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校报是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引导的重要途径和媒介。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校报受到社会和校园媒体多元化的强烈冲击,办报形式、传播途径、更新速度等问题的存在也使它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如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守住并开拓更广阔的舆论阵地,吸引广大师生的关注,是值得高校宣传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析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校报;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校报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与见证,它作为学校党委的机关报,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形成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媒介、展示高校形象的重要窗口和传播校园新闻的重要载体。在传统媒体时代,校报的数量编辑队伍、发行总量不断创下新高。同时,校报的身份也从内部发行到获得全国统一管理的出版报刊系列资质,取得了国内统一刊号,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在舆论引导、培育人才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体固有的优势,创造出多元化的竞争氛围。相对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渠道和终端发展起来的媒体和传播形态,信息获取的渠道更便捷、信息数量更巨大、互动体验更完美、情境创设更丰富。新媒体的时尚、多样和便捷,更吸引着青年大学生们选择使用。在这种环境中,高校校报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摆脱瓶颈局面,找到突破的路径,开辟创新的空间,是高校校报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自身的发展局限
由于阅读受众、发行范围等固有的问题,高校校报自身的先天不足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第一是体制滞后。高校校报一般隶属于党委宣传部,办报的经费由学校自筹划拨,不刊登商业广告;编辑人员一般是宣传部工作人员兼任,没有专业的记者证,不走新闻出版系列的职称评审。这就使得校报缺乏独立、专业的运作,缺乏媒体之间的竞争氛围,缺乏创新的激情和主动性。第二是发行面窄。在已有校报的高校中,一般的发行量最多不超过万份,规模小的甚至只有几百份,只能局限于本校的师生阅读,即使有用于对外交流的,也只是极少的数量,因此从整体上讲,校报的定位就决定了它的阅读受众面有限。第三是及时性差。即使与传统媒体相较,时效性也是高校校报的短板。由于编辑构成、出版印刷等方面的局限,大部分校报都采用周刊、旬刊、半月刊甚至月刊的出版周期,致使很多信息在校报刊登之前就已经在数字媒体上广为传播,等到从校报上阅读时,早已是新闻变旧闻,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了。第四是版面较少。在社会上发行的报纸多为四开的大报,版数多的能达到十几甚至几十,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豐富的信息可供读者选择,而高校校报多为四开四版的小报,信息多为校园新闻、领导讲话、师生风采等,版面的限制更使得所能刊登的文字、图片非常有限,体现出的信息量相对较少。第五是参与性差。纸质媒介决定了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即使选择也只能在校报提供的有限信息中进行,这种传播方式缺乏互动和交流,从而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再加上报纸风格缺乏变化,过于死板、陈旧,导致大学生对它的关注度降低。
二、外部的发展困境
新媒体凭借其多样的形式、更新的速度、丰富的体验、广大的受众挤压着高校传统校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第一,读者群被分流。高校的新闻传播早已开始多元化时代,不再仅仅依靠报纸和广播做工作,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传播的新要求使得高校选择通过不同的媒介服务于师生,刊物、校园网、电视网、校园微博和微信等多已建立。同时,高校的新闻资源远不如社会丰富,往往早已更新在新媒体上的新闻又被拿来用在纸媒上,形成了报纸内容的陈旧过时,造成了校报影响力的大大降低。第二,管理方面的重视不够。校报由党委宣传部或校报编辑部负责组稿、编辑、出版,很多人员同时承担着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工作,再加上有的高校对报纸的重视度低,造成了办报经费少、人员配备不足甚至报纸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出现。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编辑部,人员也都是集记者、编辑、校对等职务于一身,在选题、采访、写稿、发行等工作流程中疲于应付,传媒和出版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机会很少,使得编辑队伍的建设跟不上高校的整体发展步伐。因此,很多高校逐渐将宣传阵地的重点转移到了网络等新兴媒体上,校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发狭窄了。
总之,高校校报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很严峻的发展困境,只有清醒地认识到问题所在,才能求新求变,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优化自身的同时,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适应时代和高校的变化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潇潇.高校校报在信息传播多元化背景下生存发展的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01).
[2]雷春香.高校校报受众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8,(02).
[3]顾兴良.数字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困境与转型生存[J].中国出版,2010,(08).
[4]林东生.媒介融合:发挥高校校报对大学文化传播的主导作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关键词:高校校报;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校报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与见证,它作为学校党委的机关报,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形成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媒介、展示高校形象的重要窗口和传播校园新闻的重要载体。在传统媒体时代,校报的数量编辑队伍、发行总量不断创下新高。同时,校报的身份也从内部发行到获得全国统一管理的出版报刊系列资质,取得了国内统一刊号,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在舆论引导、培育人才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体固有的优势,创造出多元化的竞争氛围。相对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渠道和终端发展起来的媒体和传播形态,信息获取的渠道更便捷、信息数量更巨大、互动体验更完美、情境创设更丰富。新媒体的时尚、多样和便捷,更吸引着青年大学生们选择使用。在这种环境中,高校校报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摆脱瓶颈局面,找到突破的路径,开辟创新的空间,是高校校报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自身的发展局限
由于阅读受众、发行范围等固有的问题,高校校报自身的先天不足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第一是体制滞后。高校校报一般隶属于党委宣传部,办报的经费由学校自筹划拨,不刊登商业广告;编辑人员一般是宣传部工作人员兼任,没有专业的记者证,不走新闻出版系列的职称评审。这就使得校报缺乏独立、专业的运作,缺乏媒体之间的竞争氛围,缺乏创新的激情和主动性。第二是发行面窄。在已有校报的高校中,一般的发行量最多不超过万份,规模小的甚至只有几百份,只能局限于本校的师生阅读,即使有用于对外交流的,也只是极少的数量,因此从整体上讲,校报的定位就决定了它的阅读受众面有限。第三是及时性差。即使与传统媒体相较,时效性也是高校校报的短板。由于编辑构成、出版印刷等方面的局限,大部分校报都采用周刊、旬刊、半月刊甚至月刊的出版周期,致使很多信息在校报刊登之前就已经在数字媒体上广为传播,等到从校报上阅读时,早已是新闻变旧闻,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了。第四是版面较少。在社会上发行的报纸多为四开的大报,版数多的能达到十几甚至几十,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豐富的信息可供读者选择,而高校校报多为四开四版的小报,信息多为校园新闻、领导讲话、师生风采等,版面的限制更使得所能刊登的文字、图片非常有限,体现出的信息量相对较少。第五是参与性差。纸质媒介决定了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即使选择也只能在校报提供的有限信息中进行,这种传播方式缺乏互动和交流,从而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再加上报纸风格缺乏变化,过于死板、陈旧,导致大学生对它的关注度降低。
二、外部的发展困境
新媒体凭借其多样的形式、更新的速度、丰富的体验、广大的受众挤压着高校传统校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第一,读者群被分流。高校的新闻传播早已开始多元化时代,不再仅仅依靠报纸和广播做工作,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传播的新要求使得高校选择通过不同的媒介服务于师生,刊物、校园网、电视网、校园微博和微信等多已建立。同时,高校的新闻资源远不如社会丰富,往往早已更新在新媒体上的新闻又被拿来用在纸媒上,形成了报纸内容的陈旧过时,造成了校报影响力的大大降低。第二,管理方面的重视不够。校报由党委宣传部或校报编辑部负责组稿、编辑、出版,很多人员同时承担着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工作,再加上有的高校对报纸的重视度低,造成了办报经费少、人员配备不足甚至报纸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出现。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编辑部,人员也都是集记者、编辑、校对等职务于一身,在选题、采访、写稿、发行等工作流程中疲于应付,传媒和出版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机会很少,使得编辑队伍的建设跟不上高校的整体发展步伐。因此,很多高校逐渐将宣传阵地的重点转移到了网络等新兴媒体上,校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发狭窄了。
总之,高校校报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很严峻的发展困境,只有清醒地认识到问题所在,才能求新求变,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优化自身的同时,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适应时代和高校的变化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潇潇.高校校报在信息传播多元化背景下生存发展的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01).
[2]雷春香.高校校报受众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8,(02).
[3]顾兴良.数字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困境与转型生存[J].中国出版,2010,(08).
[4]林东生.媒介融合:发挥高校校报对大学文化传播的主导作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