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麻黄中酚类成分建立HPLC特征图谱,寻找其中指标成分,并对其在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草质茎中的分布及含量规律进行分析。利用HPLC-DAD建立酚类成分特征图谱,采用YMC-Pack ODS-A(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0.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330,350 nm。对46批次法定基源麻黄自采样品进行测定,所得图谱可实现基源间有效区分。结合主成分分析、峰面积分布分析,细致探讨图谱中12个主要成分峰对3种法定基源麻黄特征及差异的贡献:其中,10,11,12号峰峰面积在木贼麻黄中显著高于另两基源,利用其总峰面积值(木贼麻黄中高于146 m AU),可实现木贼麻黄与另两基源的有效区分;1号峰峰面积在草麻黄、4号峰峰面积在中麻黄中显著高于其他法定基源,分别为两基源麻黄中重要的差异成分峰;8,9号峰为3种基源麻黄中的共有特征成分峰;其余各峰在不同基源麻黄中的分布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辅助上述成分,实现3种法定基源麻黄的有效区分。进一步利用上述色谱条件,首次测定了法定基源麻黄中异牡荆素-2″-O-α-L-鼠李糖苷(1)、牡荆素(2)、茶花粉黄酮B(5)、草棉黄素-7-O-β-D-葡萄糖苷(6)4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在检测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102.5%。所测样品中4种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trace1.55(1),trace0.160(2),trace0.284(5),trace0.620(6)mg·g-1,且不同基源麻黄中,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1在草麻黄中质量分数(0.670±0.88)mg·g-1显著高于另两基源麻黄(除Ei-060630-2-2外低于0.16 mg·g-1);6在木贼麻黄中平均含量水平(0.260±0.039 2)mg·g-1达草麻黄(0.120±0.270)mg·g-1与中麻黄(0.136±0.485)mg·g-1中的2倍,此二成分对法定基源麻黄间区分有重要贡献。所建酚类成分HPLC特征图谱与含量测定方法较为简便、准确,选定指标成分为区分麻黄基源、完善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