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野在选题策划中的体现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是信息的开放性和交融性,国际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科技文化各个领域都已进入了地球村时代。相应地,拥有国际化视野就成为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国际化视野涉及选题策划的各个阶段,从信息采集到实施方案的设计,如果编辑能够紧跟国际动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就能有效地促进选题策划的进行,使选题得到优化。
  
  一、了解国际科技文化发展最新动向。保证选题先进性
  
  选题的先进性、创新性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先进、创新必须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只有对本领域的国际最新动态有所了解,才能保证选题不会在酝酿阶段就已落后,避免输在起跑线上,对于科技出版物而言,这一点更为重要。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而由于各种原因,在科技的很多分支中,我国并不是全球同行业的领跑者,仍处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出版物不但要反映国内研究实践的成果,还担当着传播、普及国外先进知识和先进经验的使命,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如果编辑在选题策划时仅对国内研究现状有所了解,而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那就有可能出现误把落后当先进的尴尬局面。如果一本新面世的图书介绍的却是已被国外同行抛弃的落后观念或落后技术,那自然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有人可能会说,图书内容应由作者把关,编辑并不是该领域的专家,担当不了保证先进性的使命。这诚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忘记编辑是选题的设计者,很多时候是编辑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先发掘选题,然后再去寻找作者的。要设计出紧跟全球科技发展的创新性选题,特别是能填补国内相关空白的选题,就必须对业内最新动态有良好的把握。不但如此,编辑还有对选题进行甄别、判断的把关责任,而一个完全的门外汉是没有任何学术判断力的。不要求编辑对相关领域能够精通,但至少应该了解。如果平日就能有意识地关注科技动态,积累下来,成为半个专家,那自然最好。对于专业涉及范围广的学科,做到这一点可能很困难。比较稳妥又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在策划一个选题时,主动花些时间看一看国外在这个领域中都有些什么最新成果,有何发展方向。既可以通过相关的学术文章、学术会议来了解,又可以通过国外的相关出版物来了解,而且现在的互联网几乎可以让你轻松找到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二、通过版权引进。充分利用国际出版物资源
  
  对于编辑而言,国外的优秀出版物就是一个大的选题资源库,值得仔细研究、充分利用。与原创性选题相比,引进版选题有几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可以引进不可替代性著作,让国内读者能够享用人类最优秀的精神产品。比如对于一些全球性文学名著和权威学术著作而言,引进是其进入中国市场的唯一途径。还有一些涉及全球性协作项目的著作,由于需要利用各国资源,不可能有同类的国内原创作品,也同样有不可替代性。除了不可替代性作品外,引进版的另一个明显优势是可以有效避免国内学术水平给作品带来的限制性,使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比如纳米医学是国际医学界近几年的研究热点,而国内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原创作品就近乎无源之水,质量很难保证,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作者,这时拿来主义就再合适不过了。引进国外高水平学术专著也是促进国内相关研究发展的有效途径。引进版选题的第三个优势是质量比较有保证,因为无论是影印、翻译还是改编,引进版都是成形作品的演绎,是在母本质量已经受到认可的基础上的衍生作品,其风险系数比从头原创作品要稍小一些。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原创选题最初的选题思路非常好,但由于作者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作品完成后却与编辑最初设计的相差很大,让编辑很是无奈。引进版选题这方面的问题就会比较少,虽然也会受到翻译者、改编者水平的影响,但有一个基本的母本作参照毕竟会好很多。
  
  三、通过国外出版物寻找灵感。策划原创选题
  
  利用国外出版物资源的方式有很多,版权引进只是其中的一种,走的是“内容的拿来主义”路线。除此以外,也可以研究国外优秀出版物的成功经验,从其中寻找灵感,进行国内原创选题的策划,也就是采取“借鉴思想”的方法。由于国内外历史、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有时某些国外出版物虽然质量很高,但内容可能并不适合国内市场,不适于直接引进;有时由于版税成本过高等原因也难以进行版权引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研究国外同类出版物的选题思想,学习、借鉴其编写思路,然后结合国内情况确立自己的选题,策划出国内的原创出版物,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比如笔者所在的出版社曾经打算从国外引进一套病例精粹系列,但在审阅样书后发现其某些内容与国内情况差别较大,特别是疾病治疗手段部分,由于经济条件不同,一些国外的首选治疗方法因过于昂贵而只能作为国内二三线的治疗选择。如果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并不能让国内读者充分受益。基于选题优化的原则,社里最终决定舍弃这个引进版选题,而改为策划自己的病例精粹系列。在策划时不但参照了原来这套丛书的编写思路,而且还加入了很多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出版后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引进不是目的,更好地服务国内读者才是目的。
  
  四、充分利用国外作者资源
  
  选题策划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作者的确定,不同的作者对选题思路的理解可能不同,学术水平、编写能力也有差异,导致同一个选题由不同作者完成可能会成为有天壤之别的两本书。所以在选择作者时,必须以出版物质量为出发点,尽可能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要达到最优的选择,有时就需要扩大选择范围,不仅仅盯着国内的专家学者,而要放眼全球。特别是现在国内外学术交流非常频繁,让我们接触、了解作者的途径变得更加丰富,给聘请国外作者提供了便利。如果是创作英文图书,那选择土生土长的英语国家专家其好处自然是不言而喻。即使是创作中文学术专著,有时选择一些海外的华裔科学家也是保证内容先进性的有效途径。
  
  五、某些选题在策划时应同时考虑国外市场
  
  对于绝大部分的选题,其目标人群自然是国内市场。但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选题,只要在选题设计时稍加注意,就可能在保证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能打人国外市场,既扩大销路又能增加影响力。以一本中医药图谱为例,其本身以图为主,只有很少量的图注性文字,如果能把图注作成中英文对照,那对原来图书的容量并无太大改变,不影响国内的定价,但由于扫除了语言障碍,却对进入国外市场意义重大。有时只是选题策划时的一个小点子,就可以使原本单纯的国内图书变成国内外通吃的国际型图书。
  
  六、如何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编辑
  
  要成为拥有国际视野的策划编辑,有两项基本功必不可少:一是英语能力,二是利用互联网的能力。无论是搜索信息,研究外版图书内容,还是跟国外作者交流,英语能力都是基础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互联网而言,其本身是最丰富、使用最为方便的信息库,而且由于地域、交通的限制,涉及国外信息时互联网的优势更为明显。在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既熟悉互联网又能够轻松通过英语交流的编辑,其能获得的选题资源将会呈指数级增长,视野也会不断拓宽。
  除了英语和互联网能力之外,要使国际化能落在实处,还需要编辑在日常工作中留心,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比如要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既可以了解国际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从中获得选题灵感,又可以借机了解一些國外作者,为今后积累作者资源。现在国内外出版界的交流也很多,一些国外知名出版社的资深出版人也经常会在国内做一些出版相关的讲座或培训,这也是编辑了解国外出版资源、汲取先进经验的良机。试想一个熟悉国外出版社操作模式的编辑在与国外作者打交道时,就可以有备而来,避免因国内外出版流程不同而可能带来的误解。
  科技无国界,文化无国界,对于希望能够放眼国际策划选题的编辑而言,各种国际化知识都是有益的营养。对国内外情况了解得越透彻,选题策划的嗅觉就会越敏锐,判断力也越准确。我们常说“编辑应该努力做杂家”,如果能成为国际型的“杂家”那自然能更上层楼。
其他文献
有一句话媒体人都熟知: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同样的稿件,在不同的编辑手中,可以编出可看性与形式上差别很大的版面。编辑的水准、社会知识面、文字水平等综合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改稿和制作标题上。  外国新闻专著曾这样说过:“你无法强迫读者阅读你的报纸,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不仅要在内容上接近读者,要将新闻表达出来,更要在瞬间吸
一 Web不会替代WAP    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介于这种特性,有人认为,未来的手机报应是3G网站型,也就是通过手机登录Internet,浏览手机报的详细内容,但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Web不会取代WAP。  首先,手机不是访问Internet的最佳设备。将移动电话、可触摸宽屏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