标,注入前行的动力。
  1.三层面的教师培养工程
  三层面为:“名师”,为省市级先进教师,市县学科带头人,县校名师培养人选。他们已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个人风格,在社会、家长、学校享有一定声誉。骨干教师,为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教学中形成了一定的经验;青年教师,踏上岗位不久,充满朝气和活力,教学经验欠缺。相应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再立工程”。确立相应的发展目标、落实具体的发展要求。
  三大培养工程,帮助教师进行自我规划,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并以具体措施加以推动,同时实现资源的共享。
  2.多线条的激励机制
  学校相继推出了“十佳师德标兵”“十佳青年教师”“十佳教科研标兵”、“校本教研先进个人(集体)”、“先进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博客之星”等的评比。确立了多种激励机制,以激励推动行动。
  上述是学校教师培养的主题活动,这是背景,唯有置于这种背景之中,具体的研究才会深入。
  
  二、构建一个“圈子”——环境影响,催生行动研究的意识
  
  环境造人,其潜移默化的功能往往能在人的心灵深处催生一种意识,培植一种习惯,所谓“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那么,让教师处在一个研究的群体中,浸染研究的气息,自然而然,研究就成了习惯,发展会成为自我的需求。所以,学校着力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1.加强教研组建设。校本教研的规模与效益取决于教研组活动的落实与质量,教研组也是校本教研中最富活力的学习型小队。学校制定了《教研组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教学研究、个人反思、群体合作、专业化发展提升等,做了明确规定与要求,从宏观调控,微观安排,把以校为本教学研究落到实处。每学期末,进行考核评价。在制度的督促、考核的激励下,教研组的活动越来越规范和系统,中心研讨深入,参与讨论面广,相互听课学习、开展教学反思成为了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并积极推动了教育科研的开展。
  2.推动备课组沙龙活动。备课组相对于教研组而言,人少,教学内容相同,教学对象一致,更具有具体研讨的共性。我们把备课组的活动定位为“沙龙”,是倡导不拘形式、自由活泼、即时研究的自由研讨之风,把备课组建设成为更灵活的研讨组织。每个备课组都安排有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要求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不时召集教师就教学问题即时研讨,并传扬这种风气,在这些教师的努力下,备课组其他老师迅速聚合在他们周围,形成了极强的备课组合力。现在学校备课组已成为了学校内极其活跃的学习研究团体。
  3.组建学科整合教研大组。学校成立了文科、理科、综合教研大组,打破学科隔离、知识分离的教育教学现状,对相关问题进行协调,使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的迁移,推动课程整合研究和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大组有计划、定主题、有考核,规范开展。
  4.构建网络互动团体。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实行资源交流共享,实现即时研讨,使各个分散个体、团队通过网络,组合成一个研究整体。现今,校园网已先后开设了学科教研网、校园博客网、学科基地网、资源中心、学科论坛等多种平台。网络教研已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平台和卓有成效的特色。现在,资源中心拥有课件4352个,论文、反思等1202篇,教案1510份,试题1630套,专家报告88个,校园博客很是活跃,博客已成为教师教学反思、交流以及提升生命质量的精神家园。
  如上,骨干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大组——网络团队,如涟漪一层层扩展,并相互交融,每个圈子里都有各自的学习研讨氛围,又在相互接触中渗透融合,产生积极的影响,构成了学校大范围的教研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又推动了各层面的学校研讨行动的开展。现在,学校里已拥有了几个自发组织的学习共同体,我们称之为“圈子”,由同学科的,也有不同学科的,相互鼓励,共同学习研究,进一步增强了学校良好的教研之风。正如雅斯贝尔斯说“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三、打造一份案例——把准切口,达成专业研讨的实效
  
  教师的行动在课堂,教师的成长在课堂,教师的需求也在课堂。校本研修的合力应集中于课堂这一研究载体。在课堂教学研究方面,学校集合了专家引领、同伴协助的力量,推出了教学反思、常态调研和专题调研等制度,采取了诸多的措施和策略,推动教师行动研究的有效开展。
  “打造一份案例”是我校校本教研中的一个长期坚持、成效显著的行动研究策略。是与原生态课堂研究同时推进的。原生态课堂研究重在了解学校教学的现状、教师日常教学的真实情况、个人专业素养,发现普遍问题,推行大众教育。打造课堂更关注的是过程和结果。由过程而言,教师们经历一堂课的琢磨打造的动态变化过程。一堂课的琢磨打造过程,就是教学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的过程,是教学艺术如何着现的认识过程,是教学问题如何切实解决的思考过程,对执教的教师是提升的过程,对经历这一过程的教师也是提升的过程。
  我们根据教师的不同层面、学校教研重点,着力打造“三种案例”,实施两阶段的研究。
  一种是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基本流程:备课—开课—议课—改课—复课—反思;主要形式:指导教师、名师面对面指导。流程简单,突出青年教师自主备课,真实展示自己的教学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指导老师或同组名师面对面指导,共同修改,再在实践中比较,自我诊断,获得认知。
  一种是教研问题研究课。形成了基于问题、教师合作参与的比较式教研模式。研讨流程为: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教学推广。就教研中形成的问题或研究的专题进行教学设计,落实教学行动,根据情况,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共同参与反思行动。研讨方式为:个案纵向比较和多案横向比较。前者就一个案例,经历一个前后修改完善过程,纵向比较。后者就同一主题不同案例横向比较,寻找共同的规律和个性的因素。比较,具有直观的显性,切合教师的研讨口味,易于引发教师的共鸣,可有效引发教师的后续行为。
  一种是展示评比精品课。执教的老师一般都是骨干教师,有着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个性特色,所以这类课的打造过程围绕执教教师的个性化备课展开,集合备课组、教研组骨干教师的智慧,就课堂教学中个性化处理予以思考实践验证。从而成为具有较高品位、富有个性创造的精品课。这一过程更注重的是学习创造,并通过成功的课例给教师创造了高境界发展的平台,唤醒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两个阶段是案例打造和案例延展。我们不仅仅把案例停留于琢磨打造,完成一个成品。而是紧抓住这一“点”,纵横伸展。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是:撰写教学反思,实践推广,推广中形成新的研究问题,由此课例理念设计相关教学。一堂课是一个点,但紧抓住这个点,带出的是一个面,是一种思想的成熟。
  案例打造的成功推进基于两种制度的保障。
  一是研讨活动对话制度。将对话的推进作为教研活动策划的主要内容。要求人人要讲话,讲话有碰撞。这种对话并不意味着形成一个集体观念,以一方说服另一方,而是彼此交流、质疑,具有批判性。具体而言是积极公开自我,不断倾听与回应,其核心是让每个老师都实质性地卷入到教研活动中去。
  二是问题发现制度。学校规定教师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实际,每天至少提出一个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一个具有见解性的问题;每周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教研大组,活动时间,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一起探讨。通过探讨,集同伴协作的力量,解决一些问题,提炼一些问题。这使案例打造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并培养教师关注问题的意识和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及把这些问题提炼为教研主题的能力。
  
  四、创设一个交流网——开放空间,凸显专业发展的价值
  
  学校着力构建了五大平台,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展示交流的立体网络。给予教师自我展示、合作交流的平台,获得发展的开放空间。
  (1)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学校“生活·能力”校本课程为平台,推动校本教研向课程构建方面提升。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这是前所未有的行动。推动教师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觉地从课程结构的整体出发,全面理解分析学科知识的结构,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有全面总体的认识。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中,现今已开发了十个系列的课程内容。
  (2)“新课程,你我共参与”教学展示周。每学年举办一次,学校领导、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家长、校外教师、教研员共同参加。随堂听课,共同评论。营造课堂教学研讨的强势效应,促使全体教师深入到课堂研究与革新中。
  (3)校园论坛、沙龙。举办各类主题论坛,相继举行了“走进新课程”、“学生评价”“与生活接轨”等主题的教育教学论坛,提升了教研的品位。我校的班主任论坛已连续举办了八届。以论坛、沙龙让老师们经历一次次头脑风暴,身边的同伴成为了研修的榜样。
  (4)校际协作平台。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学校广泛展开交流。与桐乡六中、平湖东湖中学等学校结成七校联谊会,与多所农村中学“结对子”,与小学开展衔接研究。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共同开设教学研讨课,共同交流经验和教训。
  (5)成果展示平台。完善《武中教育》,增办《新课程实验》杂志,举办三届新课程教学反思评比等,编辑各类主题的论文集、反思案例集,宣传推介教研成果,并成为教师思想的家园。
  教师研究氛围的日益浓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让我们坚定推进校本研修,重要的在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的信念。但是,如何更好地让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摆进自我,还需要作更多的探索,成长的根需要我们进一步精心培植!
  
  [作者简介]
  叶惠玉,浙江省海盐县武原中学副校长。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