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创作思维是指贯穿于建筑师建筑创作全过程的一种大脑活动,也可以说是设计中的思考。建筑创作就是把设计者头脑中存在的大量资料和信息,通过思维活动来完成,有时是随机的,有时是缓慢的,有时是跳跃的,有时是突发的。建筑师是把自己的思维具体化,通过某种草图和模型,凝聚了对时空的巧妙构想,反映出其哲学思想和对建筑有关问题的正确分析。创作之前,建筑师往往要把客观条件加以罗列、分类,观察其对创作的制约关系,通过艰苦的思维活动。提出优秀的方案。因此设计作品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设计思维的深入程度决定的。
关键词:建筑创作 思维 徒手草图 工作模型 建筑理论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refer toarchitect architectural creation process of a brain activity,but also can be said to be thinking in desig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s the large amount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exists in the minds of the designers, accomplished bythinking, sometimes is random, is sometimes slow,sometimes jumping, sometimes is abrupt. The architect is the concrete thinking of their own, through some sketches and models, condensed the ingenious conception of time and space, reflects the correct analysis of the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building. Before the creation, the architect to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to be listed, classification, and observe itsrelationship to creation, through hard thinking activity. An excellent scheme. So the design of the merits of the workis decided by the depth of design thinking in a certain extent.
Keywords: architectural creation, making thinking makingsketch making work model making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一、引言
中国建筑教育的基础训练是传统的美术训练。由此,美术思维方式(西方古典审美价值系统)和美术设计训练(平面与立体构成),成为建筑教育的一部分。美术的主要功能在于表现,那么,以美术训练为基础的建筑学同样强调表现,就是将建筑师工作的侧重定在表达与交流,而不是建筑本身的研究。这种本末倒置带来的结果是画面的质量与建筑的质量相混淆,甚至有时画面的质量凌驾于建筑的质量之上,同时,它把四维的建筑经验降为二维。这就造成建筑师更关注甚至只关注建筑的外部形象,淡化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性质,抹杀了建筑与美术,特别是与雕塑之间这一关键的差别。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在于重新确定建筑学的基础。建筑学的基础应为基本建筑创作思维活动,即:确定材料、结构、建造及形式(包括界面的和空间的形式)的关系;确定房屋与基地(包括地形、环境、城市)的关系;确定使用的方式(包括人的时空经验与文化经验)的关系等。设计教学宜侧重设计信息的读解、设计思维的构成和设计语言的表达,本文从设计徒手草图、构筑建筑模型与建筑理论思考三个方面探讨培养建筑创作思维的有效途径。三者相辅相成,可有效地提高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质量。
二、設计徒手草图
设计徒手草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是提高和开拓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亦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的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这样一些绘画式的再现,是抽象思维活动的适宜的工具,因而能把它们代表的那些思维活动的某些方面展示出来”(鲁道夫·阿恩海姆语)。而作为电脑,其保持精确数据概念的特点——点、线、面、形体在屏幕上的明确和肯定的显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设计思考过程“幻想”的翅膀,扼杀了方案构思设计阶段设计思维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也扼杀了方案构思过程中的转眼即逝的设计灵感,亦不符合设计初始阶段的设计思维方式及其设计的表达。
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内容十分重要。一是发现问题、解析问题;另一是对所解决的问题答案进行评价。前一个内容是后一个内容的基础和做好一个设计的前提,亦是目前设计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于学生缺乏想象构思和创造的能力,利用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将有效地提高和开拓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国内外的许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大师均精于此道,出色的图示思维亦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思维方式的根本点是形象化的思想和分析,设计者把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延伸到外部来,通过图形使之外向化、具体化,在思维过程中需要脑一眼一手一图形四位一体。著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中阐述道:“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媒介”。视觉的思维性功能帮助我们通过图示进行思维、进行创造。
在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里的思维通过手的勾勒,使图形跃然纸上,而所勾勒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又被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作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设计构思也随之愈发深入、完善。可见,徒手设计草图这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是对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在这个过程,不在乎于画面效果,而在乎于观察、发现、思索,强调脑、眼、手、图形的互动。徒手设计草图的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三、建筑工作模型
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上,弗兰普顿在主旨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早就敏感地提出来了,“建筑包涵着如此多的元素、如此多的技术以及如此不同的问题,以至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必要的知识。”“我们必须承认建筑实践主要是一种技艺。技艺是建筑的开始,从很多方面来看也是终点。”同济大学建筑教育体系中,强调的构筑训练就是动手营造、制造,强调物质和形态的操作训练。通过动手做模型、通过三维构件进行空间构图训练,人的脑、手和塑造的形体间的互动和统一,使学生体会由脑产生的形体,如何通过手的制造而产生;而产生的形式又如何进一步促进脑的思考,完善这一形体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形体。
模型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是建筑工作和理解能力中伴随草图不可或缺的工具,能满足草图的变动和多样性的需求,可以进行建筑空间和功能的推敲和尝试。工作模型以建构的元素——体量、片板、支柱将空间想象呈现第一次的具体转化。在工作模型中,可以研究细节不同的设计图之间空间造型的关系,并且解决与设计相关的建筑元素的结构和组织问题,但不需做关于正在成型的最终陈述。在工作模型中我们可以推敲建筑和周围环境、地段的关系,获得比较清晰的空间造型,它们的内部和外部以及之间的关联性都能在工作模型中臻于理想状态。
建筑设计中方案的雏形、比较、选择是通过建筑设计师不断的创造性思维而逐渐发展、完善和最后形成的。建筑模型是建筑设计的三维空间的艺术再现,它直观地反应出建筑物和周围地形的联系,建筑物全方位、多角度的形体特点和视觉效果,这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这对于设计方案的产生、选择、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你切实感到物质世界通过心的感应和手的操作可以表达得如此丰富,如此触动心灵。
四、建筑理论思考
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社会科学。理论上的思考,可以使建筑师保持风格的延续,做出积极的探讨,而不是随波逐流。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是历史的载体之一。我们现在参观各处名胜古迹,所以常常感慨的原因是,其中的建筑,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建筑的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于它较为久远的穿梭了时间的隧道,而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圣母院,都是建筑的无穷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的建筑设计,只是在某个时期提供一个栖身之所,而后被推倒,那么建筑的意義丧失了很大一部分。之所以北京的四合院,以及上海的里弄的价值会很高,因为,四合院上体现的是中国封建时代家及住的观念,而上海的里弄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商品化的一种密集的居住方式,它是旧有的家族观念的解体,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典型实例。
建筑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建筑应该反映人的意识,建筑的主体也是人。可是人的意识非常的复杂,而且深深的烙上时代的印迹。因此建筑,也应该关注社会。故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建筑是一定时候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听国外的建筑大师的报告,他们会很注重于对时代特征的分析,如日本的黑川纪章,他的共生理论,以及较早时期的新陈代谢理论,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
因此,加强建筑历史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学会如何思考。一旦设计时,平时的关注在大脑里早已进行了分解、整合、重组,成为了一种潜意识,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厚积薄发,成为了属于设计师自己的宝贵财富。
“我强调的是因时、因地、因事而设计的分析型手法,时地、事都是可变因素。我的分析手法要求我对三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和目标全方位了解,并找到其中的平衡。设计思维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使之成为建筑作品的决定性力量。”——贝聿铭。
五、结论
笔者在参与同济本科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实践过程中深深受到同济扎实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感染。首先建筑设计的基础教学回归到一切形态设计共同的“基座”上来,通过对“形”的抽象分析和构成操作,使学生把握一套处理建筑造型的理性方法。并在方案草图阶段致力于与材料构造和建筑空间的真实体验和操作训练更好地衔接。也即,通过“形”的训练,在合于使用目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索满足视觉感和触觉感的空间尺度、比例、质地、动势以及环境约束和文化特性等等的各种可能性。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徒手的、器绘的、电脑的和模型的表现能力都得到恰如其分的把握和均衡合理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的三个途径其实是在建筑创作思维培养过程中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建筑创作思维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思维过程,它常常具有猜测性和探索性。我们正是通过设计草图和工作模型的翅膀,提出求解的目标和给我们解决问题的动力来实现对建筑的思考,进而激发我们的创作热情,并推动我们思维活动的活跃。
关键词:建筑创作 思维 徒手草图 工作模型 建筑理论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refer toarchitect architectural creation process of a brain activity,but also can be said to be thinking in desig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s the large amount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exists in the minds of the designers, accomplished bythinking, sometimes is random, is sometimes slow,sometimes jumping, sometimes is abrupt. The architect is the concrete thinking of their own, through some sketches and models, condensed the ingenious conception of time and space, reflects the correct analysis of the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building. Before the creation, the architect to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to be listed, classification, and observe itsrelationship to creation, through hard thinking activity. An excellent scheme. So the design of the merits of the workis decided by the depth of design thinking in a certain extent.
Keywords: architectural creation, making thinking makingsketch making work model making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一、引言
中国建筑教育的基础训练是传统的美术训练。由此,美术思维方式(西方古典审美价值系统)和美术设计训练(平面与立体构成),成为建筑教育的一部分。美术的主要功能在于表现,那么,以美术训练为基础的建筑学同样强调表现,就是将建筑师工作的侧重定在表达与交流,而不是建筑本身的研究。这种本末倒置带来的结果是画面的质量与建筑的质量相混淆,甚至有时画面的质量凌驾于建筑的质量之上,同时,它把四维的建筑经验降为二维。这就造成建筑师更关注甚至只关注建筑的外部形象,淡化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性质,抹杀了建筑与美术,特别是与雕塑之间这一关键的差别。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在于重新确定建筑学的基础。建筑学的基础应为基本建筑创作思维活动,即:确定材料、结构、建造及形式(包括界面的和空间的形式)的关系;确定房屋与基地(包括地形、环境、城市)的关系;确定使用的方式(包括人的时空经验与文化经验)的关系等。设计教学宜侧重设计信息的读解、设计思维的构成和设计语言的表达,本文从设计徒手草图、构筑建筑模型与建筑理论思考三个方面探讨培养建筑创作思维的有效途径。三者相辅相成,可有效地提高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质量。
二、設计徒手草图
设计徒手草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是提高和开拓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亦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的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这样一些绘画式的再现,是抽象思维活动的适宜的工具,因而能把它们代表的那些思维活动的某些方面展示出来”(鲁道夫·阿恩海姆语)。而作为电脑,其保持精确数据概念的特点——点、线、面、形体在屏幕上的明确和肯定的显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设计思考过程“幻想”的翅膀,扼杀了方案构思设计阶段设计思维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也扼杀了方案构思过程中的转眼即逝的设计灵感,亦不符合设计初始阶段的设计思维方式及其设计的表达。
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内容十分重要。一是发现问题、解析问题;另一是对所解决的问题答案进行评价。前一个内容是后一个内容的基础和做好一个设计的前提,亦是目前设计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于学生缺乏想象构思和创造的能力,利用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将有效地提高和开拓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国内外的许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大师均精于此道,出色的图示思维亦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思维方式的根本点是形象化的思想和分析,设计者把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延伸到外部来,通过图形使之外向化、具体化,在思维过程中需要脑一眼一手一图形四位一体。著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中阐述道:“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媒介”。视觉的思维性功能帮助我们通过图示进行思维、进行创造。
在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里的思维通过手的勾勒,使图形跃然纸上,而所勾勒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又被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作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设计构思也随之愈发深入、完善。可见,徒手设计草图这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是对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在这个过程,不在乎于画面效果,而在乎于观察、发现、思索,强调脑、眼、手、图形的互动。徒手设计草图的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三、建筑工作模型
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上,弗兰普顿在主旨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早就敏感地提出来了,“建筑包涵着如此多的元素、如此多的技术以及如此不同的问题,以至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必要的知识。”“我们必须承认建筑实践主要是一种技艺。技艺是建筑的开始,从很多方面来看也是终点。”同济大学建筑教育体系中,强调的构筑训练就是动手营造、制造,强调物质和形态的操作训练。通过动手做模型、通过三维构件进行空间构图训练,人的脑、手和塑造的形体间的互动和统一,使学生体会由脑产生的形体,如何通过手的制造而产生;而产生的形式又如何进一步促进脑的思考,完善这一形体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形体。
模型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是建筑工作和理解能力中伴随草图不可或缺的工具,能满足草图的变动和多样性的需求,可以进行建筑空间和功能的推敲和尝试。工作模型以建构的元素——体量、片板、支柱将空间想象呈现第一次的具体转化。在工作模型中,可以研究细节不同的设计图之间空间造型的关系,并且解决与设计相关的建筑元素的结构和组织问题,但不需做关于正在成型的最终陈述。在工作模型中我们可以推敲建筑和周围环境、地段的关系,获得比较清晰的空间造型,它们的内部和外部以及之间的关联性都能在工作模型中臻于理想状态。
建筑设计中方案的雏形、比较、选择是通过建筑设计师不断的创造性思维而逐渐发展、完善和最后形成的。建筑模型是建筑设计的三维空间的艺术再现,它直观地反应出建筑物和周围地形的联系,建筑物全方位、多角度的形体特点和视觉效果,这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这对于设计方案的产生、选择、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你切实感到物质世界通过心的感应和手的操作可以表达得如此丰富,如此触动心灵。
四、建筑理论思考
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社会科学。理论上的思考,可以使建筑师保持风格的延续,做出积极的探讨,而不是随波逐流。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是历史的载体之一。我们现在参观各处名胜古迹,所以常常感慨的原因是,其中的建筑,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建筑的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于它较为久远的穿梭了时间的隧道,而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圣母院,都是建筑的无穷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的建筑设计,只是在某个时期提供一个栖身之所,而后被推倒,那么建筑的意義丧失了很大一部分。之所以北京的四合院,以及上海的里弄的价值会很高,因为,四合院上体现的是中国封建时代家及住的观念,而上海的里弄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商品化的一种密集的居住方式,它是旧有的家族观念的解体,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典型实例。
建筑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建筑应该反映人的意识,建筑的主体也是人。可是人的意识非常的复杂,而且深深的烙上时代的印迹。因此建筑,也应该关注社会。故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建筑是一定时候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听国外的建筑大师的报告,他们会很注重于对时代特征的分析,如日本的黑川纪章,他的共生理论,以及较早时期的新陈代谢理论,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
因此,加强建筑历史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学会如何思考。一旦设计时,平时的关注在大脑里早已进行了分解、整合、重组,成为了一种潜意识,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厚积薄发,成为了属于设计师自己的宝贵财富。
“我强调的是因时、因地、因事而设计的分析型手法,时地、事都是可变因素。我的分析手法要求我对三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和目标全方位了解,并找到其中的平衡。设计思维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使之成为建筑作品的决定性力量。”——贝聿铭。
五、结论
笔者在参与同济本科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实践过程中深深受到同济扎实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感染。首先建筑设计的基础教学回归到一切形态设计共同的“基座”上来,通过对“形”的抽象分析和构成操作,使学生把握一套处理建筑造型的理性方法。并在方案草图阶段致力于与材料构造和建筑空间的真实体验和操作训练更好地衔接。也即,通过“形”的训练,在合于使用目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索满足视觉感和触觉感的空间尺度、比例、质地、动势以及环境约束和文化特性等等的各种可能性。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徒手的、器绘的、电脑的和模型的表现能力都得到恰如其分的把握和均衡合理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的三个途径其实是在建筑创作思维培养过程中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建筑创作思维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思维过程,它常常具有猜测性和探索性。我们正是通过设计草图和工作模型的翅膀,提出求解的目标和给我们解决问题的动力来实现对建筑的思考,进而激发我们的创作热情,并推动我们思维活动的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