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她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但是,相当一部分社会人士,甚至是美术教师,在重视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以“画得象不象,理论懂不懂”来衡量学生。结果使得一部分学生对此丧失信心,失去兴趣,老师辛苦教了,学生却无心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除了客观因素,我觉得,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在此我想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了解学生心理,着重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无论学什么,兴趣应该是最重要的。在学生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于是本来的天性就被慢慢扼杀。上美术课时,只重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或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也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我们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
例如在上五年级下册《弯弯的小路》一课时,有的学生就想画笔直的小道,可这样的表现就缺失了这节课的重点,无法更有效的表现出小路的纵深感。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通过欣赏,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创造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我们要改变教师的观念、学校的观念、社会的观念。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
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赢得学生的亲睐。
三、改变教学模式,实施愉快教育
要使学生“乐学”,教师的“乐教”是关键。愉快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懂得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多形式多渠道地鼓励学生,让它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把愉快教育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如:在一堂课的开始,播放一段中速钢琴乐曲,就会给学生创造一种安宁、幽静的环境气氛,安定学生情绪;在学生画画时,选择合理的乐曲,创造一个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例如在上五年级《舞台美术设计》时,我让学生分组合作,每组成员分配工作让他们用所学知识自己摆姿势、自己制作饰品、道具,自己演绎,沉浸在一片轻松乐曲当中。
总之,这些快乐的获得,学生便拥有了一种精神财富,便能促使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他们的直觉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和相关技能也会逐步提高,这无疑将使他们收益一生。所以,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应转变观念,提高素养,共把美术课堂编织成为学生的乐园!
【作者单位:温州市龙湾区状元镇第三小学 浙江】
但是,相当一部分社会人士,甚至是美术教师,在重视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以“画得象不象,理论懂不懂”来衡量学生。结果使得一部分学生对此丧失信心,失去兴趣,老师辛苦教了,学生却无心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除了客观因素,我觉得,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在此我想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了解学生心理,着重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无论学什么,兴趣应该是最重要的。在学生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于是本来的天性就被慢慢扼杀。上美术课时,只重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或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也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我们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
例如在上五年级下册《弯弯的小路》一课时,有的学生就想画笔直的小道,可这样的表现就缺失了这节课的重点,无法更有效的表现出小路的纵深感。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通过欣赏,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创造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我们要改变教师的观念、学校的观念、社会的观念。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
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赢得学生的亲睐。
三、改变教学模式,实施愉快教育
要使学生“乐学”,教师的“乐教”是关键。愉快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懂得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多形式多渠道地鼓励学生,让它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把愉快教育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如:在一堂课的开始,播放一段中速钢琴乐曲,就会给学生创造一种安宁、幽静的环境气氛,安定学生情绪;在学生画画时,选择合理的乐曲,创造一个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例如在上五年级《舞台美术设计》时,我让学生分组合作,每组成员分配工作让他们用所学知识自己摆姿势、自己制作饰品、道具,自己演绎,沉浸在一片轻松乐曲当中。
总之,这些快乐的获得,学生便拥有了一种精神财富,便能促使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他们的直觉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和相关技能也会逐步提高,这无疑将使他们收益一生。所以,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应转变观念,提高素养,共把美术课堂编织成为学生的乐园!
【作者单位:温州市龙湾区状元镇第三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