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23-01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各地实际情况又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教师,我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心来讨论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要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写信;“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对于学生来讲,用电脑比学电脑更为重要。电脑是一门动手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用。我们应当努力让学生掌握电脑的操作技能。
对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一定要注意精讲多练。教学中应非常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就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们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其中有美丽的图画、精彩的贺卡等,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这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问的距离。学生学习新知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任务驱动”,主动参与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为教材中的每一模块设计一个大任务,此任务中包含这一模块中的所有知识点。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每一课完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例如学习“Word的功能和使用”这一模块时,我设计的大任务是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本章有以下5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我把大任务分成5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教学时,我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几个更小的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进行修改。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隐含在3个小任务中。另外,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设计任务也非常重要。
(二)任务设计要有层次,要注意渗透方法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学习“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一课时,基本任务是:要求学生能在文件中插入声音,在设置自定义动画时能加入声音;升级任务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声音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indows中的录音机、超级解霸等)制作多媒体作品。学生制作出了很多具有个性的作品。
(三)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也就是说要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国外将这种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小学教材中的第五、六两册就基本上是可以与各学科整合的内容。例如,在教“各种各样的桥”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赵州桥”课文引入,设计的任务是:“仿照介绍赵州桥的方式,从网上收集资料,利用PowerPoint组合成一篇介绍性的演示文稿,可以介绍著名的桥梁,也可以介绍一处名胜古迹。”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內容。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每天都能从各种不同的媒体和渠道接受新的信息,特别是因特网,它正使我们的文化发生着巨大变化。如何在浩瀚的网“海”中筛选有用的信息是新时代的要求,如何使学生适应时代的要求,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与我们的生活正在日益紧密的连在一起,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自己直接上网,以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
展望21世纪,综合国力与人才竞争将日益激烈。把当代学生培养教育成跨世纪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使他们具备各种能力迎接挑战,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各地实际情况又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教师,我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心来讨论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要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写信;“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对于学生来讲,用电脑比学电脑更为重要。电脑是一门动手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用。我们应当努力让学生掌握电脑的操作技能。
对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一定要注意精讲多练。教学中应非常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就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们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其中有美丽的图画、精彩的贺卡等,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这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问的距离。学生学习新知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任务驱动”,主动参与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为教材中的每一模块设计一个大任务,此任务中包含这一模块中的所有知识点。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每一课完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例如学习“Word的功能和使用”这一模块时,我设计的大任务是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本章有以下5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我把大任务分成5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教学时,我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几个更小的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进行修改。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隐含在3个小任务中。另外,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设计任务也非常重要。
(二)任务设计要有层次,要注意渗透方法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学习“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一课时,基本任务是:要求学生能在文件中插入声音,在设置自定义动画时能加入声音;升级任务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声音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indows中的录音机、超级解霸等)制作多媒体作品。学生制作出了很多具有个性的作品。
(三)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也就是说要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国外将这种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小学教材中的第五、六两册就基本上是可以与各学科整合的内容。例如,在教“各种各样的桥”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赵州桥”课文引入,设计的任务是:“仿照介绍赵州桥的方式,从网上收集资料,利用PowerPoint组合成一篇介绍性的演示文稿,可以介绍著名的桥梁,也可以介绍一处名胜古迹。”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內容。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每天都能从各种不同的媒体和渠道接受新的信息,特别是因特网,它正使我们的文化发生着巨大变化。如何在浩瀚的网“海”中筛选有用的信息是新时代的要求,如何使学生适应时代的要求,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与我们的生活正在日益紧密的连在一起,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自己直接上网,以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
展望21世纪,综合国力与人才竞争将日益激烈。把当代学生培养教育成跨世纪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使他们具备各种能力迎接挑战,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