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程机械行业属于资本和技能双重密集的行业,民营企业轻易不敢涉足,草根出身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自创建之初便处于国外跨国巨头和老牌国有重工企业的包围之中,但得益于在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长袖善舞,其一直保持着50%以上的惊人增速,给整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带来了活力和变革。
三一重工的产品包括建筑机械、筑路机械、起重机械等25大类120多个品种,其中混凝土输送机械、搅拌设备、履带起重机械、旋挖钻机已成为国内第一品牌,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输送泵和全液压压路机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泵车产量居世界首位,是全球最大的长臂架、大排量泵车制造企业。或许是没有想到在中国的长沙还有这么一家企业拥有世界级的产品影响力,顶级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把三一重工称为很有潜力的隐形冠军。
自1994年成立以来,凭借新产品、新技术,三一重工获得了迅速发展。但2004年,三一重工遭遇了第一次危机。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钢材涨价影响,公司销售停滞,资金链紧张,出现大规模的裁员潮,滑入长达两年的“箱底整理”期。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告诉《商务周刊》,针对当时的情况,三一重工采取了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建成了五大产业园和六大研究院,而且逆势做出加大销售的决定。
此外,科技创新被三一重工视为“法宝”,其始终将销售收入的5%—7%用于研发,截至今年6月30日,已申请专利1178项,获授权656项,居国内同行业前列。“自主创新带来了高溢价效应,并且使三一重工占据了整个产业链的高端。”向文波说,当绝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还在充当“品牌长工”时,三一重工已经在收获高端利润。
此外,嫉慢如仇的企业文化,在三一重工的发展过程中随处得以体现。2006年,三一重工加快了国际化的经营步伐,出口贸易额大幅度跃升。目前三一重工的业务覆盖150个国家,产品出口到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三一重工选择了简单的海外直接建厂模式,已在印度、美国相继投资建设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今年5月,三一重工德国产业园正式奠基,总投资达1亿欧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欧洲最大规模的投资项目。
除加强传统销售手段外,三一重工又开始将融资作为主要业务之一,并且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上的运作高手。按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的话,是为了“构建一个全球的筹融资平台,借助市场融资,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
2003年7月3日,三一重工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民企上市公司,融资9.34亿元。2005年6月10日,三一重工成为首家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并实现全流通的上市公司。2007年7月,三一重工非公开发行3200万股,融资10.56亿元。同月,公司还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发行总额5亿元的公司债券。为推动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三一重工今年已经与中国租赁软件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智联腾华签约,并且赴港上市的前期工作也在进行,一旦成功,就意味着其海外业务融资平台打造完成。
得益于资本市场的整合优势,三一重工近年来不断获得优质资产的注入。2008年算得上三一重工再次遇到的一个“绊脚石”。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整个工程机械市场呈现增速减缓态势。审时度势,三一重工在精益化生产模式上下功夫。向文波告诉记者,克服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浪费大、流程混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弊病,精益制造贯穿于研发、技改的全过程,正成为三一重工的又一核心竞争力。
2008年,三一重工令人惊讶地实现全年营业收入137.45亿元,增幅达50.3%;全年出口34.64亿元,同比增长108.89%,总资产由上市之初的25.14亿元增至2008年底的139.67亿元。今年他们再接再厉,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27.18亿元,同比增长17%。
“今年,国务院发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机遇,而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渐消退。”向文波说,“对于已经看准了时机海外扩张、招揽人才的三一重工而言,又将是一段新的征程。”
三一重工的产品包括建筑机械、筑路机械、起重机械等25大类120多个品种,其中混凝土输送机械、搅拌设备、履带起重机械、旋挖钻机已成为国内第一品牌,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输送泵和全液压压路机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泵车产量居世界首位,是全球最大的长臂架、大排量泵车制造企业。或许是没有想到在中国的长沙还有这么一家企业拥有世界级的产品影响力,顶级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把三一重工称为很有潜力的隐形冠军。
自1994年成立以来,凭借新产品、新技术,三一重工获得了迅速发展。但2004年,三一重工遭遇了第一次危机。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钢材涨价影响,公司销售停滞,资金链紧张,出现大规模的裁员潮,滑入长达两年的“箱底整理”期。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告诉《商务周刊》,针对当时的情况,三一重工采取了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建成了五大产业园和六大研究院,而且逆势做出加大销售的决定。
此外,科技创新被三一重工视为“法宝”,其始终将销售收入的5%—7%用于研发,截至今年6月30日,已申请专利1178项,获授权656项,居国内同行业前列。“自主创新带来了高溢价效应,并且使三一重工占据了整个产业链的高端。”向文波说,当绝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还在充当“品牌长工”时,三一重工已经在收获高端利润。
此外,嫉慢如仇的企业文化,在三一重工的发展过程中随处得以体现。2006年,三一重工加快了国际化的经营步伐,出口贸易额大幅度跃升。目前三一重工的业务覆盖150个国家,产品出口到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三一重工选择了简单的海外直接建厂模式,已在印度、美国相继投资建设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今年5月,三一重工德国产业园正式奠基,总投资达1亿欧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欧洲最大规模的投资项目。
除加强传统销售手段外,三一重工又开始将融资作为主要业务之一,并且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上的运作高手。按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的话,是为了“构建一个全球的筹融资平台,借助市场融资,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
2003年7月3日,三一重工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民企上市公司,融资9.34亿元。2005年6月10日,三一重工成为首家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并实现全流通的上市公司。2007年7月,三一重工非公开发行3200万股,融资10.56亿元。同月,公司还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发行总额5亿元的公司债券。为推动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三一重工今年已经与中国租赁软件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智联腾华签约,并且赴港上市的前期工作也在进行,一旦成功,就意味着其海外业务融资平台打造完成。
得益于资本市场的整合优势,三一重工近年来不断获得优质资产的注入。2008年算得上三一重工再次遇到的一个“绊脚石”。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整个工程机械市场呈现增速减缓态势。审时度势,三一重工在精益化生产模式上下功夫。向文波告诉记者,克服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浪费大、流程混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弊病,精益制造贯穿于研发、技改的全过程,正成为三一重工的又一核心竞争力。
2008年,三一重工令人惊讶地实现全年营业收入137.45亿元,增幅达50.3%;全年出口34.64亿元,同比增长108.89%,总资产由上市之初的25.14亿元增至2008年底的139.67亿元。今年他们再接再厉,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27.18亿元,同比增长17%。
“今年,国务院发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机遇,而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渐消退。”向文波说,“对于已经看准了时机海外扩张、招揽人才的三一重工而言,又将是一段新的征程。”