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涛,一个“血友病”患者的思考与作为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jo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涛依旧坐在轮椅上,坐了近30年的轮椅,指着APP上展示的一张照片,让大家注意看。
  那张照片上,一位母亲正在给一个瘫坐在炕上的“血友病”患儿注射“凝血八因子”。那个男孩单薄、瘦弱,一双黑亮的眼睛里,正闪出一种难得的微笑。男孩儿瘫坐的那炕很简陋,就是乡下那种供一家人睡觉的土炕。炕上有一铺很破旧、很单薄的被子。炕的周围好像什么都没有,真正的家徒四壁。
  关涛说,大家注意到了吗?这个画面背景里,囊括的这个家庭所有的家什,加起来的价值甚至买不了一支凝血八因子。这一刻,关涛的神情凝重。他接着说,一支治疗“血友病”的八因子需要450元,刨去可以“医保”报销的部分,患者个人也要承担100多元。而这个家庭的全部家当,甚至卖不了100元。
  大家看着那个画面,全场顿时一片寂静。
  这是在以“友爱,友希望”为主题的血友病关爱活动启动会上,关涛发言中讲到的。当时,关涛正在向大家介绍我国“血友病”患者的生存状况。不久前,他所在的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合作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关涛说,我国“血友病”患者家庭年收入在5千元至1万元的,占31.7%;收入在1万元至2万元的,占31.2%;而患者治疗的支出,有43%的患者每年支出在2万元至10万元;其中还有8%的患者每年的支出是0至4500元。关涛说,这部分患者基本上是没有治疗的。他们时刻面对着病痛、残疾,甚至死亡的威胁。他还说,一个家庭,当发现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患有“血友病”,正受着出血的痛苦和面临残疾的危险时,基本都会倾其所有为孩子治病。可相当多家庭,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倾其所有也买不了几支治疗血友病的药物,或者为孩子治病而使原本还过得去的家庭,很快就变得一贫如洗。
  这时,我忽然想起2016年9月,四川省慈善总会项目部主任张丽娟跟我说的一件事情。她说,他们慈善会正在为“血友病”患者募捐,要建立一个“血友病”患者救助基金。她对我说,许多“血友病”患者的家庭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贫困患者家庭。这些家庭的“血友病”患儿,尽管他们的治疗费用大部分可以报销,但治疗费用需要他们现行垫付。张丽娟说,据他们了解,这些家庭就是因为连垫付的钱都拿不出来,从而耽误了孩子的治疗。张丽娟说,这些家庭本来就很困难,有一个“血友病”患儿,便更是雪上加霜,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陷入深思的我,忽听关涛又说:“据我们的调查,我国成人“血友病”患者中有10%至20%,因为贫困,几乎没有过什么治疗。这些没有治疗的患者,不但会终身残疾,还会在关节出血时忍受着巨大的疼痛。剧烈的疼痛,会使“血友病”患者无法入眠。”关涛说,一个人如果24小时,甚至48小时无法入眠,会是怎样一种情况?是要崩溃的!根本无法忍受。正是因为如此,这些患者往往会用吗啡、杜冷丁这些麻醉药品止痛。一支吗啡或杜冷丁只需要2毛錢,买不起450元一支的凝血八因子,2毛钱一支的吗啡还是能承担的。但吗啡、杜冷丁虽然能止住一时的疼痛,能使他们入睡几个小时,但不能治病。同时,还会加重患者的残疾程度。关涛说,他自己就曾经有过3年服用吗啡、杜冷丁等麻醉药品的惨痛却无奈的经历。他说,所有贫困的“血友病”患者,无钱治病的患者差不多都有这样的经历。
  关涛说这些,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关爱我国的“血友病”患者。
  那天,那个“友爱,友希望”活动的主旨,就是呼吁大众关注“血友病”患者,凝聚社会多方力量,帮助他们进行标准治疗,远离残疾,提高生活质量!
  这个活动是2017年5月6日,中华慈善总会携手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在北京召开的。而关涛就是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理事长。
  关涛本身也是一名“血友病”患者。40多年前,关涛出生不久就开始承受关节的不断出血和无休止的剧烈疼痛。就是因为家庭生活的拮据和当时有限的治疗条件和医学水平,当然更由于缺少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关爱。在病痛的煎熬中,关涛双腿残疾了,再也无法直立行走了。12岁那年,关涛不得不坐上了轮椅,不得不用自己羸弱的双手日复一日地去转动轮椅的车轮。从那时起,他再没能站立起来,并不得不告别了学校、课堂,结束了他恋恋不舍的校园生活。
  但是,残疾了的关涛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一刻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进步、奋斗与思考,没有满足自己能够活着,不甘心就这样没有尊严地生活着。他在冥思苦想:为什么得“血友病”的人都要饱受疾病折磨?为什么“血友病”人不能活得有尊严些?他的内心深处萌生了要改变血友病患者疾苦状况的强烈愿望。他要以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博爱的胸怀,向社会呼吁,呼吁社会更多地了解“血友病”患者的苦衷与难处,呼吁社会给“血友病”患者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他希望着,努力着,目的就是让更多的“血友病”患者,摆脱他那样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有效治疗而终身残疾的命运。
  2000年,关涛通过多方不懈地努力,联系到爱心企业,在爱心企业的资助下,成立了北京第一家非营利性“血友病”病人组织——“血友之家”,并建立了为“血友病”患者服务的网站,为“血友病”患者搭建起自助、互助、关爱的平台,赢得了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众的重视、理解和支持,为越来越多的“血友病”病人开启了健康生活之路,使来自全国各地的“血友病”患者在这个平台找到了归属感和奋斗目标。
  关涛创办“血友之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开始,他们没有工作场所、没有办公设备、没有运营经费、没有丝毫经验、没有专职员工,没有任何收入、没有一天假期、没有升职奖励、没有外界关注、没有鲜花、掌声和荣誉,付出的却是日复一日艰辛还需忍痛的工作。“血友之家”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有人的接听患者求助电话;对每一个患者,既有心理上的安抚,又有实际的帮助。
  关涛和“血友之家”同仁的积极奉献和不懈努力,让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社会大众对“血友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使更多的关爱和救助惠及到尽可能多的患者家庭中去。为了更好地帮助“血友病”患者,关涛根据“血友病”患者的实际困难和迫切需求,设计了一些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慈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血友之家”救助全国各地困苦、危重的血友病患者超过300人,一次次帮助血友病患者在与死神的对决中,改写自己的命运。一些患血友病的孩子,有了他们的帮助,得到了及时、有效、有保证的治疗,渐渐从轮椅上站起来,已经可以和健全的孩子一样正常地生活了。
  2012年2月,关涛创办的“血友之家”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这让关涛和“血友之家”踏上了全新的征程。这一年,在关涛的带领下,“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救助了107名贫困血友病患者,遍布了全国的24个省、市、自治区,救助额超过50万元。
  这许多年来,关涛转动着身下的轮椅,为“血友病”患者的新生到处奔波。在“血友病”治疗药品短缺时,他曾四处呼吁,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并促成问题的解决;为使治疗“血友病”的昂贵药物能够纳入国家的“医保”体系,他曾不停地奔走呼吁,为促成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贡献了重要力量。
  现在,在全国的许多地方,在与对“血友病”患者的慈善救助和“血友病”治疗的相关场合,我们依旧会常常会看到关涛忙碌的身影。
其他文献
笑与爱(慈善漫画選登2)
期刊
我总也忘不了那个一直簌簌发抖的女孩儿。她是我在贵州南部山区一个农户家见到的。  那是1999年冬季的一个傍晚。  我走进她家那简陋的小屋时,同去的伙伴正招呼我赶快往回走。那时,天已经开始暗淡了。再晚,就很难走出大山了。  可我还是在她家里停留了一会儿。她家里只有她和她生病的父亲。她父亲见有外人来,吃力地从一个很小很破旧的床铺上起来,痛苦地喘着在屋里走了两步,就又躺回到床铺上了,没有说一句话。  我
慈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慈善文化引入校园,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越来越多的人把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自2013年,昆明市“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昆明9所学校开始试点,4年、21所学校、4万余名中小学生……昆明“慈善之花”开遍校园,“慈善文化”已深入学生心中。孩子们言语轻轻、以礼相待、助人为乐等行为表现令人欣慰,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下
我与慈善的缘分是因为小时候吃了太多的苦。就像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段关于春天的故事。  自小父亲多病,母亲改嫁,生活艰辛。寒冬腊月里,脚指头脚后跟裸露在外。1969年,年长我4岁的堂哥张庆发去辽宁锦西(葫芦岛)当兵。婶婶见我衣衫褴褛,就把换下来的长衫短裤、棉袄背心给我穿,虽不合身,我千恩万谢。村里办喜事和匠人上门一般会增加几个菜,我常站在门口看热闹,乡邻看到都会给一些好吃的,让缺失母爱的我心
一直以来,我以为慈善只是一些迷信的人们模仿伟大的佛祖——释迦摩尼的行为,或是有些人在记者媒体面前装模作样,打着“慈善为悲”的旗号却不做实事。确切地说,我曾经并不了解慈善的真正含义。但中华慈善总会编辑的《慈善读本》让我对慈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小册子主要讲述了世界需要慈善、慈善是每个人的责任、慈善是一种分享、慈善需要关爱与尊重、慈善组织与管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慈善六个方面的内容。在阐述每一
街边有一个修伞的门店,其实我也不知道那叫不叫店,它是在两栋楼的中间缝隙上盖了一块遮雨板而成的一个小隔段,无论风晴雨雪,总有一个年届七十开外的老大爷来此坐镇。我上下班总经过那条繁忙的街道,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留心那位老大爷。他的头发几近全白,衣服朴素而整洁。下雨天时,穿在脚上的那双旧鞋还沾着泥迹。修伞的担子放在逼仄得仅容一人通过的店里,担子的边缘插着许多旧伞骨。  老大爷坐在门边的一把靠椅上,面前放着一
看,大海的寂寥。一道无法穿越的线封锁着它,这道线与整个穹隆连在一起,只在海滩处留下空隙。一艘船。意志高昂,带着隆隆的轰鸣驶离了海岸。西斜的太阳,温和的云朵,阵阵海风催人远行。船在前进,在空中留下黑色的烟尘,在海上留下白色的浪花,前进,行驶在平静的波涛上。它驶到海天交接处,穿越那道界线,只剩下高高的桅杆依稀可见;这最后的迹象也终于消失了!  总有一天,注视那同一条神秘的线,你会看到一缕袅袅升起的青烟
6月18日,中华慈善总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会议听取了中华慈善总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华慈善总会第五届理事会成员以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宫蒲光当选为新一届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爱文出席会议并讲话。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武国定出席会议并致辞。  王爱文代表民政部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充分肯
咱们在外面吃饭,没人请客,与饭店老板也不认识,必须花钱。怎么能吃饭不给钱还赚钱呢?这是个真事儿,是发生在侯长喜身上的事儿。  侯长喜是北京人,由部队转业在天津市曲艺团说相声。有一次,他二哥从北京来看他,他陪着他二哥领略天津的著名景点商场,到了中午,他二哥没玩够,说:“咱随便吃点儿什么,然后再接着玩吧?”“行!”他们看见马路边有一个小拉面馆,侯长喜说:“咱俩来碗拉面,省时省事,吃完咱接着逛?”他二哥
走进银花镇响河村,沿路顺河而上,不远一处跨河越溪的小平板桥,随即映入眼帘。从沟口到沟脑十里长河,共有5座。每座桥头竖立着陕西省第一届慈善协会会长徐山林题写的“慈安桥”石碑,红字黑底,庄严醒目。当地干部群众说:“金桥银桥,不如慈安桥”“有了慈安桥,昔日群众、学生赤脚渡水甚至丢掉性命的苦愁化为记忆,当今农民脱贫摘帽的喜悦已成现实。扶贫攻坚,脱贫摘帽,慈安桥功不可没”。这些慈安桥,就是县慈善协会近年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