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计算机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0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社会需求与计算机应用人才就业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的改革意见。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考核
  
  1.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计算机教育及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快速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仿真等多媒体处理;从以前的PC个人计算机到现在的互联网,只不过是十几年光阴。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显得相对滞后的矛盾凸显,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拉大。计算机应用教育只是在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计算机各种专业化的应用软件的教育明显不足。要达到上述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还要经过个人自学和用人单位一定的培训才能适应新的工作,这对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课题。
  2.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授课方法
  现在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思路,即“板书 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视窗操作下的图标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也就是说应该以“演示 操作 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建立网络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逐步建立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作用。满足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要求。
  2.2实践技能
  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太少,实验设备档次不够,以及教师实践指导方法存在一些缺陷。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比较合适。实践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序设计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2.3考核方法
  除笔试外,应加大实验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因此,考核方法可分为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查,应特别注意理论知识和基本与实际的结合,教师应注意平时对学生的考查并注意做好记录,平时成绩占笔试成绩的50%以上,这样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能力考核可以分为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实操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实践能力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课程设计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测验,这对教师对专业设计技能的掌握和题目设计的方式与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4多媒体教室
  学校应建立综合性的多媒体教室,用于计算机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教学。多媒体教室可以实现以文字、声音、音乐、图形、图像、动画、电影、电视等方式进行“演示 操作 讲解式”的教学。多媒体教室不仅适合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而且适合其他各种专业的教学。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可以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3.计算机专业教师素质要求
  计算机教学模式现在仍然与其他学科一样,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影响尤为重大,应该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识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更新速度快,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不断淘汰更新,以及各种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学校要注意组织对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促使他们快速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
  除了教师的专业侧重外,每一个计算机教师都必须具备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能力,都能完成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模块的所有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指导。加强对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课题的开发和研究,组织教师编写和制作多媒体形式的教案、教材和各种CAI软件。在职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社会上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计算机行业应用软件变更的周期越来越短,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同步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学校应注重教师教学储备。要动员和安排教师对该课程进行学习和备课,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为开设新的专业课程做好准备,以便需要时,能很快地开出新课。
  
  参考文献:
  [1]陈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92-98.
  [2]刘儒德.影响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中国电化教育,1997,122(3).
  [3]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教育示范研究,1997(3).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渗出和L-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渗出
目的 采用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前后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Vs),以定量分析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方法 16例健康人(对照组),20例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狭窄接受PTCA支架置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治疗前1d、治疗后1周及1个月测量左前降支供血区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治疗前
目的 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技术对不同术式、不同屈光度患者术后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将均方根(RMS)值>0.3的近视160例(320眼)按屈光度大小分为5组.其中前3组(低、中、高度近视组)各40例,每人一眼应用普通LASIK切削程序(Planoscan),另一眼应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程序(Zyoptix)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第4组(低度近视组)和第5组(中度近视组)各20例(共40
目的 探讨2种护理方法对预防和改善肌注黄体酮导致局部红肿、疼痛、硬结发生的效果,以提供更好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肌注黄体酮不少于60d,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硬结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50%硫酸镁湿敷方法进行操作,实验组采用生姜联合粗盐热敷方法进行处理.结果 对照组治愈率25%,实验组治愈率87.5%.2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姜
目的 采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研究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选择经CT确诊的幕上脑出血患者41例,于发病5h~14d行双层脑CTP检查,按发病到检查时间将患者分为
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内皮祖细胞(EPC)可定向迁移入肿瘤,经VEGF/VEGFR信号途径参与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RNA干扰是由双链RNA引起的序列特异性基因沉默,主要通过小干扰RNA(siRNA)介导的靶mRNA降解,抑制基因表达.经siRNA干扰VEGF/VEGFR信号途径,抑制EPC向内皮细胞分化,有望达到抗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以及抗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目的:探讨胸腺五肽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治疗效果及脑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应用胸腺五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和企业用电量的急剧增加,电能紧缺状况日益严峻.就目前而言,我国全国上下都出现了电能短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复习阶段,尤其是考试前的备考阶段的学习方法,以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 数学教学默想法复习备考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感到诧异,放松——默想法一直是道教、佛教传统的某些派别的修炼方法,怎么会跟学数学搭上边呢?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用默想法进行修习技艺的例子。如学太极拳有默拳的方法。在传统的太极拳中,判断一个练习者是否学有所成,有一
摘要: 中专计算机课是培养中专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中专生信息应用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进行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通过模拟工作场景与学生的认知过程有机结合,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高信息技术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专计算机课程改革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学习情境评价标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推进,促进中专生综合素质提高、全面提高中专生实践能力成了中专生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