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展评审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b158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书法篆刻展是书法界的盛事,其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超出其他书法展览,这从投稿的数量可以得到印证。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的评审结果已经揭晓,获奖、入展或者落选,对于任何一个投稿者都变得意义非凡,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自律与他律
  评审的关键在于公平,而公平的前提是公正。公平、公正、公开,所谓『三公』蕴涵在评审的每个环节,并涉及参与评审工作的所有人,评审委员、监审委员、学术观察员、媒体观察员、组织者及工作人员概莫能外。
  中国书协近年来的展览评审每次都制定有《评审行为守则》,具体执行过程中究竟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这也是公众质疑评审的焦点所在。所以,在强调『自律』,提高每位评委道德约束的同时,还必须严格『他律』,采取法治手段,以铁的手腕为评审工作保驾护航。评委也好,监委也好,观察员也好,若违规以自肥却不被惩戒,长此以往谁还会遵守《评审行为守则》呢?
  在以往的展览评审和理论评奖中曾出现过一些问题并被媒体曝光,严重影响了评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呢?评审中评委为何不回避自己的学生,监审的作用又在哪儿呢?可见,建立一套完善、严厉而又切实可行的问责制度是多么的重要,并以此规范评审行为,杜绝评审中不负责任,甚至徇私舞弊的现象。
  此次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的评审,制定了一套涵盖所有参与评审人员的《行为守则》,有四点是针对所有评审委员、监审委员、学术观察员、媒体观察员、组织者及工作人员的。其一,不得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参加参评者及相关人员组织的宴请、笔会等,不得向参评者及相关人员出售自己的作品;其二,不得在评审驻地接待客人或外出会客;其三,不得以任何方式传播评审工作情况、细节和其他应当保密的内容;第四,不得为参评者拉票。
  仅此四点,信息量极大,就其执行情况笔者也略谈二一。此次评审与历次评审最大的反差在于,能在餐厅看到各位评委的身影了,而且晚饭后都在评审驻地三五成群地散步,每隔两三分钟就有副主席、书坛大腕经过身旁,感觉颇为滑稽。因为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如此大好机会,早就被粉丝啊、老板啊请出去挥毫、唱歌去了,说不定还要分批排队,哪有时间吃食堂、还散步?
  通过现场观察,比较明显的感受是,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的评审强化了评审纪律,净化评审环境,倡导风清气正,要求评委恪守职业道德,严守评审纪律,坚决反对公权私用,『如有违反评审纪律的行为,中国书协将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这是我们从评审预备会上听到的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陈洪武先生的罕见的『警戒性措辞』。而且,在《评审守则》中第一次对评审委员、监审委员、学术与媒体观察员、组织者、工作人员分别制定出明确、详细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守则。之前每届『国展』都制定有《评审守则》,但就是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托人情、走关系、背后做工作的还是很多。而且,大家把这个当成了书法的常态,不托人就获不了奖,甚至觉得制度是做给大家看的,评委缺少有效的约束,想帮谁就帮谁。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书协在书法人心中的权威性。此次评审,评委们普遍感觉到纪律更加严明,程序更加完善了,就是通过比对评委投票情况和作品实际水平,可以很便捷地考量评委的投票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评审更加纯粹和干净。
  如此风清气正,原因是两方面,一来是参与评审工作的评委、监委等严格自律,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书协启动了追责机制,对胆敢违反规定的评委,视情况给予责令改正、记录不良信用、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甚至取消评委、监委资格,不再列入中国书协评审专家库等处分。而且在技术上也为进一步追责提供了保障,即评委投出的每一票都可以很轻松地查到,这点具有很大的震慑力。组委会三令五申评审纪律,而且贴在评审现场的墙上,不是作作样子给大家看的,违规是要付出代价的,要让所有参与评审的人掂量一下违规的成本。如此,则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的权威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书坛也将迎来一个更为风清气正的局面。
  监审与观察员
  独立的学术品格对于媒体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书协在媒体通气会上也一再强调,此次邀请各大媒体来现场『观察』,并不是要大家来歌功颂德,也不是要大家来装点门面,而是对此次评审的流程和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并作学理上的分析。其实所谓的『媒体观察员』,十一年前的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审中就已设立,但据说因为『观察员』无从『观察』,这才引发了蔡树农先生《媒体似水》的一系列报道。
  展览评选中设立监审和观察员,并非十一届国展首创,然书界人士之所以对监审委员、学术和媒体观察员不抱太大的期望,原因在于之前很多次的评审中他们似乎也起不到什么太大作用,监审无非就是拿着尺子检查一下作品是否超尺寸,最后在评审结果上签签字;媒体则是发发统一的新闻稿。也难怪有些投稿者调侃:『评审哪有什么事实?统一口径就是事实!』
  在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的评审正式开始前的预备会议上,组委会不仅宣读了评审流程和评审纪律,同时还对监审委员、学术和媒体观察员提出了纪律要求,即不能干涉和影响评委的评审工作。真正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自由,所以,我理解的『坚持独立品格』,对于观察员来说不能违规,但也不应受限,不能把观察员隔离在评审的大门之外作远眺状。
  此次评审,要求监审委员、学术和媒体观察员必须从头至尾贯穿评审始终,不能形成监督的真空地带。监审委员不仅要对初评、复评和终评的评选结果进行复核,学术和媒体观察员也不是来走过程、充门面的,评审期间,他们负责组织评审委员召开座谈会,就评审机制、创作现象、审美导向、形式制作、文化根基等诸多问题进行交流,他们要将评审委员的建议进行收集,还要把他们观察到的问题予以反馈。这既是对监审和观察员职业操守的考量,对评审工作的考验,同时也是这次评审与以往的不同之处。
  所谓阳光下的评审,即所有评审环节都应经得起追问和质疑。此次『观察』工作就像一次履险,大家都领了任务,除了在客观、冷静、理性进行报道的同时,中国书协领导希望在各个媒体上都能够见到那种深度剖析的文章,希望通过大家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学理思考与善意的批评,促进展览评审改革的深入。好在中国书协及分管领导都有足够的雅量和自信来包容不同的声音,他们明确表示,尊重媒体新闻写作的自主,尊重各位独立的学术品格。   这让我们多多少少有点踏实,我们有写作发稿的任务,有独立评论的自由,没有什么附加条件。当然书协要求各家媒体在对评审工作进行报道时态度要客观、分析要理性,大概也是基于两点考虑:既不想让媒体观察员作吹鼓手,也不想因为媒体对某些环节的片面报道而引起业内人士的曲解和误读。对于媒体来说,左右为难,只写『好的一面』容易被书界人士怀疑是在吹捧书协,写『负面消息?又面临『得罪』中国书协的风险。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价值的『负面消息』。
  书协的态度与作风发生巨大变化,业内还是有目共睹的。这一次,书协的工作作风似乎更加强悍和凌厉。陈洪武书记明确表示,此次评审工作对监审和观察员不仅不设限,还要求必须履行监督职责。同时要依据评审现场的录像对电脑软件中的评审数据进行抽查。抽查验证两次,一次比一次数量多,还好,全部比对成功。这种抽查验证,是在验证电脑运行是否正常?是在调查评委投票是否公正?还是在抽查组织者与工作人员是否违规操作?好像都是。起码,如果谁在里面捣鬼,这样大面积的抽查,肯定吓出一身冷汗!因为监审委员、学术和媒体观察员全部在场,众目睽睽。这点改变貌似无关痛痒,实则是质的飞跃,是此次评审工作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不做亏心事,何怕鬼敲门?中国书协分管领导在会上声明:此次评审不预设任何人获奖,也没有一个照顾名额,而且出资方也不干预评审,书协自觉接受监审和观察员的监督。如果说,『秉公』是监审委员的职业操守,『客观』和『理性则是观察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人文操守。
  此次评审工作,中国书协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甚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应急预案。评审流程和办法是如此严谨、细致、科学,假设评委都能严格执行,监审和观察员都能履行监督职责,评审结果如何呢?获奖和入展作品相较于前几届国展是否能出现质的飞跃?在两次评审委员、学术与媒体观察座谈会上,我能够感受到这种谨慎的乐观。
  将本届国展放在当代书法史坐标上,纵向分析,进步神速。拿过去国展的作品集与现在的作品做个比较,书法水平的提高不言而喻。但横向研究,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现状是一样的,有高原,没有高峰。
  当代书法伴随着展览的催生、现代媒体传播的发达,书法教育的推广,在技术层面上的锤炼日益提高,在形式制作上花样翻新,但在文化根基的巩固上一直欠缺。一方面是展览评审机制日益完善,评审纪律三令五申,组织工作也越来越规矩,书协大概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么多。但书法创作中的深层次的审美导向以及文化积累等问题,通过一次严肃、缜密的评审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吗?
  有的评委说,老作者不参加是个遗憾,影响了国展的规格和档次,但这种声音也有质疑者:我们这些人有几个不是通过国展走出来的?有几个不是老作者?我们投稿就一定盖过现在的年轻书家?说不定我们初评就被淘汰了,我们的任务是发现人才发现好作品。有的评委认为国展可以代表当前书法创作的现状和最高水平,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评价为时过早。
  需要总结、归纳、反思的东西太多,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应为中国书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壮士断腕的决心点赞,也要给全国的作者们提个醒泼个凉水,一次国展,也就是反映当前的书法发展现状,能否代表历史最高水平,能否解决书法发展的瓶颈,能否再推出一批杰出的人才和作品?国展也就是个拖拉机,非让它拽上一辆东风重卡,不现实。
  文字审读与文化考核
  回顾当代书法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存在着不重视文化的积累与学习的浮躁之气。所以,本届国展评审设置了文字审读与面试中的文化考查两个环节。文字审读重点从文本审读、字法审读角度进行。文本审读包括对衍文、脱文、误文等方面的审查。字法审读要求字法符合规范,篆法、草法及楷、隶、行写法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形讹、错别字等。在文化考查面试中,主要通过撰写文章的方式来考察优秀入围作者的文化素质。两个阶段的文化考查,中国书协的用意十分明确,在倡导书家植根传统、锤炼技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字的规范和文化的积累。
  对优秀入围者的文化测试在五月三十日上午进行,这次文化测试采取的方式是总共出三道题,三道题里面抽两道,考生可以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这两道题目分别是要求针对明代项穆《书法雅言》和北宋朱文长《续书断》中的两段话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非死记硬背的题目,靠的是作者平时的积累和思考,所以这次考试的自由度是很大的。考卷打分的方式是三个评委,六十一份考卷,每个人都要看,每个人都要打分。每一个细节都在严格地按照规矩办。在此基础上,最终按照参评作品、现场创作与文化考核三项评分总分排名,三项分值分别为一百分、十分、十分。说白了就是在一百分基础上再加二十分,但各项分值所占比例最关键。因为现场创作按照这些闯入最后一关的人来说,大都不成问题,总分应当是在文化考察方面拉开的距离。如果是文化考察环节让作者的名次发生了剧变,那么参赛选手的文化素质一定会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没有文化的书法家,在书法的道路上不会走得太远。
  当然,文化考核在书法展赛评审中所占分值占多大比例合适,也是今后主办方要认真考虑的,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包括对作品的文字审读是严要求还是宽对待,评委意见也不统一,比如重书法形式的胡抗美先生就主张宽松,而丛文俊先生则主张严格要求。这两种观点虽然对立,但其实殊途同归,因为书法追求的『技道两进』,技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进入『道』的境界。本届国展一十六字』指导思想为『根植传统、鼓励创新、多样包容、艺文兼备』,其中『艺文兼备』讲的就是技法和文化两个方面都不可偏废。近些年中国书协主办的一些展览征稿启事中明确鼓励自作诗文,笔者从评选现场也确实看到一些自作诗文作品,获奖作品中曲庆伟先生的册页内容即是自作诗,还有一位作者的册页是用半文言文写的游记。这就说明中国书协的导向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文化的积累、作者队伍整体素养的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庆幸的是我们正朝这个方向发展。
  书法作品文句不通与错字连篇恐怕是书法家常遭人揶揄甚至诟病的主要原因。有些大胆前卫的艺术家在作品中解构文字,甚至书写没有意义的文字组合,尽管这些尝试对于书法可能性的探索是有益的,但毕竟不是主流。书法还是应坚持文字的形义的完整性这一底线,如果脱离了文字,书法也就丧失了其高贵的文化品质。部分书家对文化素质的忽视,造成了笔下大量的错字、别字,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中国书协针对这一情况,在近年全国性书法大展的评审中增加了作品审读环节,强调文字的严肃性和书法的文化品格,以强制性措施及明确的导向,促使投稿作者重视字外功的修炼。
  在文字审读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书写文本内容方面的差错,包括衍文、脱文、误文等方面,很多技法熟练的作者在这方面吃了亏,如有的作者抄写的书论前言不搭后语,属于随意肢解文本内容,还有的作者抄写古文断句不当,一句话写了半句就戛然而止,像这些作品在审读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二是简体字转换成繁体字时出错,因为简繁二者转换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投稿作品中存在一很低级的错误,如『某某云』的『云』写成了『雲』,将钟繇的『锺』写为『鐘』等等;三是生拼硬造古文字,特别是甲金文字这方面问题特别严重,因为很多字找不到对应的写法,作者又不懂构形之理,任意拼合生造,难免错谬种种了;四是篆法、草法写法不严谨、无法度,当下行草书创作占的比重最大,有的作者不理解草字的笔画连接方式而信笔挥洒,或支离字形,致使有的作品无法卒读。
  此外,作品审读环节也考验着评委的水平。书法作品中有的异形字是出于作者所依据的古籍资料,比如战国竹简上的文字,甚至有的作者会采用《六书通》或《古文四声韵》等工具书上的字,貌似错讹,其实是有出处或渊源的,这要求评委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眼光,同时审读现场配备了各种专业工具书,以备随时核查。为求稳妥,本届国展在征稿中要求作者提供所用异形字所依据的复印件等,这些措施都是防止审读过程中的误判,对评审工作起到保障作用。
  国展评审机制的改革乃至书法新秩序的建立与推进,既需要时间和毅力,更需要智慧;既需要中国书协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全体书法人的互动和配合。就好比我们需要纯洁的空气和干净的水,书法环境的维护和净化,每一个书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为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创造了良好的交际环境,丰富了英语知识,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用一句名言来形容,便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Information t
期刊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的经济合作日趋紧密,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增速下滑。随着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下降,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