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谷电价与用户侧储能成本动态联动模型

来源 :供用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f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户侧配置储能后通过移峰填谷和节约基本电费获益,随着储能单位造价持续下降,现行峰谷分时电价平衡性将被打破。在分析用户侧储能配置对电网公司收益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峰谷电价与用户侧储能成本动态联动模型,提出峰谷电价动态调整策略,测算用户侧储能合理发展规模。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政府能源与电价主管部门引导用户侧储能合理发展和建立峰谷电价动态调整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配电自动化终端的安全稳定运行,对配电网的可靠性有重要影响。为实现对配电自动化终端运行状态在线评价,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在线评价方法。首先,建立了配电网大数据平台框架,介绍了基于IEC 61970的公共信息模型的配电网数据统一建模方法,实现了基于Hadoop云平台及关系型数据库Oracle的大数据存储,并利用关联规则算法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配电自动化终端状态评价体系;然后,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了配电自动化终端在线评价;最后,应用某工程实例验证了该大数据评价平台的可行性。
能源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对继电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继电保护分布式架构、高可靠自愈性和全网可观可测性要求出发,将新型传感和通信技术与继电保护装置深度融合,基于物理状态和多元故障辅助传感信息,以及5G公网、LAN和终端直通(device to device,D2D)等无线信息通信技术提出了装置级继电保护技术方案;并且基于全网可观可测性,提出了基于LoRa无线通信技术和智能录波器的平台级继电保护运维方案,为继电保护的后续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文中的目标是研究真空中火花老炼对电极表面状况的影响。通过比较真空间隙火花老炼前后电极的表面状况,分别研究了Cu和SUS304两种电极的老炼过程对于电极表面状况的影响。同时在实验回路中加入限流电阻,研究老炼过程中不同击穿能量对于电极表面状况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了针对Cu电极的真空间隙,火花老炼后电极的表面状况与老炼过程中的击穿能量有关,与电极表面的初始粗糙度无关。击穿能量越小,电极表面越平滑。因此,较小的击穿能量能将真空间隙的绝缘强度老炼得更高,而具有不同初始粗糙度的真空间隙在火花老炼后的绝缘强度差别不
用户侧储能系统直接面向生产、医疗和社区等用户,储能安全运行是重中之重.因缺乏针对锂离子电池的专用灭火剂,储能系统的发展受到约束.在锂离子热失控机理分析基础上,搭建了
针对传统的测风塔在风电场实际测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测风声雷达技术与BP神经网络为基础开展风电预测研究。首先,介绍了测风声雷达在风电产业多种场景应用中的优点;其次,提出了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与神经网络的风电预测算法;最后,以安徽女儿岭风电场声雷达测风塔采样数据为例进行预测算法验证,分析了10、30、70、80、85、95 m处风速对应的BP神经网络最优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基于集成经验模态分解与神经网络预测算
使用中心性指标对网络中的节点和线路进行相对重要性排序,是识别网络中关键节点和关键线路,进而进行脆弱性评估的常见方法。但是由于没有考虑电网独特的拓扑结构,使用一般复杂网络理论的中心性指标进行电网脆弱性评估会出现偏差,为此基于电气参数对中心性指标进行重新定义,以便更好地进行电网脆弱性评估。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重新定义的中心性指标,能够使电网中心性分布集中于少数关键节点和线路,有助于识别电网脆弱性。
介绍了标准规定的空气绝缘隔离开关开合容性小电流试验的回路,以及标准中对其进行的理论分析,结合实际试验时得到的波形,对比并分析了此回路和不含有电感以及电源侧电容很小
局部放电发生时会伴随着发光现象,光学法是一种重要的局部放电检测方法.作为局部放电光学检测的基础,需要对GIL中局放光学信号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文中对不同结构、不同规格
文中提出了一种应用于126 kV真空灭弧室的新型触头结构,对其电弧特性进行了分析。该触头由内部弧触头和外部主触头构成,弧触头是一对直径为100 mm的3/4匝线圈型纵磁触头,燃弧时能产生纵向磁场有效控制电弧;主触头是一对直径140 mm的环形平板触头,其结构简单,电阻较小。合闸状态导通额定电流时,主触头和弧触头均有电流流过。开断故障电流时,外部主触头先分闸,使电流转移至内部弧触头。电流转移后,内部弧触头再进行分闸操作,从而使真空电弧主要在内部弧触头上产生和燃烧。文中对该新型触头进行了燃弧实验与分析,实验结
研究一种基于数字实时微差原理的合并单元测试仪检定方法,通过对模拟信号高速采样后经过FPGA系统输出IEC 61850-9-2规约的连续数字报文,并通过误差模型实时完成了数字误差的叠加,用该方法实现的装置可以理解为1台可以设定任意比差和相位差数值的高精度合并单元,从而完成对合并单元测试仪的误差校准。经过对误差模型的实时仿真和实物测试,其误差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都能满足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该成果的应用将有助于完善国家数字化电能计量的溯源体系,对于全面推进数字化电能计量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