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球化时代,企业动态联盟有利于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回顾企业动态联盟研究的理论渊源以及演进过程,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焦点与研究现状进行了一些梳理。详细阐述企业动态联盟的概念内涵、动态联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并对企业动态联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企业动态联盟;敏捷性;合作竞争;竞争优势
在当今日趋复杂和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也越来越不易,在单个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与全球化时代的多变性及复杂性相比大为有限的情况下,很少有企业具备足够的资源来应对当前动态的竞争环境,更多的企业倾向于与其它的企业结盟以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企业动态联盟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敏捷制造”这一概念。1991年美国里海大学的教授Roger&Rick Dove联合其他百余名专家学者向美国国会提交了《21世纪制造业战略发展报告》,在这份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该份报告的核心思想是制造企业必须通过“敏捷制造”实现其战略目标,其中“敏捷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动态联盟。自此以后通过组建动态联盟提高企业的敏捷性成为管理学者研究的管理热点问题,在现有的企业动态联盟文献中,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分析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为获得竞争优势为什么会倾向于选择企业动态联盟而不是其他合作竞争形式(Gulati,1998)。相比较而言,分析企业动态联盟是如何形成的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还较少(Barringer&Harrison,2000;Doz,1996;Gulati,1998),因为知道动态联盟是如何形成的对怎样管理动态联盟大有裨益。(R.DuaneIreland,MichaelA.
Hitt&DeepaVaidyanath,2002)本文在全面回顾企业动态联盟这个合作竞争研究领域重要分支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企业动态联盟的理论渊源与演进、概念内涵、动态联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等问题并对企业动态联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企业动态联盟的概念内涵
在合作竞争研究领域,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企业动态联盟是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并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如Fredrik(2006)认为:“动态联盟可以推动潜在的学习和创新,带来环境变化和持续发展”;曹杰等(2006)认为:“动态联盟能够在范围经济、速度经济和知识经济方面创造出巨大效益”。目前学术界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是以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为主,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行业竞争结构特点,另一种是认为竞争优势主要归功于企业的异质性(Barney,1991;Rumelt,1984,1991;Wernerfelt,1984)。
而企业的异质性来源,在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学者们看来,经验学习是企业异质性的源泉(Madsen&Desai,2010)。本文认为可以用上述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解释企业动态联盟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一方面通过组建动态联盟,联盟方可以是现有的竞争者,也可以是企业的供应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行业的竞争结构和竞争强度,按照迈克尔·波特说法就是有利于联盟各方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通常会选择自身不具备的资源和能力的企业为合作伙伴,而这种资源能力希望从联盟方获取,这也就是学者们经常所说的组建动态联盟就是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除了上述的两种主流观点外,一些学者对资源基础理论进行了扩展,如Doven Lavie(2006)认为:“在网络社会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中关系的本质远甚于资源的本质。”
对于什么是企业动态联盟?自“敏捷制造”概念提出以来,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Jarillo(1988)认为:“企业动态联盟是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为了提高各自的竞争地位和组织绩效,通过订立契约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从Jarillo给企业动态联盟所下的定义来看,企业建立联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各自的竞争地位以及组织绩效,这种联盟是通过契约维系的,一旦各自的战略目标实现,联盟也宣告终结。当出现新的市场机会,单个企业又无法捕捉这样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相互选择合作对象又会组建新的“动态联盟”。John&Ayme(1993)认为:“企业动态联盟是一些相互独立的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连接的一种企业伙伴间的联盟关系,它是一种暂时的联盟。”John&Ayme强调了组建动态联盟需要借助先进的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并且这种联盟具有短暂性。虽然国内外理论界对动态联盟(Dynamic Alliance)尚未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动态联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敏捷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已经被学术界和企业界所共识。
企业间组建动态联盟的动机是相互间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并且各自的资源是互补的,通过结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发挥联盟各方的优势,弥补各自的薄弱环节,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当然企业间是通过签订契约而结盟,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动态联盟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企业动态联盟是企业间的动态组合,“动态”二字也体现了企业间的结构是松散的结构特征。
二、企业动态联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企业动态联盟的内涵与本质的基本结论,在什么情况下建立联盟,如何构建联盟,联盟的战略目标以及对联盟进行有效治理这些都应是企业动态联盟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企业动态联盟适应了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关键知识和关键技能,以这些关键知识和关键技能开发和推广相关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而知识本身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单凭单个企业很难发现其价值所在,所以说企业间建立动态联盟有着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在企业动态联盟形成的动因探究方面,学者们主要是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观来进行分行的,如Jarillo(1988)论证了企业动态联盟比市场和科层制更能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成员方能以较低的参与成本实现联盟的合作。一些学者(Wernerfelt,1984,Dussauge等,2000,Das&Teng,2000)运用资源基础观论证了企业动态联盟有利于企业获取异质资源、关键资源,而这些资源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是至关重要的。贾平(2001)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进一步推演了企业动态联盟所具有的敏捷性效应、链式竞争效应、范围经济效应、智力资本集成效应。在如何构建企业动态联盟的研究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企业动态联盟需要联盟各成员方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而这种资源共享机制首先依赖于联盟各成员方彼此信任。围绕各成员方如何建立信任这一课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张喜征(2005)从信任、文化融合性、通讯可能性等合作相容性角度出发,给出了基于信任评价的动态联盟成员选择指标体系。一些学者论证了信任对联盟稳定的重要性,信任可以避免联盟伙伴间的冲突,但企业动态联盟伙伴间的信任又是极其脆弱的。联盟伙伴间的信任受很多因素影响,客观上联盟各成员企业在联盟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会使各成员企业对联盟的收益分配方案产生质疑,这是联盟伙伴间产生不信任的最重要因素。而联盟契约设计的完备性是联盟伙伴间信任的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企业动态联盟的构建形态以及联盟内成员组织间的合作关系也日趋复杂。徐向艺(2005)论述了企业动态联盟构建的三个关键过程,即盟员企业的选择、组织结构的设计、结盟竞争与解体。企业动态联盟是否能够正常运转,在上述三个关键过程中每一个关键过程中又有需要联盟成员方注意的几个关键点。由于企业动态联盟是由不同的企业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谈判签订的短期契约,契约虽然规定了联盟各成员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但现实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联盟契约的不完备性,企业动态联盟成员间因这种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信任危机而导致联盟解体。对于维持联盟的稳定性,Schreiner(2009)提出了“联盟能力”这一概念,Schreiner所指的“联盟能力”即企业识别合作伙伴、缔结联盟、有效治理联盟以及终止联盟活动的能力。 三、小结与展望
自“敏捷制造”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与企业界对企业动态联盟这一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一些学者也试着构建了企业动态联盟的理论研究框架,当然一个好的理论框架一方面能起到传承合作竞争理论,另一方面又起到激发更多的学者对这一领域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本文认为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竞争的理论已较成熟,而合作中的竞争这方面理论相对比较缺乏,企业动态联盟就是一种典型的合作竞争组织模式。深入剖析企业动态联盟这一组织模式,有助于创新合作竞争理论,也有利于指导企业实践。企业动态联盟理论研究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这三十年来企业动态联盟研究主要侧重在定性研究方面,如动态联盟所涉及的一些概念性、描述性的研究,具体来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动态联盟的概念界定、企业动态联盟的实践意义、如何构建企业动态联盟、在构建企业动态联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等,但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社会,企业动态联盟这一组织模式也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实践中碰到的一些问题,目前理论界还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一些学者也在重点研究企业动态联盟中知识扩散机理,如孟晓飞、刘洪、吴红梅(2003)认为:“动态联盟内成员组织间的知识传播已不仅仅在物理空间中进行,更多地发生在‘逻辑空间’中,呈现出一种扩散效应”。但学术界对知识转移过程中动态联盟的形成与演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都比较少。华光(2011)验证了“外生”的动态联盟内知识扩散行为的理论和模型,但从“内生”角度对企业动态联盟的知识扩散机理进行实证研究将会是未来企业动态联盟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
参 考 文 献
[1]Byrne A.J..The virtual corporation[J].Business Week.1993
[2]BaumJAC,et al.Don’t go it alone:Alliance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starups’performance in Canadian biotechnolo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
[3]贾平.企业动态联盟[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彭伟,符正平.国外联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12)
注:李原(1976~),男,安徽巢湖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生,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
罗英(1975~),女,山东蓬莱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企业动态联盟;敏捷性;合作竞争;竞争优势
在当今日趋复杂和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也越来越不易,在单个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与全球化时代的多变性及复杂性相比大为有限的情况下,很少有企业具备足够的资源来应对当前动态的竞争环境,更多的企业倾向于与其它的企业结盟以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企业动态联盟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敏捷制造”这一概念。1991年美国里海大学的教授Roger&Rick Dove联合其他百余名专家学者向美国国会提交了《21世纪制造业战略发展报告》,在这份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该份报告的核心思想是制造企业必须通过“敏捷制造”实现其战略目标,其中“敏捷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动态联盟。自此以后通过组建动态联盟提高企业的敏捷性成为管理学者研究的管理热点问题,在现有的企业动态联盟文献中,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分析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为获得竞争优势为什么会倾向于选择企业动态联盟而不是其他合作竞争形式(Gulati,1998)。相比较而言,分析企业动态联盟是如何形成的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还较少(Barringer&Harrison,2000;Doz,1996;Gulati,1998),因为知道动态联盟是如何形成的对怎样管理动态联盟大有裨益。(R.DuaneIreland,MichaelA.
Hitt&DeepaVaidyanath,2002)本文在全面回顾企业动态联盟这个合作竞争研究领域重要分支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企业动态联盟的理论渊源与演进、概念内涵、动态联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等问题并对企业动态联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企业动态联盟的概念内涵
在合作竞争研究领域,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企业动态联盟是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并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如Fredrik(2006)认为:“动态联盟可以推动潜在的学习和创新,带来环境变化和持续发展”;曹杰等(2006)认为:“动态联盟能够在范围经济、速度经济和知识经济方面创造出巨大效益”。目前学术界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是以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为主,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行业竞争结构特点,另一种是认为竞争优势主要归功于企业的异质性(Barney,1991;Rumelt,1984,1991;Wernerfelt,1984)。
而企业的异质性来源,在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学者们看来,经验学习是企业异质性的源泉(Madsen&Desai,2010)。本文认为可以用上述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解释企业动态联盟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一方面通过组建动态联盟,联盟方可以是现有的竞争者,也可以是企业的供应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行业的竞争结构和竞争强度,按照迈克尔·波特说法就是有利于联盟各方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通常会选择自身不具备的资源和能力的企业为合作伙伴,而这种资源能力希望从联盟方获取,这也就是学者们经常所说的组建动态联盟就是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除了上述的两种主流观点外,一些学者对资源基础理论进行了扩展,如Doven Lavie(2006)认为:“在网络社会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中关系的本质远甚于资源的本质。”
对于什么是企业动态联盟?自“敏捷制造”概念提出以来,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Jarillo(1988)认为:“企业动态联盟是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为了提高各自的竞争地位和组织绩效,通过订立契约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从Jarillo给企业动态联盟所下的定义来看,企业建立联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各自的竞争地位以及组织绩效,这种联盟是通过契约维系的,一旦各自的战略目标实现,联盟也宣告终结。当出现新的市场机会,单个企业又无法捕捉这样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相互选择合作对象又会组建新的“动态联盟”。John&Ayme(1993)认为:“企业动态联盟是一些相互独立的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连接的一种企业伙伴间的联盟关系,它是一种暂时的联盟。”John&Ayme强调了组建动态联盟需要借助先进的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并且这种联盟具有短暂性。虽然国内外理论界对动态联盟(Dynamic Alliance)尚未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动态联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敏捷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已经被学术界和企业界所共识。
企业间组建动态联盟的动机是相互间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并且各自的资源是互补的,通过结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发挥联盟各方的优势,弥补各自的薄弱环节,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当然企业间是通过签订契约而结盟,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动态联盟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企业动态联盟是企业间的动态组合,“动态”二字也体现了企业间的结构是松散的结构特征。
二、企业动态联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企业动态联盟的内涵与本质的基本结论,在什么情况下建立联盟,如何构建联盟,联盟的战略目标以及对联盟进行有效治理这些都应是企业动态联盟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企业动态联盟适应了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关键知识和关键技能,以这些关键知识和关键技能开发和推广相关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而知识本身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单凭单个企业很难发现其价值所在,所以说企业间建立动态联盟有着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在企业动态联盟形成的动因探究方面,学者们主要是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观来进行分行的,如Jarillo(1988)论证了企业动态联盟比市场和科层制更能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成员方能以较低的参与成本实现联盟的合作。一些学者(Wernerfelt,1984,Dussauge等,2000,Das&Teng,2000)运用资源基础观论证了企业动态联盟有利于企业获取异质资源、关键资源,而这些资源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是至关重要的。贾平(2001)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进一步推演了企业动态联盟所具有的敏捷性效应、链式竞争效应、范围经济效应、智力资本集成效应。在如何构建企业动态联盟的研究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企业动态联盟需要联盟各成员方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而这种资源共享机制首先依赖于联盟各成员方彼此信任。围绕各成员方如何建立信任这一课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张喜征(2005)从信任、文化融合性、通讯可能性等合作相容性角度出发,给出了基于信任评价的动态联盟成员选择指标体系。一些学者论证了信任对联盟稳定的重要性,信任可以避免联盟伙伴间的冲突,但企业动态联盟伙伴间的信任又是极其脆弱的。联盟伙伴间的信任受很多因素影响,客观上联盟各成员企业在联盟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会使各成员企业对联盟的收益分配方案产生质疑,这是联盟伙伴间产生不信任的最重要因素。而联盟契约设计的完备性是联盟伙伴间信任的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企业动态联盟的构建形态以及联盟内成员组织间的合作关系也日趋复杂。徐向艺(2005)论述了企业动态联盟构建的三个关键过程,即盟员企业的选择、组织结构的设计、结盟竞争与解体。企业动态联盟是否能够正常运转,在上述三个关键过程中每一个关键过程中又有需要联盟成员方注意的几个关键点。由于企业动态联盟是由不同的企业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谈判签订的短期契约,契约虽然规定了联盟各成员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但现实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联盟契约的不完备性,企业动态联盟成员间因这种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信任危机而导致联盟解体。对于维持联盟的稳定性,Schreiner(2009)提出了“联盟能力”这一概念,Schreiner所指的“联盟能力”即企业识别合作伙伴、缔结联盟、有效治理联盟以及终止联盟活动的能力。 三、小结与展望
自“敏捷制造”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与企业界对企业动态联盟这一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一些学者也试着构建了企业动态联盟的理论研究框架,当然一个好的理论框架一方面能起到传承合作竞争理论,另一方面又起到激发更多的学者对这一领域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本文认为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竞争的理论已较成熟,而合作中的竞争这方面理论相对比较缺乏,企业动态联盟就是一种典型的合作竞争组织模式。深入剖析企业动态联盟这一组织模式,有助于创新合作竞争理论,也有利于指导企业实践。企业动态联盟理论研究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这三十年来企业动态联盟研究主要侧重在定性研究方面,如动态联盟所涉及的一些概念性、描述性的研究,具体来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动态联盟的概念界定、企业动态联盟的实践意义、如何构建企业动态联盟、在构建企业动态联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等,但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社会,企业动态联盟这一组织模式也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实践中碰到的一些问题,目前理论界还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一些学者也在重点研究企业动态联盟中知识扩散机理,如孟晓飞、刘洪、吴红梅(2003)认为:“动态联盟内成员组织间的知识传播已不仅仅在物理空间中进行,更多地发生在‘逻辑空间’中,呈现出一种扩散效应”。但学术界对知识转移过程中动态联盟的形成与演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都比较少。华光(2011)验证了“外生”的动态联盟内知识扩散行为的理论和模型,但从“内生”角度对企业动态联盟的知识扩散机理进行实证研究将会是未来企业动态联盟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
参 考 文 献
[1]Byrne A.J..The virtual corporation[J].Business Week.1993
[2]BaumJAC,et al.Don’t go it alone:Alliance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starups’performance in Canadian biotechnolo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
[3]贾平.企业动态联盟[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彭伟,符正平.国外联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12)
注:李原(1976~),男,安徽巢湖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生,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
罗英(1975~),女,山东蓬莱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