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秘笈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410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走向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如何才能尽快地成长起来?面对教学科研的多种压力,如何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做了一段时间的教师工作,如何避免职业倦怠?……读了刘波老师的《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一书,或许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刘波是一位青年教师,2001年大学毕业后到浙江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任教。在从事教师工作的十一年间,他从不满足于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总是不断地思考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并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育在他的眼里就成了一项常做常新的事业,有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读刘波老师的《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一书,有如下几点体会:
  第一,兴趣是成长的原始动力
  有一句话耳熟能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人们就会全力以赴地扑在这件事情上,努力将其做好。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一位教师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充满兴趣,他就会想方设法去追求卓越。
  刘波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作为一名心理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利用自己在大学里所学习的知识,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于是他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对学生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写出了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调研报告,也让自己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清晰的认识。国内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动态和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刘波老师非常感兴趣的。对这些教育动态的分析和研究,使其能始终站在学科教学研究的制高点上,一览众山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深究,也往往使这些案例成为课堂教学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体悟到学科学习的乐趣。
  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促使刘波老师逐渐形成了研究的习惯。做教师的时候,他常常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草根研究”;做了学校的教科室主任之后,他非常明确地将教科室定位为——为学校管理做“高参”、给教师发展当“教练”、使学校宣传成“高手”,助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要向报刊投稿,他会认真琢磨研究,搞清楚不同栏目对稿件的要求,以便做到有的放矢;为了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科研水平,他积极主动地为教师推荐专业和综合性的杂志,成立教师读书协会,甚至帮助教师推荐文章。
  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很感兴趣、充满激情的教师,总是可以在本领域做出突出的成绩,并使得该领域成为学校的特色,在本地区甚至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身边也比比皆是。有一个好老师就有一门特色学科,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呵护校长和教师的教育志趣,营造适宜校长和教师兴趣滋长的土壤,是我们今天特别需要去做的。
  第二,学习是成长的重要阶梯
  经过四年的师范教育,是否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大量的事实证明:未必!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学习其实更加重要。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文化底蕴,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首先,要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同样的学科内容,不同的老师教起来差异很大,有的可以让孩子们非常愉快地接受和理解,有的可能越教学生越糊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习惯有很多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也显而易见,有的老师能够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各得其所,也有的教师常常让孩子们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多向身边的教师、任教的学生求教,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才有可能走上成长的阶梯。
  其次,要多向专家学者学习。牛顿有一句话非常著名:“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实践,专家可能已经有了现成的经验,如果自己再去瞎子摸象般地走一遍,会非常浪费时间。刘波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非常善于向专家学习、充分利用专家资源的人。身边的专家中,有的是师徒结对的关系,有的是学科教学方面的同伴,有的是教育科研方面的引路人;远程的专家中,有各主要教育媒体的编辑,有享誉全国的教育工作者,还有新媒体在线的主持人等。这些专家一旦认识了,刘波都会借助网络等多样化的途径,和他们建立长久的联系,在互动交流中获得滋养。
  再次,要向书本学习。杨绛认为: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者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时去。想想看,确实如此,读书也是另外一种向专家学习的形式。只不过很多专家远隔千山万水,相见很难,需要通过书本、文字这一媒介,走入专家的内心世界中去,和自己推崇的专家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从中找到自己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位置。
  向书本学习的意义还不仅仅如此。朱永新教授有四句经典的名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无论是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学校培养目标的厘定,还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都与国民的阅读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自身的阅读和学习显得格外重要。
  第三,创新是成长的不竭源泉
  教师如果满足于常态化的、有着固定节奏和频率的工作,时间久了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很多学校都在研究如何防止或者避免教师职业倦怠行为的出现,并采取了不尽相同的举措。其实,克服职业倦怠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要让教师意识到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是新的,充满着新的挑战。
  刘波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找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育科研的方式进行探索并寻求突破的人。如前所述,刘波老师在教学上并不局限于将自己的心理学课上好就满足,而总是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逼着自己去实践和思考。刚参加工作不久,他就做起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文章,调查了本校500多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花费了3个多月的时间进行数据输入和情况分析,完成的第一项研究报告就获了奖。这样的研究拓展了他的思路,也让他学会了在平凡的教育现象中找寻值得探究的问题的本领,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刘波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大家证实了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很多老师比较惧怕教育科研。一方面觉得自己没什么好写的;另一方面又觉得搞研究加重了负担,给自己增添了工作量,是一项忙中添乱的事情。刘波老师通过自身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教学和科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教学工作是(下转第42页)(上接第93页)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理解。
  我自己几年前在一所初中担任校长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科研室主任告诉我,教师写不出教学论文,想编辑一本教师的论文集都很困难。怎样解决这一困难呢?我们采取的还是课题研究的方式。比如说由数学组的老师选定一个课题,准备上一节公开课,并请教师自主备课。课备好之后,教研组在一起研讨,讨论教案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并要求教师将这些活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教案修改,请区里的教研员以及专家过来,再次组织研讨活动,通过专家引领来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新认识。下一步深入课堂组织教学,教师认真记录学生在上课中的一些反应和表现,以此判断教学内容和进程是否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研讨活动,前前后后进行了好几次,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最后这位教师上出了一节水平很高的公开课。课后教师将自己所记录的最初设想以及每一次改动的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写出了一篇将近8000字的文章,连她自己都感到惊讶。
  我们面对的学生经常在变,我们的社会状况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都需要在课堂上有所反映,因此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始终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中的新动向以及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真问题”,通过教育科研的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逐一解决,你就会发现,教育本身也是一项极具创新意义的事业。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教育教学的“创新”实践时,就会获得自身专业成长的不竭力量。
  (作者单位: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 上海 200092)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案例】  正是放学做值日的时间,值日小组长撅着嘴气呼呼地来到办公室找我:“老师,毛毛又逃走了!这个学期他都逃了N回值日了!”值日组长告诉我,今天大家发现毛毛又准备溜回家,于是,他们藏起毛毛的饭盒试图阻止,谁知毛毛大发雷霆,在大声吼叫的同时,不断敲打课桌,吓得同学们赶紧归还饭盒,任由他回家了。  这个学期,班级开展“值日明星小队”评比,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可是,唯独这个毛毛依然我行我素,一点
【案例】  我认识他,每次月考的金牌之星。他的班主任夏老师是我的好友,在我面前无数次地提起过他,以他为傲。他在我面前哭了很久:“连续两次我都没有进入金牌之星,这一次数学拖腿更严重。我知道再这样下去我就完了,可是每次上数学课都别扭。我以前特别崇拜老班,就是现在也很崇拜他,他对我也很好,但是现在感觉越来越怪了。也许是上次学校要求订书我没订,也许是上次我给语文老师打的分太低了,反正老班现在对我特冷漠,以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知识涵盖了历史、地理、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落实课程的目标,就需要有一定的认知关键点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概念图能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及其联系用形象的图表显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它的介入无疑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增添了有力的支柱。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性地使用概念图,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指导学生通过有效绘制或运用概念图,把纷繁复杂
Michael White和David Epston在其编写的《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叙事疗法,即通过倾听来访者的问题故事,从中找出“闪光事件”,以唤醒其内在的积极力量,进而重构其人生故事,促使其认知改变。本文试通过学生案例,探讨叙事疗法在心理疏导中的运用。  一、缘起  一天,一位家长打来电话:“方老师,班上是不是有个同学叫小怡?女儿回来说,小怡经常拿着
作为一名任教多年的品德课老师,我一直关注品德课的“生活性”,把“源于生活,立足生活,指导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旨,还大胆开发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源,让生活走入课堂。2010年12月15日,我执教了一堂品德教研课《快乐的冬天》(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对课程的生活性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触。  【案例描述】  那一天,我和一(三)班的孩子们一起走进了《快乐的冬天》。我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期待
“对孩子讲讲和平很重要,因为这个世界不太平,珍爱是关键。”这是澳大利亚斯蒂芬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每执教关于“战争与和平”话题时,我总希望通过生动详实的图片、影像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历史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让他们树立居安思危、报效祖国的志向,养成心怀感恩、珍惜生活的情怀。这是我看到“和平是什么”课题时的最初想象。  没想到,随着镜头的推进,活动的深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别样的“和平”!  印
锦鲤是很多养鱼爱好者喜爱的观赏鱼。其神奇之处在于,在小鱼缸里饲养,它只能长到两三寸长;放到大鱼缸或者小池塘中,能长到六寸到一尺长;放进大湖之中,则会长达三尺。锦鲤能长多大,与池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由锦鲤和池塘,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今天的经典教育,引发对“应该打造一个怎样的‘池塘’”的思考。由于对经典教育理解的缺失与浅薄、经典诵读做法的单一以及诸多固化思维的牵绊,我们在经意与不经意间制造了一个又
人物速描    张云鹰,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中心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人民教育》《特区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封面人物,中国教育学会“区域骨干教师成长促进计划”讲师团特聘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聘校长(教师)培训专家,全国优秀校长,深圳市“十佳”优秀校长,“张云鹰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出版《教育智慧与学校创新》(列入教育部特级教师计划、中国特级教师文库)《开放式习作教学》等9部专著,
“问题学生”历来是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更是一个教育的难题。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是选择顺其自然,“自生自灭”?还是高压政策,绝对权力?或是一味讨好,息事宁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有效?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可以重塑一个问题学生的未来?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可以使问题学生有一个美丽的转身呢?  新课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明确要求教师应该善
笔者担任班主任十余年,常有年轻班主任前来请教工作经验,但笔者却从未认真思考、定位过自身的班主任角色,只是追求着做一个对班级事务和学生问题能迅速反应和灵活处理、有办法的班主任。而郑立平老师的《如何定位班主任的角色》引起了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品读文章,笔者有许多感受要与读者共享。  【引领者】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起着引领者的作用,引领精神,引领思想,引领行为。一个理想班级的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