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为例,探讨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的作用,指出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推进学校专业拓展全面对接产业链,专业教学全面对接产业链,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实训基地;教育质量
实训基地是集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素质训导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场所,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对实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训基地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校一直致力于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建设。从2008年起,学校围绕创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略,开展了创建国家级服装实训基地的研究、申报和建设,遵循“先进性、仿真性、开放性、产学研相结合”等四大原则的建设思路,已建成有包括国家级中职教育服装实训基地、国家级纺织品质检中心、广东省中职教育服装实训中心、广东省中职教育汽车维修实训中心、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在内的五个高水平实训基地。学校建成的国家级中职教育服装专业实训基地,现已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中专业实力强、管理水平高、服务对象广、示范作用大的培养培训高、中、初级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技能人才的基地,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我校建设实训基地的具体措施,探讨高水平实训基地对中职学校的促进作用。
一、推进专业拓展全面对接产业链
1. 提升学校专业实训能力和水平。
实践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开展。反过来,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引进优秀的教师队伍,又能够不断提升学校的专业实训能力和水平。如2010年,我校服装实训基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成二栋新实训大楼,使服装实训基地的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设有数码印花车间、电脑绣花车间、数控裁床车间、服装工艺车间和服装版房车间等三十多个实训场室。各个实训场室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实施校部二级管理,能够满足1500多名全日制学生的实训需要。实训基地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引入,大力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教学,引进了美国格柏(Gerber)三维立体裁剪系统等先进的软硬件,计算机主干网络全部达到1000兆光纤传输。此外,我校还承办有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建成了国家纺织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中山工作站;设立了名师工作室,聘请了一批著名时装设计师和专家教授为我校专业建设专家顾问。通过这些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大提升了我校专业的实训能力和水平。
2.推进专业拓展全面对接产业链。
实训基地的作用是为企业和院校搭建沟通的平台,通过实训基地这个平台,能够全面推进学校专业拓展全面对接产业链,使学校能够对接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如我校的服装专业实训基地是目前广东省最大的中职教育服装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根据服装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服装产业链中设计、生产、检测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开设了对应专业和专业方向。同时,基地的建设也紧跟服装产业链的延伸,在原有服装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服装展示、服装模特、服装营销和纺织品质量检测等专业。对接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学校专业不断拓展。
3.促进学校“全、深、高”的产学研一体化。
实训基地既是教育教学、生产实习场所,又是钻研开发新技术场所,通过实训基地,能够使校企文化互相渗透,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如我校依托和服务当地服装产业,以服装实训基地和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平台,与中国纺织科学院、中山市科技局、广州美院、20多位国家级专家、400多名服装设计师、100多间企业等开展全面、深度和高端产学研合作,为珠三角服装产业群,培养包括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在内的各类专业人才,全方位推进专业对接产业链;为杉杉集团等100多家服装企业提供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改造、服装检测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共建了国家级纺织品质检中心等一批高端实训基地。
二、推进专业教学全面对接产业链
1.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实训基地的重点是创新教学。在实训基地的教学过程中,要求采用多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创新模式。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学校可以依托实训基地和当地行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链,以技能为核心,按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学生在学习与实训期间,全面对接产业,开展定向模块化学习和训练,促使学生向自己喜爱的专业方向发展,经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不仅能学到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能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成为企业争抢的技能人才。
2. 促进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拓展专业的教学空间,使得原来无法开设的课程、不能进行的实训成为可能,改革和丰富了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在课程设置上,制定出以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为主导的模块式课程计划,使课程设置更贴近企业、贴近生产。在课程结构上,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项目模块,每个模块都注重将职业岗位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有机结合,以体现知识综合化、结构模块化的职业教育课程特色。在教材选用上,除采用国家规划或教育部规划教材外,还组织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平台可调用丰富的服装资迅来辅助教学,学生可利用丰富的软件和课件进行网络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3. 促进教学对接产业链。
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实训,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坚持为企业服务,开发设计产品,企业可以直接购买学生的设计产品方案,然后在实训基地的生产车间里将学生的作品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后再拿出去销售,从而实现“作品→产品→商品”的价值提升。
三、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全面提升中职学校教育质量
实训基地能够调动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合作,锻炼师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推动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和品牌含金量的全面提升。
1.提升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高水平的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促进中职学校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竞赛、技能考证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2007-2010连续四年,我校师生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制作与模特表演竞赛,共夺得6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和7个三等奖。
2.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对于在实训基地进行教学的教师,要求较高,这要求学校需从高校、社会和企业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因此,学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考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教师“拿起书本能讲,挽起袖子能干”,既是学校教师,又是企业技师。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实训基地去任职或兼职,如我校服装专业教师杨珊兼任了杉杉集团意丹奴品牌的设计总监。正是这些“双师型”教师与企业的高度融合,才使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建立起一支师德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教师队伍。
3.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实训基地建设好后,除了能够满足学校师生的教学实习需求外,还能够为其他兄弟学校师生提供一流的专业实训机会,在完成教学任务前提下也面向社会开放,为厂企提供技能与管理人员的培训、新技术的推广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如我校从2005年至今,与当地行业、企业合作,为1000多间企业累计培训员工一万多人。
实践证明,中职学校通过建设全面对接产业链的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把专业建设全面融入产业链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够激发职业教育的潜能,使职业教育在与企业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和人才交流中实现角色的转变,能够提高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朱礼平.中职服装实训基地管理探讨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0,(11).
[2]王贵兰.“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3]陈林德.职业学校产业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09,(11).
责任编辑 朱守锂
关键词:中职;实训基地;教育质量
实训基地是集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素质训导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场所,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对实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训基地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校一直致力于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建设。从2008年起,学校围绕创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略,开展了创建国家级服装实训基地的研究、申报和建设,遵循“先进性、仿真性、开放性、产学研相结合”等四大原则的建设思路,已建成有包括国家级中职教育服装实训基地、国家级纺织品质检中心、广东省中职教育服装实训中心、广东省中职教育汽车维修实训中心、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在内的五个高水平实训基地。学校建成的国家级中职教育服装专业实训基地,现已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中专业实力强、管理水平高、服务对象广、示范作用大的培养培训高、中、初级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技能人才的基地,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我校建设实训基地的具体措施,探讨高水平实训基地对中职学校的促进作用。
一、推进专业拓展全面对接产业链
1. 提升学校专业实训能力和水平。
实践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开展。反过来,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引进优秀的教师队伍,又能够不断提升学校的专业实训能力和水平。如2010年,我校服装实训基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成二栋新实训大楼,使服装实训基地的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设有数码印花车间、电脑绣花车间、数控裁床车间、服装工艺车间和服装版房车间等三十多个实训场室。各个实训场室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实施校部二级管理,能够满足1500多名全日制学生的实训需要。实训基地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引入,大力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教学,引进了美国格柏(Gerber)三维立体裁剪系统等先进的软硬件,计算机主干网络全部达到1000兆光纤传输。此外,我校还承办有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建成了国家纺织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中山工作站;设立了名师工作室,聘请了一批著名时装设计师和专家教授为我校专业建设专家顾问。通过这些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大提升了我校专业的实训能力和水平。
2.推进专业拓展全面对接产业链。
实训基地的作用是为企业和院校搭建沟通的平台,通过实训基地这个平台,能够全面推进学校专业拓展全面对接产业链,使学校能够对接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如我校的服装专业实训基地是目前广东省最大的中职教育服装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根据服装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服装产业链中设计、生产、检测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开设了对应专业和专业方向。同时,基地的建设也紧跟服装产业链的延伸,在原有服装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服装展示、服装模特、服装营销和纺织品质量检测等专业。对接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学校专业不断拓展。
3.促进学校“全、深、高”的产学研一体化。
实训基地既是教育教学、生产实习场所,又是钻研开发新技术场所,通过实训基地,能够使校企文化互相渗透,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如我校依托和服务当地服装产业,以服装实训基地和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平台,与中国纺织科学院、中山市科技局、广州美院、20多位国家级专家、400多名服装设计师、100多间企业等开展全面、深度和高端产学研合作,为珠三角服装产业群,培养包括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在内的各类专业人才,全方位推进专业对接产业链;为杉杉集团等100多家服装企业提供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改造、服装检测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共建了国家级纺织品质检中心等一批高端实训基地。
二、推进专业教学全面对接产业链
1.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实训基地的重点是创新教学。在实训基地的教学过程中,要求采用多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创新模式。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学校可以依托实训基地和当地行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链,以技能为核心,按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学生在学习与实训期间,全面对接产业,开展定向模块化学习和训练,促使学生向自己喜爱的专业方向发展,经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不仅能学到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能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成为企业争抢的技能人才。
2. 促进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拓展专业的教学空间,使得原来无法开设的课程、不能进行的实训成为可能,改革和丰富了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在课程设置上,制定出以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为主导的模块式课程计划,使课程设置更贴近企业、贴近生产。在课程结构上,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项目模块,每个模块都注重将职业岗位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有机结合,以体现知识综合化、结构模块化的职业教育课程特色。在教材选用上,除采用国家规划或教育部规划教材外,还组织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平台可调用丰富的服装资迅来辅助教学,学生可利用丰富的软件和课件进行网络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3. 促进教学对接产业链。
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实训,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坚持为企业服务,开发设计产品,企业可以直接购买学生的设计产品方案,然后在实训基地的生产车间里将学生的作品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后再拿出去销售,从而实现“作品→产品→商品”的价值提升。
三、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全面提升中职学校教育质量
实训基地能够调动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合作,锻炼师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推动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和品牌含金量的全面提升。
1.提升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高水平的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促进中职学校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竞赛、技能考证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2007-2010连续四年,我校师生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制作与模特表演竞赛,共夺得6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和7个三等奖。
2.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对于在实训基地进行教学的教师,要求较高,这要求学校需从高校、社会和企业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因此,学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考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教师“拿起书本能讲,挽起袖子能干”,既是学校教师,又是企业技师。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实训基地去任职或兼职,如我校服装专业教师杨珊兼任了杉杉集团意丹奴品牌的设计总监。正是这些“双师型”教师与企业的高度融合,才使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建立起一支师德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教师队伍。
3.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实训基地建设好后,除了能够满足学校师生的教学实习需求外,还能够为其他兄弟学校师生提供一流的专业实训机会,在完成教学任务前提下也面向社会开放,为厂企提供技能与管理人员的培训、新技术的推广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如我校从2005年至今,与当地行业、企业合作,为1000多间企业累计培训员工一万多人。
实践证明,中职学校通过建设全面对接产业链的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把专业建设全面融入产业链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够激发职业教育的潜能,使职业教育在与企业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和人才交流中实现角色的转变,能够提高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朱礼平.中职服装实训基地管理探讨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0,(11).
[2]王贵兰.“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3]陈林德.职业学校产业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09,(11).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