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比较内镜下单侧椎板间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endoscopy-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Endo-ULBD)与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多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收治的多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8例,其中33例采用Endo-ULBD,35例采用PLIF.比
【机 构】
:
青岛大学医疗集团脊柱外科,山东青岛 266000;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山东青岛 266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内镜下单侧椎板间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endoscopy-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Endo-ULBD)与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多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收治的多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8例,其中33例采用Endo-ULBD,35例采用PLIF.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及术前和术后1d、1个月、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术后3月改良MacNab评分等指标.结果 相较于PLIF组,Endo-ULB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术中透视次数Endo-ULBD组多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Endo-ULBD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与术后3月随访优良率均优于PLIF组(P<0.05).结论 对于多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早期临床疗效方面Endo-ULBD优于PLIF,而且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更快、并发症更少.
其他文献
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微创脊柱医生的不懈努力,微创腰椎技术在本世纪发展迅速,获得患者和医生广泛认同,并已使用于临床.然而,目前腰椎微创手术缺乏标准化的治疗指南,各种各样的手术技巧和治疗策略更多依赖于术者的培训经历和手术经验.本文简要回顾了微创腰椎外科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微创腰椎技术发展中的挑战与未来的技术方向,从而使更多的脊柱医生快速掌握微创脊柱技术,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微创腰椎外科技术.
经腹膜外侧斜前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是一种国际热门的用于治疗各种腰椎疾病的微创新技术.自2014年引入中国,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疾病.生物力学理论的进展及新的器械拓宽了OLIF手术的适应证,降低了其学习曲线;Stand-alone OLIF的开展使OLIF更加微创;基于国人解剖学研究的本土化手术方式改进,使OLIF更加适合于国内患者.L5/S1 OLIF技术的开展拓展了OLIF的应用范围,此文就OLIF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侧入路脊柱内镜技术是最具代表性的脊柱内镜术式之一,历经脊柱内镜操作系统(YESS)技术、TESSYS技术、偏心环锯技术、可视化成形技术、全可视化内镜技术和开放式手术视角下的脊柱内镜技术等一系列理念创新和变革,跻身易为医师理解和掌握、手术疗效确切、适应证广泛的脊柱领域主流术式行列,并进一步凭借人工智能、各类导航等高科技技术的引入,形成兼容并包的技术集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的 探讨局麻或者全麻下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L5?S1)入院行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8例,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局麻组(40例患者)和全麻组(38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发症、手术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等指标,评估两者围手术期疗效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男女性别比(23/17 vs.20/18)、年龄[(38.45±13.59 vs.37.39±13.35)岁]、术前V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