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冰—泥(沙)互层及其产出的沉积构造

来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k123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季,黄河三角洲独特的水文条件和气候环境形成了大量冰-泥互层的特殊现象.按成因,黄河三角洲上冰-泥互层可分为沉积型和侵蚀充填型两种.冬末春初,当气温回升,冰层融化,在冰-泥互层区可以形成3种特殊的、未见报道的沉积构造:冰成泥沙笋、冰成豆粒和冰融水滴坑.这些沉积构造和冰-泥互层区遗迹是冰-泥互层现象重要的地质记录,可用以指导古代地层中类似现象的识别和正确解释.冰-泥互层多发育于冬季广泛出露的边滩、心滩和部分河道上,是暴露与准暴露沉积环境和低温(±0 ℃)气候条件下的产物.结合黄河三角洲和莱阳盆地莱
其他文献
林树中先生曾推定陆探微的生年在412年,卒年在486年,然而支持林先生推论的证据有进一步商讨的余地。相关文献只能说明南齐时陆探微曾活动于483年至490年,再加上其曾侍宋明帝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省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紧扣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深化全面依
对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 13 C、δ 15 N分析表明,草型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 13 C、δ 15 N总体比藻型湖区高.湖泊从贫-中营养水体向中-富营养演化过程中,沉积物有机质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