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犹”辨

来源 :采.写.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n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犹”二词只是音同形近,而义却毫不相关。但在语言实践中,二者混用的现象却时有所见。下面先请看3个例句: ①他们当年逞凶横行摧残文化界的劣行,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其余毒至今尤在。(《作品与争鸣》2000年5期《逆耳忠言叹秋雨》) ②事实已经证明,市场尤如战场……(《半月谈》1997年14期《企业良好的精神状态从何而来》) The words “especially” and “still” are only homophones, but righteousness is irrelevant.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language, the phenomena of mixture of the two are sometimes seen. Let’s look at three examples below: ① In their fiasco they destroyed the bad sector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People still remember it so far. (Works and Contention, 2000, No. 5, “Resentment, Sighs and Autumn Rainfalls”) ② Facts have proved that the market is like a battlefield ...... (“Half Moon Talk” 1997-14 “Where Is the Good Spirit of a Business Come from?”)
其他文献
一个句子使用两个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甚或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不但造成表意重复,有时还会给人一种语言不流畅之感,这种语病被人们比喻为叠床架屋。稍留意报刊文章,几乎俯
地方品种作为种质创新的重要资源,对当前和今后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育种应用价值、创新利用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状的评述,并从发展趋势、
期刊
期刊
在我的记忆里,那对老夫妻的身影总是挥之不去。  从我记事起,他们便整日坐在汽车站旁的人行道边卖艺乞讨。这是一对年近七十的老夫妻,都佝偻着腰,脸上的皱纹刻画出岁月的年轮,老奶奶还是个盲人。老爷爷终日拉着刺耳的胡琴,老奶奶唱着我听不懂的不成调的曲子,她总是努力和着琴声,唱得很卖力,头微微向上仰起,写满沧桑的脸上是一双空洞的眼睛,显得有些狰狞。小时候的我因为害怕,每次都远远地绕开。  渐渐地我长大了,对
期刊
①中国有欧亚大陆桥的主线,②其起点为我国山东省的连云港市,③其终点为欧洲荷兰的鹿特丹,④途经我国江苏、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和西北5省……(《复兴西部“丝绸之路”》
启窗而观,临面吹来一阵风,风中裹着花草和泥土的清香,袅袅着,萦绕不散。我伸出双手,才发觉雨停了,毅然决定去楼下走走。  倾听着鞋底与水面发出的声音,脆生生的,银铃般响着。行至拐角处,忽闻一股不知名的香气,便四处张望,寻觅这暗香的来源。一个回眸,便撞上了洁白的广玉兰。是啊,五六月了,正是广玉兰盛开的时节。  我走近广玉兰树,踮起脚尖,这才够着了那根树枝。用手缓缓将它压低,那朵广玉兰静静地立在枝条的末
期刊
老家的门前,有一条乳白色的长廊,不知从何时起,一点点不知名的植物在长廊边上钻出来,钻出了朱红色的稚嫩花尖。这块地曾寸草不生,如今却发生了这样的奇迹。没过多久,那些花变得愈发放肆了,竟慢慢铺遍了整片门庭。  我从未见过开得这样茂盛的野花,仿佛一片灿烂的朝霞,又好似熊熊烈火在平坦的荒野上肆意地翻涌,炽热的火舌迅猛贪婪地舔舐着冰冷洁白的廊柱,似要将它淹没,然后生吞下去。  这是怎样一种震人心魄的壮观呐!
期刊
在江浦住久的人就会发现,这里的早晨太吵了,各种各样的喇叭声,吵得人心烦意乱。而我的家乡——高旺,那里的早晨既安静又充满活力。  高旺的早晨是安静的。天刚蒙蒙亮,一声声嘹亮的鸡鸣便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如同一个精致的闹钟发出的铃声,悦耳动听。它恰到好处地把每一个人从睡梦中唤醒,不但不刺耳,反而很美妙,让人觉得起床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起床后,大家各忙各的事儿,就连太阳也成了一位害羞的小姑娘,躲进云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