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文化由来已久,在中外文化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思想的博大、内涵的精深,影响着每一个社会人。感恩是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人的心态是否健康,家庭是否美满,人际关系是否融洽,都取决于是否具备感恩意识。在现代企业里,感恩的作用同样不可替代,它是企业和谐进步的根本,是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柱。
感恩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企业和职工对社会的感恩意识,二是企业和职工对客户的感恩意识,三是企业和职工对合作伙伴的感恩意识,四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双向感恩”意识,五是职工与职工之间的感恩意识。
“双向感恩”,是企业和职工相互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具体体现。简单地讲,一是企业感恩职工。只有企业首先对职工的辛勤劳动感恩,与职工共同分享创造的成果,才能促使职工对企业感恩,进而提升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二是职工感恩企业。只有职工对企业的关怀感恩,形成敬业爱岗、维护企业利益等行为自觉,才能推进企业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平煤股份十矿是中平能化集团所属大型骨干煤矿。长期以来,十矿紧紧围绕“建设平安和谐矿区”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初步探索出“双向感恩”文化的建设路径。
一、全面开展感恩教育,展现“双向感恩”的层次性
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是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需要开展周密细致的人文关怀和润物无声的心理疏导。实践证明,越是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这种积极的心理干预就越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倡导和谐理念,激发职工感恩情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十矿通过强有力的形势任务教育,给广大职工及时打“预防针”,增强其抵御危机的心理“免疫力”。最为关键的是,把和谐感恩理念纳入到教育活动中,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思想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理顺自己和企业之间的感恩关系,激发起干部职工“企业有难、人人有责”“我是企业人,要做主人事”的思想意识。近两年开展的“四德”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教育活动。通过在月底总结会上隆重表彰“四德”标兵,有意识地加强对从众心理的引导,使评选活动成为一种激励行为,在抵御经济危机中起到了稳定队伍、凝聚人心的作用。
倡导安全理念,巩固职工报恩心态。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关爱生命才能筑造和谐。十矿的瓦斯涌出量居全省首位,安全生产压力巨大。如何保持企业平稳发展?除了加大安全投入、狠抓安全管理外,稳扎稳打的心理引导,常干常新的安全教育,不安全不生产的政令执行,就是十矿实现持久安全生产的法宝。安全学谈教育,是2008年以来十矿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工程、亮点工程。安全学谈教育在全矿各个层级普遍展开,主要采取上级找下级谈话的方式。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疏通了上下级之间的心理隔阂,取得了心连心的良好效果,使干部职工体会到了企业对职工生命的关爱,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心理转型,形成人人讲安全、不安全不生产的良好局面。
二、营造感恩互动氛围,展现“双向感恩”的体验性
领导要率先感恩。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领导者要对职工心存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为企业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他们作出的巨大贡献。实践告诉我们,关爱职工、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是企业施恩、领导者施爱于职工的关键所在。为此,十矿领导班子成员自觉“从我做起”,开展了领导干部包队学习调研活动。在深入基层时,要求基层减免招待程序,以民主座谈、班组调研为主,开展双向交流、平等对话,“零距离”接触广大职工群众,了解职工的心理动态,解决基层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问题,有效激发了基层的工作热情。
职工要知恩图报。职工只要感恩党和政府,感恩企业和岗位,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就会明显增强。2008年,十矿在组织职工大唱爱党爱国歌曲、培育职工感恩意识的基础上,开始重点帮助职工树立“感恩岗位”的理念,并定期进行检查与考核。同时,开展了“心存感恩看变化”系列活动,通过企业面貌和职工风貌的今昔对比,使职工群众感觉到岗位来之不易,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三、建立工作运行机制,展现“双向感恩”的系统性
健全的机制是一切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感恩文化建设亦是如此。感恩文化建设要关注两类人,建立两种机制。一是关注党员干部,建立党员感恩机制。党员干部是各项工作的骨干,也应是践行感恩文化的楷模。十矿坚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广大党员干部,激励他们无私奉献、回报企业的积极性。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提升党员感恩意识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的资源。组织开展党员回报社会的义务活动,在捐款、献血、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感召更多的职工群众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二是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关怀和谐机制。企业领导干部按照思想上扶志、工作上扶持、生活上扶困的原则,坚持推行基层联系点制度,经常听取困难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合理诉求,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党组织和企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使感恩逐渐成为职工自觉自愿的文化行为。
感恩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企业和职工对社会的感恩意识,二是企业和职工对客户的感恩意识,三是企业和职工对合作伙伴的感恩意识,四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双向感恩”意识,五是职工与职工之间的感恩意识。
“双向感恩”,是企业和职工相互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具体体现。简单地讲,一是企业感恩职工。只有企业首先对职工的辛勤劳动感恩,与职工共同分享创造的成果,才能促使职工对企业感恩,进而提升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二是职工感恩企业。只有职工对企业的关怀感恩,形成敬业爱岗、维护企业利益等行为自觉,才能推进企业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平煤股份十矿是中平能化集团所属大型骨干煤矿。长期以来,十矿紧紧围绕“建设平安和谐矿区”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初步探索出“双向感恩”文化的建设路径。
一、全面开展感恩教育,展现“双向感恩”的层次性
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是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需要开展周密细致的人文关怀和润物无声的心理疏导。实践证明,越是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这种积极的心理干预就越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倡导和谐理念,激发职工感恩情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十矿通过强有力的形势任务教育,给广大职工及时打“预防针”,增强其抵御危机的心理“免疫力”。最为关键的是,把和谐感恩理念纳入到教育活动中,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思想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理顺自己和企业之间的感恩关系,激发起干部职工“企业有难、人人有责”“我是企业人,要做主人事”的思想意识。近两年开展的“四德”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教育活动。通过在月底总结会上隆重表彰“四德”标兵,有意识地加强对从众心理的引导,使评选活动成为一种激励行为,在抵御经济危机中起到了稳定队伍、凝聚人心的作用。
倡导安全理念,巩固职工报恩心态。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关爱生命才能筑造和谐。十矿的瓦斯涌出量居全省首位,安全生产压力巨大。如何保持企业平稳发展?除了加大安全投入、狠抓安全管理外,稳扎稳打的心理引导,常干常新的安全教育,不安全不生产的政令执行,就是十矿实现持久安全生产的法宝。安全学谈教育,是2008年以来十矿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工程、亮点工程。安全学谈教育在全矿各个层级普遍展开,主要采取上级找下级谈话的方式。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疏通了上下级之间的心理隔阂,取得了心连心的良好效果,使干部职工体会到了企业对职工生命的关爱,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心理转型,形成人人讲安全、不安全不生产的良好局面。
二、营造感恩互动氛围,展现“双向感恩”的体验性
领导要率先感恩。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领导者要对职工心存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为企业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他们作出的巨大贡献。实践告诉我们,关爱职工、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是企业施恩、领导者施爱于职工的关键所在。为此,十矿领导班子成员自觉“从我做起”,开展了领导干部包队学习调研活动。在深入基层时,要求基层减免招待程序,以民主座谈、班组调研为主,开展双向交流、平等对话,“零距离”接触广大职工群众,了解职工的心理动态,解决基层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问题,有效激发了基层的工作热情。
职工要知恩图报。职工只要感恩党和政府,感恩企业和岗位,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就会明显增强。2008年,十矿在组织职工大唱爱党爱国歌曲、培育职工感恩意识的基础上,开始重点帮助职工树立“感恩岗位”的理念,并定期进行检查与考核。同时,开展了“心存感恩看变化”系列活动,通过企业面貌和职工风貌的今昔对比,使职工群众感觉到岗位来之不易,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三、建立工作运行机制,展现“双向感恩”的系统性
健全的机制是一切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感恩文化建设亦是如此。感恩文化建设要关注两类人,建立两种机制。一是关注党员干部,建立党员感恩机制。党员干部是各项工作的骨干,也应是践行感恩文化的楷模。十矿坚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广大党员干部,激励他们无私奉献、回报企业的积极性。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提升党员感恩意识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的资源。组织开展党员回报社会的义务活动,在捐款、献血、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感召更多的职工群众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二是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关怀和谐机制。企业领导干部按照思想上扶志、工作上扶持、生活上扶困的原则,坚持推行基层联系点制度,经常听取困难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合理诉求,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党组织和企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使感恩逐渐成为职工自觉自愿的文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