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的电视市场依旧在纷繁的竞争以及政策的影响下不断演绎着“变化”二字。电视荧屏之外,节目版权之争纵深推进、多屏收视测量如火如荼、微|尊电视指数正式上线……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以及对有限受众资源争夺愈演愈烈的局势,电视台和节目制作方也在夹缝中不断探寻着变化,利用自己所长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本文基于2014年CSM媒介研究所有调查城市收视调查数据,对2014年中国电视市场的总量特征、受众变化及节目竞争格局进行回顾分析,以期在不断的变化中找寻电视市场的走向,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收视总量变化及特点
纵观近五年来观众规模和收视时长的变化,从2010年开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式新媒介传播平台以及收看设备的普及,人均收视时长逐年下降,在2014年降至161分钟,达到了五年来的谷底。2012年由于伦敦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带动,收视时长有所反弹,上升至169分钟。2013年,人均收视时长再次下降,回落至2011年的水平线以下(图1)。
细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收视时长,新媒体依然在15-34岁观众群中渗透着自己的影响力,青年观众的收视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35-64岁观众人均收看分钟数相比2013年也略有下降。电视的忠实观众依然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另外,15-34岁观众年轻电视观众的流失原因主要也是由于该年龄段观众规模的缩小。2014年15-24岁和25-34岁观众的平均到达率分别下降至43%和53%,但年龄在15-34岁的每个实际电视观众的收看时长则分别上升到209分钟和215分钟,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留下来的年轻忠实观众对电视平台的依赖和关注仍在缓慢提升。
各级频道竞争现状及变化
2014年,各级频道的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延续了上一年的状况。中央级频道依托强大的资源优势,市场份额相比2013年有明显提升,抢占了省级非上星频道以及市级频道的部分市场。纵观整体,省级上星频道以32.6%的份额继续领跑收视市场,紧随其后的中央级频道和省级非上星频道分别占有29.5%和20.1%的份额(图2)。频道竞争力的差别源于不同类型观众的收视选择。中央级频道在中老年群体所占市场份额更大,且随着年龄增长,市场份额不断增高。相较之下,省级上星频道在观众年龄的市场份额分布上呈现相反趋势,年龄越小的观众更愿意收看省级卫视的节目。
电视内容市场的竞争与博弈
2014年电视内容市场纷繁依旧,主打荧幕收视的依旧是电视剧、新闻以及综艺这三大巨头,其总收视量占到了所有节目收视量的56.7%(图3)。政策的刺激促使着频道对于强势节目类型进行内容升级,优秀的节目形式不断吸引观众的眼球,除去综艺、新闻、电视剧依旧保持相对较高的资源使用效率外,表现突出的还有生活服务类节目,其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逐年提升。
电视剧:白2015年1月1日开始,从4+x到一剧两星。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二集。电视剧以内容为王,好剧资源被少数平台掌控,独家首播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了电视剧的主要播出模式,二家、三家和四家上星联播方式也是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
新闻节目: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市级频道的新闻类节目资源使用效率较高,且资源利用率较上年均有所提升。与上星频道相比,地面频道领衔新闻节目创新,2014年播出的新闻类新节目中有94.3%的新闻常态新节目是地面频道播出的。
综艺节目:2014年省卫视频道综艺节目的特征表现为:①湖南卫视周五晚间档等季播栏目常态化编排。②浙江卫视《中国喜剧星》、辽宁卫视《大谦世界》等喜剧类节目大量涌现,传递正能量。③深圳卫视《极速前进》、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等户外真人秀蔚然成风。④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北京卫视《妈妈听我说》“爸爸”类型继续火热荧屏。⑤北京卫视《最美和声》、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好声音引燃激情。⑥江苏卫视《明星到我家》、湖北卫视《如果爱》等真人秀类型多样化,人物关系挖掘向纵深发展。
综观2014年的电视市场,在多屏竞争逐渐加剧的大背景下,上星频道加大了扩张自己竞争力的步伐,地面频道也在与卫视的博弈中力图扭转相对不利的局面。同时,良性竞争的加剧却难掩电视收视份额在全媒体消费市场中的萎缩。面对2015年“一剧两星”带来的严峻局势,电视媒体要更加深刻地探寻变化,谋求发展,在优化自身实力的同时将优势最大化,唯有深谙局势方能在竞争中取得突破。
本文基于2014年CSM媒介研究所有调查城市收视调查数据,对2014年中国电视市场的总量特征、受众变化及节目竞争格局进行回顾分析,以期在不断的变化中找寻电视市场的走向,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收视总量变化及特点
纵观近五年来观众规模和收视时长的变化,从2010年开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式新媒介传播平台以及收看设备的普及,人均收视时长逐年下降,在2014年降至161分钟,达到了五年来的谷底。2012年由于伦敦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带动,收视时长有所反弹,上升至169分钟。2013年,人均收视时长再次下降,回落至2011年的水平线以下(图1)。
细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收视时长,新媒体依然在15-34岁观众群中渗透着自己的影响力,青年观众的收视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35-64岁观众人均收看分钟数相比2013年也略有下降。电视的忠实观众依然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另外,15-34岁观众年轻电视观众的流失原因主要也是由于该年龄段观众规模的缩小。2014年15-24岁和25-34岁观众的平均到达率分别下降至43%和53%,但年龄在15-34岁的每个实际电视观众的收看时长则分别上升到209分钟和215分钟,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留下来的年轻忠实观众对电视平台的依赖和关注仍在缓慢提升。
各级频道竞争现状及变化
2014年,各级频道的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延续了上一年的状况。中央级频道依托强大的资源优势,市场份额相比2013年有明显提升,抢占了省级非上星频道以及市级频道的部分市场。纵观整体,省级上星频道以32.6%的份额继续领跑收视市场,紧随其后的中央级频道和省级非上星频道分别占有29.5%和20.1%的份额(图2)。频道竞争力的差别源于不同类型观众的收视选择。中央级频道在中老年群体所占市场份额更大,且随着年龄增长,市场份额不断增高。相较之下,省级上星频道在观众年龄的市场份额分布上呈现相反趋势,年龄越小的观众更愿意收看省级卫视的节目。
电视内容市场的竞争与博弈
2014年电视内容市场纷繁依旧,主打荧幕收视的依旧是电视剧、新闻以及综艺这三大巨头,其总收视量占到了所有节目收视量的56.7%(图3)。政策的刺激促使着频道对于强势节目类型进行内容升级,优秀的节目形式不断吸引观众的眼球,除去综艺、新闻、电视剧依旧保持相对较高的资源使用效率外,表现突出的还有生活服务类节目,其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逐年提升。
电视剧:白2015年1月1日开始,从4+x到一剧两星。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二集。电视剧以内容为王,好剧资源被少数平台掌控,独家首播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了电视剧的主要播出模式,二家、三家和四家上星联播方式也是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
新闻节目: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市级频道的新闻类节目资源使用效率较高,且资源利用率较上年均有所提升。与上星频道相比,地面频道领衔新闻节目创新,2014年播出的新闻类新节目中有94.3%的新闻常态新节目是地面频道播出的。
综艺节目:2014年省卫视频道综艺节目的特征表现为:①湖南卫视周五晚间档等季播栏目常态化编排。②浙江卫视《中国喜剧星》、辽宁卫视《大谦世界》等喜剧类节目大量涌现,传递正能量。③深圳卫视《极速前进》、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等户外真人秀蔚然成风。④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北京卫视《妈妈听我说》“爸爸”类型继续火热荧屏。⑤北京卫视《最美和声》、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好声音引燃激情。⑥江苏卫视《明星到我家》、湖北卫视《如果爱》等真人秀类型多样化,人物关系挖掘向纵深发展。
综观2014年的电视市场,在多屏竞争逐渐加剧的大背景下,上星频道加大了扩张自己竞争力的步伐,地面频道也在与卫视的博弈中力图扭转相对不利的局面。同时,良性竞争的加剧却难掩电视收视份额在全媒体消费市场中的萎缩。面对2015年“一剧两星”带来的严峻局势,电视媒体要更加深刻地探寻变化,谋求发展,在优化自身实力的同时将优势最大化,唯有深谙局势方能在竞争中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