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爱《甘肃教育》,作为长期的读者、曾经的编者和作者,在刊物30华诞的时候,真想说几句心里话。
作为作者,我认真。1982年1月,我从西北师大毕业,被分配到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当年夏天,单位组织各学科教研员到河西调研,所长段华同志说都要写出调研报告,并将选登在《甘肃教育》上。我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开始上了正轨——酒泉、张掖地区政治课的调查》是第一个交卷的,刊登在1982年《甘肃教育》第10期上,这使我非常高兴。年底,单位领导把一项采访任务交给了我,让我去现在的白银区水川镇采访当地教育发展情况。回来后,我完成了《为了造福于子孙后代——皋兰县水川公社见闻》一文,这可以说是一篇饱含深情的通讯,刊登在1983年《甘肃教育》第2期和《人民教育》第3期上。此后我还为《甘肃教育》写过几篇评论、通讯和教研文章。1984年8月起,我到省教育厅工作,20多年没有以个人名义给《甘肃教育》投过稿,当然有的文章也有我参与的成分。2006年2月第2(A)期刊登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那是我对分管工作的一点思考。回顾自己以往写的稿件,现在翻出那些文章仍感到欣慰。
作为编者,我快乐。我在省教科所(当时《甘肃教育》编辑部为省教科所)工作时,先是搞教研,后兼《甘肃教育》编辑。做编辑工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先睹为快,乐在其中。经常读到一些领导、教授等名人的文章,从中能知道好多事情、经验、政策和理论。但从刊物的角度看,有的篇幅应当压缩,有的个别文字需要斟酌。主编岳正宗同志对我说,有把握的你就改吧,我确实大胆又慎重地一一作了处理。责任使然,每拿上一篇稿子总要翻来覆去琢磨,自己能改的就仔细地把它改好;有一定基础、需要作较大补充修改的,便与作者联系,进行商讨。
记得文县二中的一篇报道反复修改了两次,兰州一中一位老师的文章是我上门一起研究重新确定的结构。领导要求多渠道组织稿件,不能坐在办公室等稿子。我了解到临夏州教育的几件新鲜事情,就搭长途汽车去采访。不虚此行,1983年《甘肃教育》第11期刊登了临夏州教育的一组5篇稿子,从中可以看到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气象。编辑就是服务,为他人做漂亮的嫁衣,自己还是有一种成就感。
作为读者,我受益。《甘肃教育》已经办了400多期,每一期我都翻过,新刊一到先浏览一下目录,然后或浏览或研读喜欢的文章,有时查找资料还要翻阅若干年前的刊物。从2006年开始《甘肃教育》改为半月刊,内容与教育改革和发展贴得更近了,并荣获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甘肃社科一级期刊等称号。我读《甘肃教育》,比较关注教育栏目的有关文章和熟人的文章。我知道许多人写文章是很不容易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心血的结晶,从中可以品出甘苦,听到跋涉前行的脚步声。近几年《甘肃教育》开设的“卷首语”,每一篇文章都是娓娓道来,给人以点拨、警示和积极的导向。文雨同志的《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保证》之恳切、透彻,《一字之差导致“被满意”》之严谨,等等,对教育工作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大有裨益的。
从当初作为《甘肃教育》的一名编辑,到如今成为她的一名忠实读者,每当翻开每一期带着墨香的杂志,那些过去在《甘肃教育》工作时的往事就会涌上心头,看着《甘肃教育》的每一点进步,就像看到旧时的朋友取得了大的成就,我禁不住欣喜万分,就如同多年来一个总想圆的梦在不经意间给圆了一样,我怎么能不欢喜呢!往事和喜悦如一杯放了百年的老酒,让人一饮泪双流。
在此,我只有祝《甘肃教育》越办越好!
(作者为原甘肃省教育厅总督学)
作为作者,我认真。1982年1月,我从西北师大毕业,被分配到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当年夏天,单位组织各学科教研员到河西调研,所长段华同志说都要写出调研报告,并将选登在《甘肃教育》上。我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开始上了正轨——酒泉、张掖地区政治课的调查》是第一个交卷的,刊登在1982年《甘肃教育》第10期上,这使我非常高兴。年底,单位领导把一项采访任务交给了我,让我去现在的白银区水川镇采访当地教育发展情况。回来后,我完成了《为了造福于子孙后代——皋兰县水川公社见闻》一文,这可以说是一篇饱含深情的通讯,刊登在1983年《甘肃教育》第2期和《人民教育》第3期上。此后我还为《甘肃教育》写过几篇评论、通讯和教研文章。1984年8月起,我到省教育厅工作,20多年没有以个人名义给《甘肃教育》投过稿,当然有的文章也有我参与的成分。2006年2月第2(A)期刊登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那是我对分管工作的一点思考。回顾自己以往写的稿件,现在翻出那些文章仍感到欣慰。
作为编者,我快乐。我在省教科所(当时《甘肃教育》编辑部为省教科所)工作时,先是搞教研,后兼《甘肃教育》编辑。做编辑工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先睹为快,乐在其中。经常读到一些领导、教授等名人的文章,从中能知道好多事情、经验、政策和理论。但从刊物的角度看,有的篇幅应当压缩,有的个别文字需要斟酌。主编岳正宗同志对我说,有把握的你就改吧,我确实大胆又慎重地一一作了处理。责任使然,每拿上一篇稿子总要翻来覆去琢磨,自己能改的就仔细地把它改好;有一定基础、需要作较大补充修改的,便与作者联系,进行商讨。
记得文县二中的一篇报道反复修改了两次,兰州一中一位老师的文章是我上门一起研究重新确定的结构。领导要求多渠道组织稿件,不能坐在办公室等稿子。我了解到临夏州教育的几件新鲜事情,就搭长途汽车去采访。不虚此行,1983年《甘肃教育》第11期刊登了临夏州教育的一组5篇稿子,从中可以看到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气象。编辑就是服务,为他人做漂亮的嫁衣,自己还是有一种成就感。
作为读者,我受益。《甘肃教育》已经办了400多期,每一期我都翻过,新刊一到先浏览一下目录,然后或浏览或研读喜欢的文章,有时查找资料还要翻阅若干年前的刊物。从2006年开始《甘肃教育》改为半月刊,内容与教育改革和发展贴得更近了,并荣获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甘肃社科一级期刊等称号。我读《甘肃教育》,比较关注教育栏目的有关文章和熟人的文章。我知道许多人写文章是很不容易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心血的结晶,从中可以品出甘苦,听到跋涉前行的脚步声。近几年《甘肃教育》开设的“卷首语”,每一篇文章都是娓娓道来,给人以点拨、警示和积极的导向。文雨同志的《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保证》之恳切、透彻,《一字之差导致“被满意”》之严谨,等等,对教育工作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大有裨益的。
从当初作为《甘肃教育》的一名编辑,到如今成为她的一名忠实读者,每当翻开每一期带着墨香的杂志,那些过去在《甘肃教育》工作时的往事就会涌上心头,看着《甘肃教育》的每一点进步,就像看到旧时的朋友取得了大的成就,我禁不住欣喜万分,就如同多年来一个总想圆的梦在不经意间给圆了一样,我怎么能不欢喜呢!往事和喜悦如一杯放了百年的老酒,让人一饮泪双流。
在此,我只有祝《甘肃教育》越办越好!
(作者为原甘肃省教育厅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