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不粘着”的背面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aneralp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及人生的“余裕”,则可联系到周作人在东方兴趣中领略的“茶酒之道”,如其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周作人《喝茶》)好一个“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读书与品茶自有相通的妙处,在读书的时候,若偶遇精辟言辞,则会在旁标注,因深读于书的才思气力,并非呼之即有,若有幸获得,需悉心、需铭记。精致的生活同样也需富有仪式感,若可得一良所,或清泉翠竹,或茶香幽室,或月明如洗,或落英飘摇,若能有好书相伴,实为品读生活的佳境。
  朱寿桐先生在《文学与人生十五讲》一书中,认为在徐志摩的诗篇中“轻盈”的特质体现了其“非功利”与“不粘着”的绅士风度。他在讲解关于徐志摩诗歌时,也曾提到文学中的沉重与深刻是被敬仰的灵魂之重量,然而,“轻”则是另一种生命的形式与状态。初读徐志摩诗歌时,我还是豆蔻年华,未能体会其中真谛。轻龄稍长,则更多地关注诗歌中的“轻盈灵动”之处,去深切地感受其背后的“生命之爱”。“诗心”与“诗骨”正是在“不粘着”的爱情中缓缓流淌,“轻盈”的爱意是对情谊的真挚回馈,是对爱人的无限敬意,也是对生活的郑重承诺。相比之下,对于些许坠入爱河的痴男怨女而言,若以急功近利的目的性追求为缘由,那么,这样的爱情则会被暴力所捆绑,过度的“粘着”会使得本为“轻盈”的情谊蜕为生命的负重,此情此爱,失去的不仅是自身的洒脱与风度,更是对真情实意的亵渎。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若世人对于事事过于“粘着”,又如何能承受得了生命的美意。轻松的状态通向的是独立与自由的人格,在“余裕”中品读的文学则洋溢着生命的真诚与睿智。犹记初读《文学与人生十五讲》,我曾为书中古今知识的广博所吸引,书中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且可以不拘一格的方式为读者穿针引线,引起阅读兴趣,此为一大特色。然后,再品读此书,则为书中的细屑小事所感动,回想起文中曾讲道关于一名游客的故事:游客在背负沉重的行李的时候,虽匆忙赶路,也不忘记欣赏周遭景致的乐趣。如此心境,不由得令人心生向往与敬意。此虽小事,却涉及人生的大事,而联系自身,则想至两首为人熟知的诗篇,其一便是木心先生的《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其他文献
比特币不是最早的数字货币,最早的数字货币理论由David Chaum于1983年提出,这种名为E-Cash的电子货币系统基于传统的“银行-个人-商家”三方模式,具备匿名性、不可追踪性。比特币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数字货币,它发端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货币“非国家化”思潮,是一种不以主权国家信用为价值支撑的、去中心化可编程货币。基于数字钱包、分布式共享账本和共识机制的比特币创新设计使数字货币技术实现
一  中世纪最优秀的神学家之一的波那文图拉在其《心向上帝的旅程》结尾称:“关键不在于光,而在于完全燃烧起来的火,在于将非凡的恩膏和火热的情感一起卷入上帝的火;这火就是上帝,而这火的炉灶就是耶路撒冷。基督曾在他渴望受苦受难的热忱中登临于此,也唯有他曾真正领会这热忱,他说:我的灵魂选择了十字架,我的骨头选择了死亡。谁喜爱这死亡便能看见上帝,因为这是绝对真实的:看见我的人不能存活。因此,我们要死亡,要进
从厨政层面看,“满汉全席”大致是“满”在东北,“汉”在鲁苏川粤,“全”在九州,“席”在清代食俎中。然则,此席又与清王朝的政统密切相关,是清王朝的统治者们为治国安邦而施行“满汉一体”之策的产物。从前清到清初、清中及清末,此席随势演绎的轨迹一直贯穿清王朝的始终,并羼杂着这个王朝从勃兴到窳败的斑迹。  满汉通吃  “辽东”因《禹贡》所记“九州之东”而得名,即今辽宁大部。截至明末,这里主要是汉人居住,其相
《史记·贾谊传》称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汉书》本传作“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颜师古注云:“属为缀辑之也,言其能为文也。”又:赏识他的河南守吴公也称“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汉书》本传作“颇通诸家之书”。读这些史传记载,自然会认为贾谊学识渊博,有博通诸家之书的知识积累,下笔为文必是自出胸臆,独抒机杼,不存在蹈袭前人或既有己作的情况。其实并非如此,针对以上史料也可以作逆向的
(一)    按我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相配,并以“十二生肖”与之对应的纪年方式,从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起,便进入了己丑年,也即“牛”年。牛年之“牛”,数千年来,不仅与人类亲和、亲切、亲密,而且具备相当丰富的人文、历史、语境内涵,话题宽泛,值得一“说”。  据《说文》:“牛,大牲也。”又据《现代汉语词典》“牛”条释义:哺乳动物,反刍类,体大,趾端有蹄,头上长有一对角,尾尖有长毛。力气大,供役使,乳、
《抗倭名将俞大猷》是著名作家曾纪鑫先生的又一部力作。该书以明代倭患作为历史背景,以一代名将俞大猷跌宕起伏的一生作为主线,将厚重的历史叙述与细腻的文学笔法巧妙而生动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刻画了一位充满浩然正气却又命运多舛的英雄人物。  在此前的历史叙述之中,关于俞大猷的一生存在着种种非议和误读。曾纪鑫先生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作为基础,对俞大猷生前身后所遭遇的不公正评价进行了辩诬与正名。在作者看来,俞大猷
广辉先生的大作《新经学讲演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终于问世了,这对我们这些尚在门墙之外的学生来说,是一件盛事。如若记忆不误,先生在文字或是演讲不同的场合中,都曾提到“新经学”这一尖新的观念,强调中华文化的“根”在“六经”,“魂”在“六经”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可谓三复斯言。《汉书·薛宣传》言“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经学本身是经世致用之学,如何在獭祭般的文献中勾稽、抽绎出一套成型
(一)  每当朝代鼎革之时,忠诚笃厚之家往往遭遇惨痛的摧折。顾炎武,生母因固守受刀创而臂折,养母激气节绝食而自亡。兄弟五人,两个小的守城战死,长兄正当盛年却罹病身亡,幸存的一位弟弟也因惨痛的家难悲伤过度而目盲。多年后,顾亭林在《寄弟纾及友人江南》中写道:“自昔遭难初,城邑遭屠割。几同赵卒坑,独自一人活。”在此“亡天下”之时,作为自认为匹夫有责的士大夫,怎会退避苟存呢?在常人看来,顾亭林的身世决定其
人是靠思想站起来的,个人的认知升级,社会的繁荣进步,不是因为掌握了某种技能,而是汲取了优秀的思想。  ——叔本华一  1943年7月,纳粹占领下的立陶宛的维尔纳。  离开了维尔纳大学图书馆,施默克·卡其金斯基向家中快步走去。自从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后,这个城市中所有的犹太人都被集中到由纳粹党卫军和当地警察看守的聚居区。  按照德国占领军的禁令,犹太人每天必须按时回到自己居住的聚居区,而且晚上八点之后不
本文写得很透彻和大气,作者从匠人与大师的区别,论述到民族生机和构建创新型社会的重大课题,很有启发,值得一读。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