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的自杀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cf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自杀需要多大的勇气,人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才会决然放弃生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里举两个自杀的事例。
  2012年4月5日,一位77岁的希腊老人在雅典的宪法广场饮弹自尽,他在遗书中说:原本我是可以靠自己缴纳了35年的退休金生活的,但政府摧毁了我所有的生计。我找不到其他有尊严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我不想到垃圾箱捡食物过活。有目击者说,这位老人在开枪前曾高喊:“我不想把债务留给我的子女。”
  在此轮经济危机之前,希腊的自杀率在欧洲是最低的。但近几年,希腊社会被绝望情绪笼罩,自杀率翻番。
  另一个例子是,2011年8月8日,沈阳铁西区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从7楼跳下,当场死亡。老人身患多重慢性病,自杀前病情加重,邻居证实,老人生前曾多次感叹,真不想再拖累儿女了。
  这两个自杀的选择都与家庭有关,老人不愿意将负担留给子女,宁可选择自杀。此类案例在中国更多,还可以列举下去,但在西方社会出现多少有点让人意外。
  按照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分类,此类自杀可以归为“利他主义的自杀”,即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利他主义自杀的社会心理基础是社会对某种集体主义价值的认可,个人在这种价值面前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所以会选择自杀来维护它。
  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无疑是至高无上的价值之一,传统中国人的观念是,个人价值要通过家族的延续来实现,人在完成了伦理的职责后,死亡并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文艺作品中常见老人安详地为自己准备棺椁的情节。在家庭面临困境时,老人为了子女而选择自尽,令人伤感,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但是,此类事件在现代西方社会出现,足以令人惊诧,说明西方社会可能出了大问题。如迪尔凯姆所说,西方社会中很少出现利他主义的自杀,因为西方完成了“个人人格从集体人格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在这样的社会中,“利己主義的自杀”更为常见—个人过于注重自身的价值实现,当社会解体(Anomie)的情形使个人的价值诉求无法得到实现时,就会出现自杀的倾向。
  西方社会为何呈现利他主义自杀抬头的趋向?恐怕除了国家的失职,难以找到更具有说服力的原因了。个人主义在西方能够压倒家庭伦理,是因为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能够更充分地得到实现,而这离不开国家的保障。没有国家的支持,就不会有福利制度。
  在经济危机面前,西方国家的选择是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资本累积不受影响,同时放弃保护公民权利的职责,压缩公共开支,削减退休金,这就瓦解了个人主义存在的社会基础,把个人推回给传统价值的领域,也就是家庭。欧洲的老年人体会到了中国老年人的悲凉,于是有人就这样被逼走上绝路。
  摧毁福利制度,保障资本增殖的情形是全球性的。我们可以负责任地假设,全球资本主义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的形态也发生了改变,在这样的情境下,个人的权利正在遭遇空前的挑战和威胁,普通人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和争取而得到的权益正在被抽离。
  这种社会体制演进的本质还有待分析,这是每个自由思考的人的责任。同时,我们的责任还包括对这样一种倾向进行阻止,为他人,也为自己。
其他文献
2012年2月17日,来自深圳的一批客人,悄然抵达了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历史底蕴的广东省紫金县。当天下午,在紫金县宾馆的礼堂,深圳永恒慈善基金会捐赠30万元资助紫金县医疗卫生项目建设签约仪式正式举行。  紫金县县长黄文彬代表紫金县从永恒慈善基金会副总裁杨佰青手中接过30万元捐赠款。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秘书长、永恒发展集团总裁、永恒慈善基金会总裁杨松生、深圳市政协原常务副主席钟斗祥、紫金县原县委书记黄竸
会展教育理念是高校会展教育的核心。尽快与国际先进的会展教育理念接轨,结合区域特色打造会展教育体系和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角和竞争力的会展精英人才,是高校会展教育的落脚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