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莲花县地处江西省西部,萍乡市南部,东北与安福县接壤,东南和永新县毗邻,西南同湖南省的茶陵县、攸县相连。南北长约58千米,东西宽约38千米,总面积1062.06平方千米。全县辖8个乡、5个镇、1个垦殖场、157个行政村。全县总户数62000户,2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16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5人。县城驻地琴亭镇与省会南昌相距312千米。1992年前隶属吉安地区,1992年后划归萍乡市管辖。
县域处于罗霄山脉中段。境内四面环山,中间多丘陵及小盆地。地势由南向北递增。山峰多在海拔700—1100米之间。素有“七分半山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是典型的南方山区县。
莲花,是井冈山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曾留下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胡耀邦、方志敏、王震、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红军战士战斗、生活的足迹;这里曾历经过国民党反动派“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人”的战斗洗礼;这里的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全国解放后,由于当年的创伤及县域环境的特点,这里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信息闭塞,县民一直处于贫困之中。长期以来,国务院一直把它列为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给予扶持。省、市政府也时刻关心着莲花改革开放的发展,扶贫开发被列入了省、市政府的议事日程。1980年至1993年,莲花被作为全省老区建设重点县给予扶助。1994年至2000年,在“八七”扶贫攻坚战中,莲花列入国家重点扶贫县。国家民政部分七批进驻莲花开展扶贫开发指导,并连续八年派领导挂职县委副书记专抓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二十一世纪,莲花再次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县予以扶助,三十年来,国家财政共投入7000余万元、社会扶助千余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为莲花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扶助集体经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
1980年至1993年老区建设扶助的重点放在集体经济的扶助上。这期间,县水泥厂、造纸厂、化肥厂、坊楼及海垦茶叶场、寒山钢铁厂、坊楼水泥厂以及一大批乡村集体企业等获得扶助,为当年莲花县的经济起步奠定了基础。
“八七”扶贫攻坚战,重点解决农民温饱问题。长期以来,农民温饱问题一直牵扯着中央领导的心。期间,国家继续给莲花财政扶助和低息贷款,对莲花人民彻底解决温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带来好处
从1984年起,国家决定动用部分国家库存物质,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农村饮水等事业,为贫困地区人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问题。自1985年至2000年,莲花县得到国家以工代赈建设公路资金2459.4万(物质除外);“十五”期间,国家继续以以工代赈形式给莲花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农村饮水等以扶助,使莲花经济建设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给贫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落实整村推进,改善农民生活
2001年后,扶贫开发转移到整村推进上。这是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向更高层次的推进。莲花县“十五”期间对23个贫困村,“十一五”期间又对36个贫困村在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助,使贫困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状况进一步缓解;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村级班子建设明显加强。到2007年底,59个重点村共修建公路210千米;修建桥梁31座;水坝、水渠95160米;新建排灌站8座;完成饮水工程47处,铺设饮水管道270千米,解决了24300人饮水问题和29310人行路难问题。同时为重点村改造小学危房4300平方米;新建村级卫生所13所;新建农民科技文化活动楼44栋,6600平方米;架设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线路30817.8米;建移动电话基站14个;使重点村儿童辍学率下降到0.54%;100%行政村能收听收看电视广播节目。
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统筹城乡发展
为了推进村级经济的发展,对重点扶助村同时开展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产业化推广。2001年至2007年,通过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的实施,在全县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推广了香菇、药材、制药等产业,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近年来,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莲花县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全县有近7万劳动力通过各种渠道培训到沿海或内地工业园区打工,有的在家创业。
五、推进深山移民,走向新的生活
深山移民,是深山区农民几代人的梦想。由于交通条件闭塞,气候环境恶劣,居于深山的农民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线以下。据统计,全县深山居民近万人,只有少数人通过自力更生,自谋出路,已走出大山。绝大多数山民还过着“靠山吃山”的传统生活。自2004年开始,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全县进行了广泛的深山移民活动。到2007年底,全县共有8500人实施了移民搬迁,共建集中安置点27个,将1970户长期居于深山的居民安置在县城或交通、信息条件好的地方,让深山居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去的山里人,如今真的过上了城镇人的生活。有一移民户写了这样的对联,“移民惠万代,党恩泽千家”,道出了移民的心声,表达了他们对党的移民扶贫的一片深情。他们终于告别大山,沐浴党的光辉,走向新的生活。
六、组织社会扶贫,建设美丽莲花
2001年后,进入新一轮扶贫开发,莲花县大力组织社会扶贫。对重点村实行村村派工作组,定单位定村定人扶助。对学校、医院、交通,通过社会各渠道筹措资金进行帮扶。几年内,共筹资200万元帮助建希望小学5所,扶助失学儿童返校300人次;帮助贫困学生980人次。同时,以社会资金建公路160千米,实现了乡乡通班车、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同时以贴息贷款的方式帮扶莲中、县医院、大地制药厂、惠金公司、高升生物公司、永安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帮扶贫困户发展生产等,发放贴息贷款3500万元。作为地处中部的老革命根据地的莲花,教育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特别关心资助。从1990年,沈炳麟先生捐资建校开始,陆续有深圳、香港、北京、福建以及海尔、江西青少年基金会、萍乡驻深工委等十八个团体或个人捐资749.16万元,共建校舍28680平方米,让住在危房中的7396名学生离开了危房就读。
“村居原自爽,地又是莲花,疏落人烟里,天然映彩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十年的扶贫开发,使莲花初具起飞的基础。我们相信,在各级党政组织的关爱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这块红色的土地,这片山美水美人美的地方,是一定会腾飞的,一定会摘掉“贫困”的帽子,走上小康的路。莲花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周凌云,男,江西省莲花县扶贫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丽娜]
县域处于罗霄山脉中段。境内四面环山,中间多丘陵及小盆地。地势由南向北递增。山峰多在海拔700—1100米之间。素有“七分半山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是典型的南方山区县。
莲花,是井冈山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曾留下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胡耀邦、方志敏、王震、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红军战士战斗、生活的足迹;这里曾历经过国民党反动派“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人”的战斗洗礼;这里的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全国解放后,由于当年的创伤及县域环境的特点,这里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信息闭塞,县民一直处于贫困之中。长期以来,国务院一直把它列为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给予扶持。省、市政府也时刻关心着莲花改革开放的发展,扶贫开发被列入了省、市政府的议事日程。1980年至1993年,莲花被作为全省老区建设重点县给予扶助。1994年至2000年,在“八七”扶贫攻坚战中,莲花列入国家重点扶贫县。国家民政部分七批进驻莲花开展扶贫开发指导,并连续八年派领导挂职县委副书记专抓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二十一世纪,莲花再次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县予以扶助,三十年来,国家财政共投入7000余万元、社会扶助千余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为莲花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扶助集体经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
1980年至1993年老区建设扶助的重点放在集体经济的扶助上。这期间,县水泥厂、造纸厂、化肥厂、坊楼及海垦茶叶场、寒山钢铁厂、坊楼水泥厂以及一大批乡村集体企业等获得扶助,为当年莲花县的经济起步奠定了基础。
“八七”扶贫攻坚战,重点解决农民温饱问题。长期以来,农民温饱问题一直牵扯着中央领导的心。期间,国家继续给莲花财政扶助和低息贷款,对莲花人民彻底解决温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带来好处
从1984年起,国家决定动用部分国家库存物质,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农村饮水等事业,为贫困地区人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问题。自1985年至2000年,莲花县得到国家以工代赈建设公路资金2459.4万(物质除外);“十五”期间,国家继续以以工代赈形式给莲花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农村饮水等以扶助,使莲花经济建设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给贫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落实整村推进,改善农民生活
2001年后,扶贫开发转移到整村推进上。这是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向更高层次的推进。莲花县“十五”期间对23个贫困村,“十一五”期间又对36个贫困村在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助,使贫困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状况进一步缓解;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村级班子建设明显加强。到2007年底,59个重点村共修建公路210千米;修建桥梁31座;水坝、水渠95160米;新建排灌站8座;完成饮水工程47处,铺设饮水管道270千米,解决了24300人饮水问题和29310人行路难问题。同时为重点村改造小学危房4300平方米;新建村级卫生所13所;新建农民科技文化活动楼44栋,6600平方米;架设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线路30817.8米;建移动电话基站14个;使重点村儿童辍学率下降到0.54%;100%行政村能收听收看电视广播节目。
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统筹城乡发展
为了推进村级经济的发展,对重点扶助村同时开展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产业化推广。2001年至2007年,通过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的实施,在全县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推广了香菇、药材、制药等产业,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近年来,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莲花县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全县有近7万劳动力通过各种渠道培训到沿海或内地工业园区打工,有的在家创业。
五、推进深山移民,走向新的生活
深山移民,是深山区农民几代人的梦想。由于交通条件闭塞,气候环境恶劣,居于深山的农民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线以下。据统计,全县深山居民近万人,只有少数人通过自力更生,自谋出路,已走出大山。绝大多数山民还过着“靠山吃山”的传统生活。自2004年开始,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全县进行了广泛的深山移民活动。到2007年底,全县共有8500人实施了移民搬迁,共建集中安置点27个,将1970户长期居于深山的居民安置在县城或交通、信息条件好的地方,让深山居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去的山里人,如今真的过上了城镇人的生活。有一移民户写了这样的对联,“移民惠万代,党恩泽千家”,道出了移民的心声,表达了他们对党的移民扶贫的一片深情。他们终于告别大山,沐浴党的光辉,走向新的生活。
六、组织社会扶贫,建设美丽莲花
2001年后,进入新一轮扶贫开发,莲花县大力组织社会扶贫。对重点村实行村村派工作组,定单位定村定人扶助。对学校、医院、交通,通过社会各渠道筹措资金进行帮扶。几年内,共筹资200万元帮助建希望小学5所,扶助失学儿童返校300人次;帮助贫困学生980人次。同时,以社会资金建公路160千米,实现了乡乡通班车、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同时以贴息贷款的方式帮扶莲中、县医院、大地制药厂、惠金公司、高升生物公司、永安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帮扶贫困户发展生产等,发放贴息贷款3500万元。作为地处中部的老革命根据地的莲花,教育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特别关心资助。从1990年,沈炳麟先生捐资建校开始,陆续有深圳、香港、北京、福建以及海尔、江西青少年基金会、萍乡驻深工委等十八个团体或个人捐资749.16万元,共建校舍28680平方米,让住在危房中的7396名学生离开了危房就读。
“村居原自爽,地又是莲花,疏落人烟里,天然映彩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十年的扶贫开发,使莲花初具起飞的基础。我们相信,在各级党政组织的关爱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这块红色的土地,这片山美水美人美的地方,是一定会腾飞的,一定会摘掉“贫困”的帽子,走上小康的路。莲花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周凌云,男,江西省莲花县扶贫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