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导向 有机融入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4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根系。目前,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国家三令五申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要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这一要求具有深刻的前瞻性及现实的可行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在课程之中,使学生从小就多方位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幼,基础知识掌握得少,要理解传统经典比较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以趣味为导向,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语文数学中。
  开展传统节日专题学习,丰富知识
  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习俗和民族情感。虽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传统节日年年都过,但为什么过、其意义何在等问题都语焉不详。例如,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为什么不少海外侨胞仍然保留着不远万里回乡祭祖的习惯?这其实是中华民族敦亲睦邻、慎终追远的家园情怀的具体表现,但很多小学生对此都不是特别了解。现在,国家对于传统节日高度重视,并且有了放假的具体安排。语文老师要让学生知道传统节日不只是放假那么简单,可以此为契机,引领他们查阅资料,知道传统节日的来历,了解与节日相关的历史人物。
  可以在学期初将本学期要过的传统节日列表,查找出具体的日期,在当天或隔天的语文课上进行专题的学习和展示。展示内容包括节日的日期、来历、庆祝方式及其文化意义等;展示形式不拘一格,低年级可以采用画画、诗歌朗诵、民间艺术制作等方式,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展示、写作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内容的多寡来确定,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是整节课。
  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潜移默化
  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将班级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教学有机融合,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例如,可先精心设计班级文化墙,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构建学习展示平台;然后把印有《弟子规》的全部图文张贴在教室的文化墙上,并按照“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节次进行排列,每天选取部分章节,在语文课开始的5-10分钟时间内诵读讲解。可以是老师讲,也可以是学生合作讲解。当讲到“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等学生易于体会的内容时,可让学生通过画图等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敬爱父母”的理解和实践,并展示在班级文化墙上。此外,可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与同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对学生有深刻共鸣的地方,可引导学生撰写小文章或让学生以绘制连环画的方式与同学分享、交流,以此来督促学生改正自身的不足。班级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具有传统君子品格的现代小学生。
  讲述、改编传统趣味故事,激发体验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需要特别关注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当前有专家认为,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应该重记诵而轻理解,在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素读”,当他们长大后或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后,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和体悟,进而让经典在他们的生命中发酵,影响他们人生的品位和格局。应该说,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只是填鸭式的灌输,很可能会败坏学生的“胃口”,甚至可能会让他们因噎废食。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发展规律决定了趣味性是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关键原则和基本要素。例如,让学生搜集整理有趣的传统故事,如苏东坡与佛印的禅诗答对故事、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故事等,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经典进行改编创作后,在班上讲给大家听。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陆游与唐婉的诗词改编故事等。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并感受语言的优美和内容的精彩。
其他文献
小学六年级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毕业,他们将从懵懂的孩童时代进入到青少年时期,从孩子成长为小大人,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对社会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针对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学段特征,北京市一些小学把毕业教育做成了课程。  “回顾成长轨迹,学会感恩”“体验未来生活,关心社会”“培育美好品德,涵养身心”是目前小学毕业课程的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鲜明地体现了小学毕业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是帮助即将毕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学校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立德树人,实施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育人体系是当前发展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准确把握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刻研究小学阶段教育特点,系统构建了创新、实效、特色、系统的学校素
11月20日,由北京、天津、河北和青岛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办的“2017京津冀(青岛)教育督导区域协作研讨会”在河北廊坊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扎实推进教育督导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唐立军,天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局级督学闫国粱,河北省教育厅总督学韩爱丽,青岛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林光琳,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刘莉、
首先,融合。  一是组织结构的融合,学校由现在六部制改为七部制,把小学部作为学校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教育理念的融合。171中学多年倡导的“做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和青年湖小学倡导的“不求每个孩子同步发展,但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的理念,相互渗透,相互激扬,相得益彰。  三是思想感情的融合。为了尽快让小学部的干部教师融入一贯制大家庭,我们首先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自家人”,中学老师的任
品牌阐释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发掘学校文化特色,借鉴《易经》理论,提出“聚学问辩,居宽行仁”的校训和“聚·宽教育”办学理念。“聚·宽教育”以“聚优专长,宽厚(居)行仁”为育人目标,以“聚学问辩,宽厚资源”为育人途径,努力为学生和教师构建资源宽厚、贯通聚优,民主宽仁、平等问辩的发展平台,让每个学生在18岁之前打下健康身体的底子、健全人格的底子、宽厚文化的底子、强大精神的底子,
编者按:2015年7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实施教育部的课程计划(修订)》,标志着北京市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是一次历史性的课程变革。  新修订的课程计划突出义务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性取向,重视在学生实践经验基础上生成课程,并提出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和技能。此外,突出课程的多元整合特点,探索解决课程的学科性与综合性的有
我认为,家长教师微信群相对而言是比较严肃的群,是教师与家长交流协同教育的平台,并不适合将抢红包游戏引入。教师与家长保持适度的距离,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教师与家长保持适度的距离易获得彼此的尊重  微信群里教师与家长的教育互动,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应与每一位家长保持平等距离,这体现了对每一位家长的尊重。教师对家长的尊重,有利于沟通,有利于达成共识,提高共育效果。与此同时,教师也在学生面前树立了
坐落在有着千年采煤史的百花山脚下的史家营中心小学,是一所乡属寄宿制小学,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122人,教职工24人。史家营地区有着丰富的地理和人文资源,这里有世界地质公园——圣莲山、百花山、瑞云寺景区,有柳林水古村落,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梆子剧团以及黄芩茶种植基地、养蜂基地等。史家营中心小学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百花课程”,体现了文化的生态性特征。  随着北京经济的转型,煤炭
东城区青少年科技学院依托区域内优秀科技教育骨干团队,即12所拥有市级金鹏科技团的学校、24所市级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的优质师资资源,并积极引进社会优质科技教育资源,整体构建了包括4大项科技类模块的课程体系,为东城区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提升搭设课程活动的平台。  第一模块:东城科技馆科技课程。充分发挥科技馆教师自身专业特长,开发车—船—空模型制作、益智、定格动画、动手玩科学、科技英语、趣味化学、智能控制、
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要求、持续提升教学品质的过程中,教研、教学遇到许多难题,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帮助教研员和教师破解难题,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基于课程改革的重难点问题,设立30余个项目,以“研究—实践—改进—追踪”为机制开展项目研究,寻找问题解决策略,并及时将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教研实践。  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面临的系列问题中,“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始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决定教学和评价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