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沟通与谈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x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沟通与表达能力是本科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涉及到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本科生对提高自身对外交流能力存在客观需求。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与竞争精神以及谈判能力,本文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核心培养思想,以通识选修课程建设为依托,提出了“知识为本、实践取向、混合学习”的设计理念,以“教学内容重构、教学评价体系重建、混合学习模式设立”为手段,对沟通与谈判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沟通与表达;本科生;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由“专才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通识教育转变,由最初的培养专门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及培养“完整的人”转变。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扩招也使本科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更多的承担起基础性教育的角色。因此,在本科阶段不能过分强调专业化,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
   目前,学科竞赛在国内高校中开展得如火如荼,以创新创业训练为目的的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学科竞赛不仅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考察,也是对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以及表达能力的考察。麻省理工学院1996年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中就包括增强人际交流的技能,能够灵活地、艺术地进行人际交流和自我表达等方面。通识选修课沟通与谈判正是为了提高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而设立的,符合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通识选修课沟通与谈判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了解如何探索“沟通与表达”的理论渊源,又能够学会如何沟通与团队协作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能力。通识课程沟通与谈判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促进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学科的发展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特点相结合。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背景下,作为市场经济参与者的大学生,其沟通与表达能力的提高显得十分迫切。以宁波市为例,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近年来,调查显示,宁波企业所需人才的必备品质中,沟通能力赫然在列靠前。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提出:“现在不少新毕业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表达能力上,不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清楚地表达出来。”他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虽然宁波很多高校都设有沟通课程,但沟通能力不足仍然被列为应届毕业生不符合企业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论文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培养的核心思想,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与竞争精神和谈判能力”为目标,以通识选修课程建设为依托,提出了“知识为本、实践取向、混合学习”的设计理念,以“教学内容重构、教学评价体系重建、混合学习模式设立”为手段,全方位改革沟通与谈判课程。改革实践中突出了三个结合:最新前沿理论与本土现实问题相结合、思维力评价与行动力评价相结合、线上自学辅导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注重了三个促进:以前沿理论促进学生国际视野开拓,以参与课内外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学生团队沟通能力,以校内外实战性课题训练促进学生实践沟通能力,探索了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模式。选修通识课程的学生,学科背景差异大,沟通能力参差不齐。学生长期置身于应试教育环境下,沟通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有待开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为此,本课题组在课程改革上做了有益探索,解决了以下教学问题:一是如何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掌握沟通谈判学前沿理论的同时,能融入本土社会的发展;二是如何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激发创新兴趣和动力;三是如何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全方位融入本课程教学活动同时,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一、本科生沟通与表达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实际沟通与谈判的任务来源问题
   沟通与表达课程开展的关键是以现实生活中实际任务来引导课堂教学改革。本课程中沟通与谈判任务的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沟通对象。目前,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该课程需要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包括首先明确大学目标,其次寻找目标榜样,再次与榜样沟通,最后完成自身成长计划等一系列程序。显然与榜样沟通是达到目标的重要渠道。二是将合适的教师科研项目与企业项目部分或者全部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大部分的项目需要企业调研或者问卷调查。在调查中需要与企业或者被调查的特定人群进行沟通,这些程序都可以交由学生来完成,这样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可以将课堂中的沟通方法运用于实际生活,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需要完成项目的教师或者相关企业来说,都是有利的,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三是将教学过程与学科竞赛结合起来。我国大学教育中,大学生学科竞赛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学科竞赛不仅仅是对学生所学学科知识的考察,更多的是对团队协作、成员之间的沟通以及成果(学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考察。将沟通与表达教学过程与学科竞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学习如何探索沟通与表达的理论渊源,又能够学会沟通和团队协作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能力。这对提高学生学科成绩,促进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通识课程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和探究式课程教师工作强度大的问题
   首先,学生熟悉相关的组织行为学的知识,是学习沟通与谈判的前提。但由于相关课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全校通识选修课的学生不可能都有这方面的专业基础。因此,一方面使得教师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或讲解相关专业知识,这有可能会耗费大量的课时,另一方面会影响互动的实施。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成为教师授课的一个主要难点,也将直接影响互动式教学的效果。
   其次,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表面上看,教师讲得少了,而实际的工作量却要成倍地增加。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一对一”的关系,即“老师对学生”,而探究式教学中师生是“一对多”的关系,即“老师对充满个性的多名学生”。课堂中,教师必然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此外,教师在课后要花更多的时间设计互动环节,批改作业,答疑解惑。教师工作强度大,是影响探究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隐患。因此,从传统的“一对一”到探究式教学中的“一对多”的教学方式的改进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带动课堂氛围,但是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授课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    3.教学节奏难于控制和教学效果难以评价的问题
   首先,教学节奏难于控制可能是探究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同一个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各不相同,必然会出现沟通和交流上的障碍,导致对于某些问题出现冷场的现象,或对于某些问题则争论不休,且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这些往往都会影响教学进程。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会打乱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节奏。如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控制好教学节奏,将会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其次,教学效果难于评价是沟通与谈判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内在缺陷。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课堂互动的时候无法做到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而分小组工作的案例分析,其最终提交的成果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无法具体体现每个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情况。虽然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更好地沟通与谈判的一种手段,但是期末的论文却不能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原因有二,一是试卷考试的面毕竟比较狭窄,二是静态的试卷难以考查学生随机应变、临场反应的动态的交际能力。
   4.课程学生的内在积累不足的问题
   根据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学生所表现出的外在状态是由其内在的知识、能力、习惯和素养作为支撑的。由于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缺乏知识底蕴的积累、人文素养的提高。良好有效的沟通与表达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语言的表达的流畅,更需要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素养。知识积累是高水平表达的基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语言只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良好的表达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并养成清晰、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因此需要鼓励学生在平时进行知识积累,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这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沟通与表达水平。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1.提出本土案例与学科前沿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论创新的新理念
   该理念是基于满足企业需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改新思想,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为重点,既把沟通与谈判课程打造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现实的重要载体,又把其作为连接世界前沿理论与本土现实问题的桥梁和纽带。其核心是通过全面对接地方发展细节问题,形成课程所需的具体案例,融入各学科前沿理论,形成新思想和新方法,开展“真刀实枪”的实践,增强学生团队承担现实任务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2.建立课堂内外自主学习与创新创业训练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机制
   围绕创新创业训练,要求学生自觉将所学理论与本学科竞赛或自主创业项目相结合,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以改革课题学习评价方法为抓手,重新构建包含创新创业训练内容(课外文献阅读笔记+科研或企业调研日志+模拟谈判与团队任务呈现)在内的学习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和创新兴趣。据调查,80%以上本课程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并取得不错的成绩,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3.构建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学科交叉与一对一互动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该模式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作为视角进行学习模式设计,围绕通识课程学生学科背景差异大、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但个性化需求强烈的学情现实,系统构建涵盖全校学科方向的混合学习模式。该模式既要求学生交叉学科组成团队进行互动,满足不同学科复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又利用网络一对一互动,满足学生个性优势发挥的内在需求。这体现出培养模式共性要求与个性特色的相互统一,不同学科能力需求导向与学生特色培养的有机结合,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于己有用的知识,汲取其他学科资源的理论知识,比如借助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支持,自主学习感兴趣的各类知识,增加自身的积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1.重构教学内容,形成“9+3+1”的三位一体式课程知识体系
   打破教学内容组织的常规方法,着重强调利用学生的自设问题、教师科研与企业的项目和各学科竞赛形成的案例,使教学内容在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自然流出,形成“9+3+1”模式的教学内容体系,以9个小探究、3个大探究和1个综合探究为主体。其中,3个“大探究”分别是沟通篇、团队篇和谈判篇。《沟通篇》包括了3个“小探究”专题(走进沟通、沟通前分析专题和沟通策略),《团队篇》包含2个“小探究”专题(团队沟通和高效团队),《谈判篇》包括3个“小探究”专题(走进谈判、准备谈判和战略制定);每个专题的内容分成了三类:一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二是对理解、解决问题有帮助的知识,三是知识和现实对接举例。期末的“综合探究”(战略汇报和模拟谈判)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成果能够促进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探究能力,其获得的知识储备和方法储备对本专业内容的研究与实践有很大帮助。
   2.构建“多时点+多方式+多角度”教学评价体系,综合评价课程学习质量
   多时点是指将学习评价的“滞后结算”改为“全程质量管理”,设计了课内、课外和期末三个时间点的6种评价手段。课内包含课堂即兴问答和专题任务汇报(每个专题完成后进行),课外包括线上问答、课外文献阅读笔记(每个大探究交流一次)和科研或企业调研日志(一学期两次互检),期末包括模拟谈判与团队任务呈现。多方式是指除了传统考试形式中的笔试和口试,或者个人任务与团队任务外,本课程还包含学生完成的所有学习任务都要经历“评价标准的讨论制订、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的过程。多角度则指个人和集体角度,以及行动力与思维力角度个人角度是通过个体任务考核其思维力(提问能力、分析能力)和行动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评价能力)。集体角度是通过团队任务考核其思维力(协调力和创意能力)和行动力(组织力和展示能力)。本成果把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紧密对接,为学生施展才能进行创新性思维创造了机会。
   3.创立“线上自学+网络互动+课堂教学”混合学习模式,全方位体验学习过程
   为了使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而能全方位体验学习过程,本成果针对特定的专题设计了混合学习模式。
   首先,由网络课程发布专题所要解决的问题(由学生现实问题中选出);其次,线上自学相关前沿理论(教师录像)并按规定回答问题,利用网络(博客、QQ群、微信等)分学科交叉互动和一对一辅导;再次,通过课堂教学引导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并结合课外任务引导学生团队实践新案例(学科竞赛和科研企业项目等),解决了通识课程学生基础知识差异大和教学缺乏个性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堂之外的学习与课堂学习具有同等的价值,这种全方位的学习过程可以激励学生在课堂之外主动进行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积累与培养,有利于学生展开有效的表达。
   笔者在工作中,有着多年沟通与谈判课程的授课经验,接触了大量的本科学生。在相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获得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的渴望,本课程恰好为他们提高该能力提供了公共平台。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探索,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满足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表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罗尧成,陈敬良,姚俭.我国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三十年——历程、经验与瞻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9(2):11-14.
  [2]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杨维娟.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提高方法探析[J]. 职教研究,2013(5):20-22.
  [4]李谦.现代沟通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赵升奎.沟通学思想引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5.
  [6]马湘桃.论大学生沟通主体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kg2013096);宁波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YXMxjg201401)。
  作者简介:董楠楠(1979- ),女,宁波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杨丽华(1971- ),女,宁波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
其他文献
磁共振波谱(MRS)是检测体内化学成分惟一无创性检查手段.1995年美国FDA批准MRS的临床应用.由于31P-MRS具有连续不断地和非侵入性地监测心肌局部区域高能磷酸盐,无机磷及细胞
4M50型压缩机的多级气封装配时,存在影响装配质量的问题。气封如图1所示,由于压缩机一级中间接筒隔室空间狭小,
高校评估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地位,教学管理不仅是学校日常的基础工作,也是确保迎评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因此,实践工作中要认识到高校评估之于教学管理工作的重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相处时间比较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融入心理学理论的知识,不仅能让辅导员更加理解学生的处境,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本文首先介绍影响
阿尔卡特ASM181T氦检漏仪工作原理,离子源维护,机械泵故障及处理,复合分子泵润滑,质谱室及分子泵故障及处理。
一些采油井上,对十型普通游梁式抽油机有混装机组部件的现象。分析混装后的机组对运转效能的影响。结论是抽油机各总成件的不适当混装对机组运转影响不大,但对冲程影响非常大,将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取石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成功率及残石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2
摘 要:现代教学管理的任务是通过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来实现的。教学管理基本的任务具有指向性、目标性和依据性的特点,而教学管理的内容则只有实践性、可行性和应变性特点。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内容,相互依存,彼此关联,使教学管理正常运转。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教学任务   一、科学组织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把人的劳动过程看作人的活动,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