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卷总分116分,第一卷题型为选择题,第二卷题型有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和选考模块题(选考模块题中可以包含选择、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等答题形式)。
一、物理试题考查的内容
1.2011年涉及的考点
(1)力与运动的关系:试题不仅考查了力的平衡,还考查了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认识的深刻性,尤其注重对运动现象与其内在原因之间关系的考查。
(2)功能关系:用能量大观点解题,是不同于牛顿定律的思维,高考试题注重从功能关系出发,考查能的转化问题,研究运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场与电路的关系:重视对常见电场与磁场的认识,重视场地实例研究:如点电荷的电场力,电场中场强、电势、电势能的关系;重视场中带电体的受力与运动的分析,重视对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动态分析,以及交流电路灯基本特点(如交流电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功率匝数比关系的运算)
2.试题对应的知识点
从上表数据中可以看出,2011海南卷的命题重点比较集中与必修2和选修3-1,单独考查必修1的题目较少,但是必修1中的牛顿定律始终贯穿于其他考点中。
二、试题的能力要求
1.体现能力首位的特点
高考试题以物理知识为载体,但却没有一味追求考点分布的均衡性,而是把能力的考查放在了首位,选择最能体现学生能力的命题点。如试题将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电磁感应类问题放在了必考的最后,能体现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要求。(不过个人认为这道题因为情景陈旧,所以难度稍小了些,对物理成绩中等和较好的同学没有好的区分度,选拔作用不大)
2.体现了课标理念,重视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2011年高考题试图从最基本的物理学方法角度来考察学生的学科能力,如等效替代法,图像法,估算法,分析法等相对2010年考查的更多。
三、试卷命题特点
1.试题结构和内容相对稳定,常考知识点突出
2.试题更加注重学科能力的考查
第6题要求对导线框切割磁感应线产生感应电流的图像进行选择,所给磁场的形状略为新鲜,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一定要求;
第10题考查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和运动时间问题,题型常规,情景相对比较简单,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公式,再分析情景。
如题14是一道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题,情景上与常规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略有不同,它采用验证2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守恒,还使用了光电门,近年高考实验题当中光电门的使用是很多的,上次讨论的新课标卷实验中也有光电门,我们在以后的实验复习当中要特别注意光电门的使用。
3.Ⅰ级知识点细化,重视理解能力考查,难度不大
如第7题直接考物理学史,第11题考查变压器基本特点、输出功率、电流电压关系等都是最基本的知识点,整份试题没有个性化试题,即新情境试题没有,给人感觉都似曾相识,考生考后均感觉良好。
四、试题中不足之处
1.联系生产生活的试题很少,可以说基本没有,不利于考生建模能力的考查;
2.新情境试题欠缺,整份试题显得很陈旧;(第5题可以说是物理老师就讲过)
3.整套试题难度不大、试选拔优秀考生能力下降。
五、备考建议(重点学习考纲)
1.加强对基本和重要物理概念及规律(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的物理意义的理解和把握。重物理模型的建立和理解,平时所学的规律都是经过简化以后物理模型所对应的规律,只有找到题目所述的是什么模型,才能用这个模型所对应的物理规律来解决。
2.要重视实验。实验的过程是不断展现和审视物理事实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动手中分析和思考的过程,对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去学会思考和分析物理问题具有直接的帮助,与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相辅相成。针对物理实验,要重点抓住两点:一是原理,二是误差处理。许多学生把实验题当做计算题来做,不研究原理及相对应的实验方法,造成对实验题的恐惧,导致失分较多。
3.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题目不同的主要因素就是条件不同,审题的关键是将这种条件找出来。
4.关注图像、图表、考查处理信息能力。用图象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利用图像信息,寻找相关量之间的关系,是求解复杂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纵观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考查图像的试题越来越多。
5.要注重公式书写的规范化,注意在运算过程中习惯用字母。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物理试题考查的内容
1.2011年涉及的考点
(1)力与运动的关系:试题不仅考查了力的平衡,还考查了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认识的深刻性,尤其注重对运动现象与其内在原因之间关系的考查。
(2)功能关系:用能量大观点解题,是不同于牛顿定律的思维,高考试题注重从功能关系出发,考查能的转化问题,研究运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场与电路的关系:重视对常见电场与磁场的认识,重视场地实例研究:如点电荷的电场力,电场中场强、电势、电势能的关系;重视场中带电体的受力与运动的分析,重视对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动态分析,以及交流电路灯基本特点(如交流电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功率匝数比关系的运算)
2.试题对应的知识点
从上表数据中可以看出,2011海南卷的命题重点比较集中与必修2和选修3-1,单独考查必修1的题目较少,但是必修1中的牛顿定律始终贯穿于其他考点中。
二、试题的能力要求
1.体现能力首位的特点
高考试题以物理知识为载体,但却没有一味追求考点分布的均衡性,而是把能力的考查放在了首位,选择最能体现学生能力的命题点。如试题将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电磁感应类问题放在了必考的最后,能体现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要求。(不过个人认为这道题因为情景陈旧,所以难度稍小了些,对物理成绩中等和较好的同学没有好的区分度,选拔作用不大)
2.体现了课标理念,重视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2011年高考题试图从最基本的物理学方法角度来考察学生的学科能力,如等效替代法,图像法,估算法,分析法等相对2010年考查的更多。
三、试卷命题特点
1.试题结构和内容相对稳定,常考知识点突出
2.试题更加注重学科能力的考查
第6题要求对导线框切割磁感应线产生感应电流的图像进行选择,所给磁场的形状略为新鲜,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一定要求;
第10题考查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和运动时间问题,题型常规,情景相对比较简单,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公式,再分析情景。
如题14是一道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题,情景上与常规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略有不同,它采用验证2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守恒,还使用了光电门,近年高考实验题当中光电门的使用是很多的,上次讨论的新课标卷实验中也有光电门,我们在以后的实验复习当中要特别注意光电门的使用。
3.Ⅰ级知识点细化,重视理解能力考查,难度不大
如第7题直接考物理学史,第11题考查变压器基本特点、输出功率、电流电压关系等都是最基本的知识点,整份试题没有个性化试题,即新情境试题没有,给人感觉都似曾相识,考生考后均感觉良好。
四、试题中不足之处
1.联系生产生活的试题很少,可以说基本没有,不利于考生建模能力的考查;
2.新情境试题欠缺,整份试题显得很陈旧;(第5题可以说是物理老师就讲过)
3.整套试题难度不大、试选拔优秀考生能力下降。
五、备考建议(重点学习考纲)
1.加强对基本和重要物理概念及规律(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的物理意义的理解和把握。重物理模型的建立和理解,平时所学的规律都是经过简化以后物理模型所对应的规律,只有找到题目所述的是什么模型,才能用这个模型所对应的物理规律来解决。
2.要重视实验。实验的过程是不断展现和审视物理事实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动手中分析和思考的过程,对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去学会思考和分析物理问题具有直接的帮助,与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相辅相成。针对物理实验,要重点抓住两点:一是原理,二是误差处理。许多学生把实验题当做计算题来做,不研究原理及相对应的实验方法,造成对实验题的恐惧,导致失分较多。
3.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题目不同的主要因素就是条件不同,审题的关键是将这种条件找出来。
4.关注图像、图表、考查处理信息能力。用图象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利用图像信息,寻找相关量之间的关系,是求解复杂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纵观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考查图像的试题越来越多。
5.要注重公式书写的规范化,注意在运算过程中习惯用字母。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