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混凝土施工之我见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h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就膨胀混凝土加强带的特点、设计及施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膨胀混凝土;施工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expansion features,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reinforcing band, for your reference.Key words: expansion of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某项目工程地下室结构施工中采用了膨胀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即地下室未发现有渗漏现象,同时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很好地控制了工程造价。实践证明,混凝土结构无缝施工技术可为我国工程建设带来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1 膨胀混凝土加强带的概念及其原理
  1.1 概念
  膨胀混凝土加强带是一种采用比浇筑混凝土高一等级的膨胀混凝土,设置在建筑物混凝土收缩应力发生的最大部位,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连续浇筑混凝土的强度及抗裂、防渗性能的超长混凝土整浇浇筑技术。其适宜的应用范围:超长、超宽结构建筑物地下室、地下构筑物或地下结构等;对防渗漏、防辐射要求较高的建筑物、地下室、游泳池、地下人防工程、防核辐射掩体等。
  1.2 技术原理
  膨胀混凝土加强带的原理是在带内混凝土中掺加适量膨胀剂,通过水泥水化产物与膨胀剂的化学反应,使膨胀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产生适当膨胀,在钢筋和邻位的约束下,在混凝土中建立起一定的自应力(约0.2~0.7 MPa),使结构的收缩拉应力得到大小适宜的补偿,从而达到防止混凝土结构开裂破坏的目的。
  2 膨胀混凝土加强带的特点
  膨胀混凝土加强带的特点:a.采用膨胀混凝土加强带代替后浇带,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还增强了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及抗裂、防渗性能,有利于结构抗震;b.可很好地缩短施工工期。采用膨胀混凝土加强带施工技术,既满足了(JGJ3-2002)《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对伸缩缝间距的要求,又可连续施工超长混凝土结构不留缝且不裂,减少了分缝处理带来的麻烦,大大缩短了工期,加快了施工进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c.从理论上说,膨胀混凝土加强带是采用“抗”的方法来解决大面积、大体积钢筋混凝土收缩应力问题,但由于膨胀加强带自身的作用原理,其在建筑沉降差的控制上存在一定的缺陷;d.材料用量较少,易于控制工程造价,经济性好。
  3 膨胀混凝土加强带的设计
  3.1 膨胀加强带设置在原后浇带位置,带宽2.0 m,带的两侧布置5mm 的密孔钢丝网,将带内混凝土与带外混凝土分隔开,并用短钢筋加固,分别绑扎在上下层(或内外层)钢筋上。
  3.2 加强带内增设 10%~15%的水平温度钢筋,均匀布置在上下层(或内外层)钢筋上,水平温度钢筋垂直于膨胀加强带长度方向进行分布,设置间距为水平构造筋的两倍;水平温度钢筋两端各伸出膨胀加强带 2.0m,并固定在上下层(或内外层)钢筋上,其材质与构造筋相同,直径要小于构造筋l个~2个规格。
  3.3 膨胀加强带采用 ZY 膨胀剂大膨胀混凝土(掺 8%~10 %ZY 膨胀剂),限制膨胀率为 0.02 %~0.03 %,膨胀加强带外采用小膨胀混凝土(掺 6 %~8 %ZY 膨胀剂),限制膨胀率为0.015 %~0.025 %,实现混凝土连续浇筑。
  3.4 加强带内采用混凝土强度比相邻非加强带混凝土等级高1个等级的混凝土浇筑,同时适当加大膨胀剂的掺量。
  4 膨胀混凝土加强带的施工
  4.1 膨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施工中所有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前应检查其出厂合格证和进场检验报告;同时,原材料的技术要求为:水泥强度等级不小于325;砂应选用中粗砂,细度模数为 2.6~2.9,含泥量小于1%;石子粒径为5~31.5 mm,含泥量小于 1 %;水应采用饮用水。
  4.2 混凝土搅拌
  在搅拌时,投料顺序为:砂——石——水泥——膨胀剂——粉煤灰——水;原材料的计量:水泥、外加剂、膨胀剂、粉煤灰、水为±1 %;砂、石为±2 %;搅拌时间:当采用自落式搅拌机时,其搅拌时间应比不掺外加剂的普通混凝土延长30s~60s,当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时应延长10s 以上,在搅拌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搅拌时间,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另外,由于在搅拌过程中砂、石材料含水率会变化,因此拌合混凝土应以坍落度为准,拌和时严禁更改配合比所设计的含水量。
  5.3 混凝土的浇筑
  浇筑前,应先将模板及钢筋间的所有杂物清理干净;在浇筑过程中,浇筑混凝土最低温度应≥5℃,浇筑速度应根据设备的拌和能力和初凝时间(≥8 h)来确定,浇筑顺序以后浇带为中心,从两侧逐步向后浇带方向浇筑,最后再浇筑膨胀带混凝土;膨胀加强带内的 C35 混凝土应和带外 C30 混凝土同时浇筑,待高程一致后再同时振捣。
  5.4 混凝土的振捣
  在振捣前,应在每个浇筑带的前后布置两道震动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的卸料点,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角处;振捣时,为防止混凝土集中堆积,先振捣出料口处的混凝土,然后全面振捣;在振捣过程中,自防水混凝土的振捣必须密实,插入式振动棒采用垂直振捣,做到“快插慢拔”,不能漏振、欠振、过振;应严格控制振捣时间,一般宜为 20 s~30 s,以混凝土开始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在施工缝、预埋件处加强振捣,以免振捣不密实,造成渗水通道;振捣时应尽量不触及模板、钢筋、止水带,以防止其位移、变形。
  5.5 二次抹面
  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工序后,在混凝土初凝 8h~10 h 以后、终凝 4 h~12h前要进行二次收光抹面,以避免混凝土出现收缩裂缝,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即先人工用木抹子拍打,使混凝土的漿液渗出;然后再用力进行抹压,直至抹压平整,随即用塑料薄膜覆盖。
  5.6 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的养护非常重要,在每一块混凝土浇筑、抹面完成后,当混凝土强度达到1.2 N/mm2,方可上人或是安装模板及支架;同时应及时采用蓄水或盖麻袋浇水,混凝土硬化 3~4 h后,顶板筑堰蓄水 3~5cm 进行养护,保湿保温养护 14 d,既保证混凝土水化用水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 25℃以内;但当日平均气温低于 5℃时,不得浇水;对于混凝土顶板下部和塑料布难以覆盖的地方,应喷洒二次养护剂进行养护。混凝土的养护是保证超长结构混凝土无缝施工质量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当养护工序完成后,顶板混凝土不能长时间暴晒,应及时作柔性防水层和保温层。
  5.7 接茬处理
  在混凝土施工中,接茬的处理很重要。在顶板施工中膨胀加强带的施工可采取连续施工,也可采用间歇施工,若需要停顿施工时,其茬口要留在膨胀加强带的一侧,下次施工前把硬茬清理干净,充分润湿后,用大膨胀混凝土填充加强带,然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利用 UEA 混凝土膨胀补偿收缩的原理,以膨胀混凝土加强带取代后浇带,连续浇筑超长混凝士结构的施工技术,可很好地弥补常规后浇带的缺陷,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工期,提高结构的整体性,保证工程的防水质量,实现了超长、超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无缝施工。
  参考文献:
  1 翁盛其.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无缝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0(02)
  2 刘 鑫.膨胀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2010(6)
  3 吴 弘.膨胀加强带的应用原理与施工技术探讨[J].河北煤炭,2009(6)
  4 王 智.超长建筑结构施工中的膨胀混凝土加强带技术应用[J].管理观察,2009(22)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讨论下面退化椭圆型方程{-div(∣x∣-2a▽u)=∣x∣-bp∣u∣p-2u+η∣x∣-dD∣u∣q-2u x∈Ωu=0 x∈aΩ,其中Ω是RN(N≥3)中的有界光滑区域,0∈Ω,a=b
摘要:本文通过对楼板裂缝的几个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几条处理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楼板;裂缝;措施  Abstract: Through analyzes the causes of floor cracks, this paper put out a few of the recommendation, for your reference.Key words: floor; cracks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农村中学学生在口语表达上问题较多,笔者深入班级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据此提出了解决方法:培训教师,提高其朗读水平;
摘要: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工程索赔的问题,为了尽量防止和避免工程索赔的发生,我们就有必要做好工程索赔和控制工作。本文在简单阐述了工程索赔的概念之后,从索赔的原因、处理原则、程序及控制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同行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工程索赔;施工;控制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期刊
摘要:伴隨着国民经济的日益蓬勃发展,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基础。因此,深基坑支护施工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主体施工顺利进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  关键词: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施工控制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