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介绍如何结合技校学生的特点,将实物演示与启发讨论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讨论 启发 演示 多媒体
各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点,教师需要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运用。本文以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结合技校学生的特点,在实物演示过程中积极开展启发讨论,因材施教。
一、在实物演示过程中开展探究讨论
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许多章节的教学中都会运用到实物演示这一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程的特点,通过实物演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展开探究讨论,在启发讨论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如在讲解磁电系测量机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观察实物模型演示。当可动线圈通入电流后,载流线圈受电磁力矩作用偏转。首先,教师提出:在固定的永久磁铁产生的磁场中,线圈通电后会出现什么现象?此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通电线圈在固定永久磁铁产生的磁场中受到电磁力而发生偏转这一现象,教师借机导出这正是磁电系测量机构的主要工作原理,并配合以原理图的板书讲解。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讨论:指针是否有电磁力这个转动力矩的推动,就可以完成指示读数的功能?指针摆动时测量机构中的游丝有何变化?从而引出游丝产生反作用力矩的原理。
随后,教师让学生讨论磁电系测量机构的工作磁场和分析线圈通入反方向电流后指针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磁电系仪表只能直接测直流。随后,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仪表游丝和可动线圈上,讨论游丝和线圈导线的粗细会对仪表带来什么样的正负面影响等。
最后,讨论一个关键问题:磁电系的测量机构的结构决定了其量程小和过载能力小,如何才能扩大此类仪表的量程?结合复习第一章所讲解的仪表由测量机构和测量线路组成,引出下一个知识点——直流电流表与直流电压表扩大量程的测量线路。
通过这一连串问题的讨论,教师把磁电系测量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与磁电系仪表的特点联系起来分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一过程中,讨论主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的需要,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适度。技工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故问题难度不宜过大,否则太难了使学生无话可说,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但也不应太容易,这样会使学生缺乏成就感,影响其参与的兴趣。问题设计要由浅至深,循序渐进,难易适中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跃跃欲试。
讨论是联系老师与学生间的纽带,但讨论不能完全取代讲解。教师的讲解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该讨论则讨论,该讲解则讲解,需把实物演示与讨论和讲解有机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发现结论或结果,从而逐步培养和发展探索研究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二、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工具结合,促进演示过程中的讨论
运用多媒体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中有不少复杂的测量机构和电路原理图,可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使学生通过形象的视觉效果,更直观、更明了地掌握知识,并节省了教师作图的时间。需特别指出的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还可有效促进讨论。比如在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电与磁的相互作用过程时,让学生观察后,将更有利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但是,教学中不宜不分内容、不分情况地采用多媒体,需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并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结合,因为实物、挂图及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工具仍然有其所长,所以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工具相结合,教学效果会更好。比如,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演示某仪表的工作原理时,结合仪表实物,现场操作演示仪表的使用并展开讨论,效果更好。在拆解仪表分析仪表内部结构的过程中,可就实物拆装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对各种新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如果给他们提供碰碰、摸摸、做做的机会,他们就会兴奋和激动,希望把眼前的问题弄个明白。教师要让学生多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现不足。在讨论过程中,粉笔和黑板这一传统教学工具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把学生不同意见的要点及时地写在黑板上,留下时间、空间让学生对比思考。同样,在讲解一些计算例题时,适当采用板书,一步一步地讲解,也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仅采用多媒体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创造有利于讨论的氛围
由于种种原因,技工学校的学生相当部分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以前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较少参与讨论。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以及教育的研究者,有责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开展有效的讨论,创造有利讨论的氛围很有必要。
不少技校学生以前只有在被教师点名的情况下,才会被动地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且这些学生以前往往听到较多的是批评,进入技工学校后,他们都渴望进步。针对这种情况,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把课堂讨论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发表意见,教师对主动举手参与讨论者,答对加分,答错不但不扣分,还要给予鼓励,对其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予以充分肯定。对学生的进步应采用不同的表扬方式,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值得肯定。合适的鼓励、表扬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引导,学生与老师很自然地就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和互动关系,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在此氛围下,即使是以前学习提不起精神的学生也会出现明显的进步。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才可能成功。当课堂气氛逐步活跃后,教师还需加强控制,使之活而不乱,形成良性循环。
学生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学习,不但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能力。因为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肯定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手能力非常重要。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正是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讨论,一方面培养了更灵活敏捷的思维、更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用口语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与人交际的能力。在培养技术工人或技师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固然重要,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不可忽视。这些能力还对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让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有后劲。
结合技校学生的特点,根据具体教学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思想,把实物演示与启发讨论有机结合。创造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讨论的氛围,并把多媒体与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有机结合,在实物演示过程中积极开展探究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的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苏倩.对技校学生因材施教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增刊.
[3]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讨论 启发 演示 多媒体
各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点,教师需要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运用。本文以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结合技校学生的特点,在实物演示过程中积极开展启发讨论,因材施教。
一、在实物演示过程中开展探究讨论
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许多章节的教学中都会运用到实物演示这一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程的特点,通过实物演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展开探究讨论,在启发讨论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如在讲解磁电系测量机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观察实物模型演示。当可动线圈通入电流后,载流线圈受电磁力矩作用偏转。首先,教师提出:在固定的永久磁铁产生的磁场中,线圈通电后会出现什么现象?此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通电线圈在固定永久磁铁产生的磁场中受到电磁力而发生偏转这一现象,教师借机导出这正是磁电系测量机构的主要工作原理,并配合以原理图的板书讲解。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讨论:指针是否有电磁力这个转动力矩的推动,就可以完成指示读数的功能?指针摆动时测量机构中的游丝有何变化?从而引出游丝产生反作用力矩的原理。
随后,教师让学生讨论磁电系测量机构的工作磁场和分析线圈通入反方向电流后指针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磁电系仪表只能直接测直流。随后,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仪表游丝和可动线圈上,讨论游丝和线圈导线的粗细会对仪表带来什么样的正负面影响等。
最后,讨论一个关键问题:磁电系的测量机构的结构决定了其量程小和过载能力小,如何才能扩大此类仪表的量程?结合复习第一章所讲解的仪表由测量机构和测量线路组成,引出下一个知识点——直流电流表与直流电压表扩大量程的测量线路。
通过这一连串问题的讨论,教师把磁电系测量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与磁电系仪表的特点联系起来分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一过程中,讨论主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的需要,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适度。技工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故问题难度不宜过大,否则太难了使学生无话可说,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但也不应太容易,这样会使学生缺乏成就感,影响其参与的兴趣。问题设计要由浅至深,循序渐进,难易适中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跃跃欲试。
讨论是联系老师与学生间的纽带,但讨论不能完全取代讲解。教师的讲解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该讨论则讨论,该讲解则讲解,需把实物演示与讨论和讲解有机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发现结论或结果,从而逐步培养和发展探索研究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二、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工具结合,促进演示过程中的讨论
运用多媒体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中有不少复杂的测量机构和电路原理图,可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使学生通过形象的视觉效果,更直观、更明了地掌握知识,并节省了教师作图的时间。需特别指出的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还可有效促进讨论。比如在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电与磁的相互作用过程时,让学生观察后,将更有利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但是,教学中不宜不分内容、不分情况地采用多媒体,需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并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结合,因为实物、挂图及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工具仍然有其所长,所以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工具相结合,教学效果会更好。比如,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演示某仪表的工作原理时,结合仪表实物,现场操作演示仪表的使用并展开讨论,效果更好。在拆解仪表分析仪表内部结构的过程中,可就实物拆装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对各种新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如果给他们提供碰碰、摸摸、做做的机会,他们就会兴奋和激动,希望把眼前的问题弄个明白。教师要让学生多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现不足。在讨论过程中,粉笔和黑板这一传统教学工具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把学生不同意见的要点及时地写在黑板上,留下时间、空间让学生对比思考。同样,在讲解一些计算例题时,适当采用板书,一步一步地讲解,也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仅采用多媒体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创造有利于讨论的氛围
由于种种原因,技工学校的学生相当部分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以前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较少参与讨论。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以及教育的研究者,有责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开展有效的讨论,创造有利讨论的氛围很有必要。
不少技校学生以前只有在被教师点名的情况下,才会被动地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且这些学生以前往往听到较多的是批评,进入技工学校后,他们都渴望进步。针对这种情况,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把课堂讨论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发表意见,教师对主动举手参与讨论者,答对加分,答错不但不扣分,还要给予鼓励,对其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予以充分肯定。对学生的进步应采用不同的表扬方式,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值得肯定。合适的鼓励、表扬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引导,学生与老师很自然地就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和互动关系,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在此氛围下,即使是以前学习提不起精神的学生也会出现明显的进步。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才可能成功。当课堂气氛逐步活跃后,教师还需加强控制,使之活而不乱,形成良性循环。
学生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学习,不但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能力。因为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肯定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手能力非常重要。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正是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讨论,一方面培养了更灵活敏捷的思维、更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用口语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与人交际的能力。在培养技术工人或技师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固然重要,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不可忽视。这些能力还对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让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有后劲。
结合技校学生的特点,根据具体教学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思想,把实物演示与启发讨论有机结合。创造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讨论的氛围,并把多媒体与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有机结合,在实物演示过程中积极开展探究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的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苏倩.对技校学生因材施教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增刊.
[3]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