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1-0101-01
课标要求:通过实例,掌握IF条件函数的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IF条件函数是OFFICE办公软件中Excel的一个知识点,在EXCEL前面章节中已经学习了求和、求平均的基本算法。本节课是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对条件函数的认识以及应用。让学生体验到EXCEL表格处理的强大功能,并要求学生掌握IF条件函数的语法结构和应用,养成良好的表格处理数据的能力。本节内容主要包括:IF条件函数的语法结构、单层应用以及多层嵌套的应用。
教学目标:
⑴理解IF条件函数的语法结构。
⑵掌握IF条件函数处理简单的数据表格。
⑶举一反三,学会IF条件函数的多重嵌套的应用。
教学重点:IF条件函数的使用原理及单层应用
教学难点:多重嵌套的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导入新课
1.1教师活动:同学们,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数据,需要按照一些条件来进行处理。如学校里学生的考试成绩、单位的员工的税收计算等,前面一节我们学习了求和、求平均的算法,可以解决相关的求和和平均成绩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要进行成绩评定,按照给定的税收标准来计算不同级别的员工的税收等等,这时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呢?
1.2学生活动:学生运用Excel软件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xls”文件,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任务一: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计算所给的表中学生的总成绩以及班级学生的各科的平均成绩。
任务二:按照教师根据考试成绩表给出的条件,分别给出学生的成绩评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为引出条件函数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应验处理工作中的数据,亲身感受数据的复杂性,进一步发现问题。
1.3发现问题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谈谈刚才完成任务的感受。
学生回答:任务一可采用上一次课程的知识顺利的完成,可是在解决任务二的时候发现已有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教师归纳、提问:在一张较大的表中要分别给出不同成绩的评定,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逐个给出评定,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容易出错。我们有没有较好的方式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
1.4体验IF函数的功效
教师演示:在Excle中打开“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xls”,运用上一次可得内容较快的解决任务一。然后,完成任务二。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计算,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函数处理表格的好处,激发学生学习运用IF函数处理表格的兴趣,对Excel中条件函数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完成新课导入。
2条件函数的描述及简单条件函数的应用
2.1教师活动:给出条件函数的公式IF(Logical_test,Value_if_true, Value_if_false),采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函数的涵义,即: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Logical_test1,如果目标是满足该条件,那就给定一个值Value_if_true,否则就给定另外一个值Value_if_false。然后给定一张表,要求按照给定的条件成绩大于60分为及格否则为不及格,提问“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给出表中20位同学的成绩评定?”结合下图进行讲解:
同时,在应用操作的过程中应强调使用条件函数时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输入参数时单元格不能忘记;参数的单元格必须输入正确;参数的表达公式必须正确。
2.2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应用条件函数实现依据给定的一个判断条件来计算的算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条件函数的含义以及一层嵌套函数的使用,为实现多层嵌套算法作铺垫。
3进一步引出多层嵌套函数的应用
3.1教师活动:通过简单条件函数的应用掌握条件函数的使用,提出问题“当条件增加不仅仅是单个条件后如何来解决问题”。例如:学生成绩高于90分(包含90),评为“优秀”;低于90大于等于60分的评为“合格”,都则评为“不合格”。
3.2教师演示讲解:首先将判断条件都写出,然后就是将多个条件分解成一个条件,那就是以90为界,大于等于90,那就评为优秀,否则就是小于90分的,这时就不能评为合格或者不合格了,因为90分以下又添加了条件,此时就需要再添加一个条件是否大于等于60,如果成立就是合格,否则就是不合格。
3.3学生活动:针对之前的简单的一个条件的使用,思考在添加了条件后应该如何来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动手操作,掌握条件函数中多层嵌套的应用。
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较好的同学,让课代表在课堂记录本上记录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如:回答问题正确者,讨论小组的代表等。
作业评价:教师根据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回顾与思考,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⑴成功的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手动运用Excel打开已经给定的表格“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xls”,完成了两个任务,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用已有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要求,感受到办公自动化的好处,为新内容做好铺垫;⑵师生交互较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热情高了,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上课过程中学生发言也较为轻松,本来是以为教师内有几位教师听课,学生会受到影响变得比较拘谨,但是实际的课堂效果并没有凝重而是轻松自然。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激情。不管是文科性质的课程还是像这样的理科性质的课,本来课程就缺少吸引学生的地方,如果老师毫无激情,那课堂可想而知是失败的。教师应该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主动来学习,在这点上,本节课处理的也是比较成功的。⑷注重先轻后重,逐步引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采用的是由浅到深的方式,把简单的问题讲明白了,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更易学会,据课后调查,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上掌握较好,日常处理表格中经常会使用到。
另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⑴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少,只注重了实践应用。⑵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还有部分同学反应对多重嵌套还没有很好的掌握。⑶在教学过程中讨论时间过多,导致课堂秩序的管理不够。
课标要求:通过实例,掌握IF条件函数的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IF条件函数是OFFICE办公软件中Excel的一个知识点,在EXCEL前面章节中已经学习了求和、求平均的基本算法。本节课是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对条件函数的认识以及应用。让学生体验到EXCEL表格处理的强大功能,并要求学生掌握IF条件函数的语法结构和应用,养成良好的表格处理数据的能力。本节内容主要包括:IF条件函数的语法结构、单层应用以及多层嵌套的应用。
教学目标:
⑴理解IF条件函数的语法结构。
⑵掌握IF条件函数处理简单的数据表格。
⑶举一反三,学会IF条件函数的多重嵌套的应用。
教学重点:IF条件函数的使用原理及单层应用
教学难点:多重嵌套的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导入新课
1.1教师活动:同学们,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数据,需要按照一些条件来进行处理。如学校里学生的考试成绩、单位的员工的税收计算等,前面一节我们学习了求和、求平均的算法,可以解决相关的求和和平均成绩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要进行成绩评定,按照给定的税收标准来计算不同级别的员工的税收等等,这时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呢?
1.2学生活动:学生运用Excel软件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xls”文件,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任务一: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计算所给的表中学生的总成绩以及班级学生的各科的平均成绩。
任务二:按照教师根据考试成绩表给出的条件,分别给出学生的成绩评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为引出条件函数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应验处理工作中的数据,亲身感受数据的复杂性,进一步发现问题。
1.3发现问题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谈谈刚才完成任务的感受。
学生回答:任务一可采用上一次课程的知识顺利的完成,可是在解决任务二的时候发现已有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教师归纳、提问:在一张较大的表中要分别给出不同成绩的评定,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逐个给出评定,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容易出错。我们有没有较好的方式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
1.4体验IF函数的功效
教师演示:在Excle中打开“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xls”,运用上一次可得内容较快的解决任务一。然后,完成任务二。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计算,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函数处理表格的好处,激发学生学习运用IF函数处理表格的兴趣,对Excel中条件函数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完成新课导入。
2条件函数的描述及简单条件函数的应用
2.1教师活动:给出条件函数的公式IF(Logical_test,Value_if_true, Value_if_false),采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函数的涵义,即: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Logical_test1,如果目标是满足该条件,那就给定一个值Value_if_true,否则就给定另外一个值Value_if_false。然后给定一张表,要求按照给定的条件成绩大于60分为及格否则为不及格,提问“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给出表中20位同学的成绩评定?”结合下图进行讲解:
同时,在应用操作的过程中应强调使用条件函数时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输入参数时单元格不能忘记;参数的单元格必须输入正确;参数的表达公式必须正确。
2.2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应用条件函数实现依据给定的一个判断条件来计算的算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条件函数的含义以及一层嵌套函数的使用,为实现多层嵌套算法作铺垫。
3进一步引出多层嵌套函数的应用
3.1教师活动:通过简单条件函数的应用掌握条件函数的使用,提出问题“当条件增加不仅仅是单个条件后如何来解决问题”。例如:学生成绩高于90分(包含90),评为“优秀”;低于90大于等于60分的评为“合格”,都则评为“不合格”。
3.2教师演示讲解:首先将判断条件都写出,然后就是将多个条件分解成一个条件,那就是以90为界,大于等于90,那就评为优秀,否则就是小于90分的,这时就不能评为合格或者不合格了,因为90分以下又添加了条件,此时就需要再添加一个条件是否大于等于60,如果成立就是合格,否则就是不合格。
3.3学生活动:针对之前的简单的一个条件的使用,思考在添加了条件后应该如何来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动手操作,掌握条件函数中多层嵌套的应用。
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较好的同学,让课代表在课堂记录本上记录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如:回答问题正确者,讨论小组的代表等。
作业评价:教师根据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回顾与思考,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⑴成功的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手动运用Excel打开已经给定的表格“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xls”,完成了两个任务,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用已有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要求,感受到办公自动化的好处,为新内容做好铺垫;⑵师生交互较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热情高了,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上课过程中学生发言也较为轻松,本来是以为教师内有几位教师听课,学生会受到影响变得比较拘谨,但是实际的课堂效果并没有凝重而是轻松自然。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激情。不管是文科性质的课程还是像这样的理科性质的课,本来课程就缺少吸引学生的地方,如果老师毫无激情,那课堂可想而知是失败的。教师应该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主动来学习,在这点上,本节课处理的也是比较成功的。⑷注重先轻后重,逐步引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采用的是由浅到深的方式,把简单的问题讲明白了,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更易学会,据课后调查,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上掌握较好,日常处理表格中经常会使用到。
另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⑴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少,只注重了实践应用。⑵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还有部分同学反应对多重嵌套还没有很好的掌握。⑶在教学过程中讨论时间过多,导致课堂秩序的管理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