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这也是一座悬空寺。眺望仙洞沟。山道上方是古庙。带着舒畅的心去探寻美丽 一个周末,我独自踏上前往临汾西面姑射山仙洞沟的旅途。家人朋友们在经过长假人潮汹涌的“大场面”后,对于旅游都有些暂时性的厌倦,宁愿赖在家里,也不愿出门。而我之所以顶着疲惫坚持去姑射山仙洞沟,一则是由于庄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瑰丽想象;二则是比之更
其他文献
1“甲骨文记忆”展览内景。2国家典籍博物馆。悠悠商周甲骨文 入藏國图善保存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宋振豪)中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这一年,山东潍县的古董商范维卿带着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村民手中收买的有字甲骨来到北京,请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鉴定。王懿荣认出在甲骨上契刻的是一种古代的文字,便首先从范维卿手中收买甲骨文,这便是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 另有相传在1899年
1席凡宁根海边雕塑馆的一处作品《Light of the Moon》。2位于海牙的荷蘭国会中庭。3中庭上的著名金色喷泉。 海牙离阿姆斯特丹很近,很多游客会把海牙作为一日游,白天过来玩一天,晚上还是回阿姆睡觉。当年我第一次来海牙也是这种套路,很显然当年蠢蠢的我错过了很多,比如24K金的海牙夜色。 饭后在酒店附近遛弯儿,两步就拐进了荷兰国会Binnenhof,差点没被这万丈金光晃花眼,换作荷兰其他
1 郁郁葱葱的峡谷,“地球最美的伤痕” 。天造地设恩施大峡谷 恩施大峡谷位于恩施西北50公里,堪称比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还要美,它除了有鬼斧神工的断崖绝壁,更多了郁郁葱葱!远眺大峡谷,群山围绕,山高壁陡,层层叠叠,悬崖百里。近10公里长的峡谷内,地缝、天坑、石壁、峰丛、岩柱、溶洞、暗河等应有尽有,可谓喀斯特地形地貌博物馆。恩施大峡谷目前开放了两个景区:七星寨和云龙地缝。2 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3
金银花“四月八,采银花”。农历小满前后,是采收加工的大忙季节。采摘应掌握在花蕾开放前进行,花蕾在上午8~9时开放,采收最好在清晨日出前进行,摘下含苞欲放的花蕾,这样采摘产量高,质量好。采收下来的花蕾可在平整无尘土的地方晾晒,也可撒到纱筐或秸秆上面晾晒,每筐撒鲜花2~3公斤,将筐子南北向置于通风向阳处。花蕾撒开要均匀,八成干以后方可翻动,否则花蕾变黑,降低等级。一次晒干的金银花,过些日子要再翻一次,
1颐和园益寿堂。新中国进京“赶考”之旅(颐和园-香山公园-香山革命纪念馆) 景区简介 ●颐和园益寿堂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是1949年3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到北平后的首个落脚点。在此,毛泽东主席与民主人士真挚交流、共商国事。益寿堂现设有《古都春晓——尋访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之路》主题展览。2香山革命纪念馆内景。 ●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共八处,集中在香山公园南麓区域,分别为:双清别墅(
芦笋学名“石刁柏”,别名“龙须菜”, 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宿根草木植物,用种子繁殖后连续生长10年以上。经培土软化采收的嫩茎叫白芦笋,不培土嫩茎见光后采收的是绿芦笋。绿芦笋主要供鲜食,白芦笋多作罐头食品原料。要根据市场选择种植模式,能够规模化种植的,根据地方政府或组织者要求做,不管加工企业要求的白芦笋还是收购客商要求的白芦笋、绿芦笋,农户效益没有太大的差别;白芦笋一般加工出口,国内市场鲜销较少;国内
近日,“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400余件(套)文物以青海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农耕与游牧的大视角切入,展示青海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同时,在每部分中单列出青海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内容,展现“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所蕴含的文化交流信息。山水万重的青海,地貌南北三分,文化农牧兼蓄。扼守冲要的青海,民族聚居融合,交通连接中外。 展览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源远
蜂蛹是雄蜂发育阶段20日~22日龄特定时期的虫态,富含高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其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达55%~63%、碳水化合物3.68%~6.86%,粗脂肪15.74%~21.54%。用蜂蛹加工的食物深受人们的喜爱。下面介绍几种蜂蛹的加工食用方法。 油爆蜂蛹。用淀粉100克,雄蜂蛹250克,鸡蛋清一个,味精10克,料酒10克,放入瓷盘中,用手揉搓至起泡,捏成小团丸
1塔尔寺。2塔尔寺中的僧人。塔尔寺 纯金打造的宝藏寺庙3转经的僧人。 西宁的塔尔寺,大概是整个青海最大也是最有名的藏传佛教寺庙,是格鲁派(即黄教)六大寺庙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降生于此。一世班禅是他的弟子,所以很多藏民一生要么去拉萨大昭寺朝拜,要么就来塔尔寺拜。对于信徒来说,用“等身”磕长头的方式,环绕整个塔尔寺一圈,大概需要7天时间。 寺庙占地面积达143公顷,有殿堂52
一脉夕阳斜照在简朴清雅的小院内,青砖灰瓦,斑驳间透出岁月的痕迹。 这儿是寂寞的,但却牵引着无数游者前去谒访。故居所在的巷子叫竹巷,板桥曾说:“予家有茅屋两间,南面种竹。”这曾经种竹的茅屋,如今已修缮改造。板桥故居散居在普通民宅之中,若不是书法家赵朴初“郑板桥故居”几字提醒,疑是普通宅院。 我轻叩这栋青砖灰瓦小院的门环,触摸那风雨沧桑下剥蚀的墙壁。一丛青竹的萧萧声,牵引着我的脚步。天井般的小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